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音樂教育專業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職音樂教育專業畢業生在走向小學教師崗位后,由于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缺失、實踐教學經驗不足等原因往往出現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偏低的問題。本文從有效教師、有效學生、有效教學內容、有效教學媒體和有效教學環境五個有效因素切入研究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研究。
關鍵詞:教學策略;音樂課堂;有效性
一、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孫亞玲在《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中提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效率、教學效果、教學效益三者的有機整合。”具體而言,以教學效益為前提,進行有教學效率和效果的課堂教學,并且最終教學成果是效益性的,方可評價為有效性教學。
二、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
針對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五個有效因素,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教學策略可分為教學準備策略、因材施教策略和教學監控策略。
(一)教學準備策略
教學過程應起始于教學準備,教學目標、內容、學情分析、教學方法、媒體選擇、教學環境設計等應在準備階段完成。
1、音樂教學目標的制定
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細化分解,它為教學過程提供了設計的規范參考,起到了導向、規劃、激勵和評價的綜合作用,是課程目標實現的關鍵。音樂教學目標分為:情感目標、價值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知識與技能目標。那么,如何制定教學目標呢?音樂教師必須要根據學生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學段音樂教學情感目標的不同層級,思考本課要達到怎么的情感目標。接著選出知識點和技能點,排出主次先后順序,利用過程和方法幫助學生主動找到支撐這個情感目標的知識點和技能點。
2、設計教學內容
音樂教學內容包括教師教學過程所使用到的、涉及到的所有電子材料、實質材料、教學方法等。音樂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分析教學內容的人文內涵、情感要素和知識技能。教師需與時俱進地更新教學理念,兼顧廣度和深度地篩選和使用教材或者進行教材整合利用,才能做好充分的教學內容準備。教學內容的設計還應遵循以下三點:(1)知識序和認知序的結合。例如從未知到感知到理解、從抽象到具體、從難到易等都屬于學習者的認知序。只有通過對音樂教材的合理組織,把音樂教材的合理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結合起立才會有利于學生快速地掌握音樂知識。(2)網絡化。音樂知識的組成有縱橫兩方面。不同層次音樂知識的脈絡和同一層次不同知識間的聯系,相互滲透等形成音樂知識網絡化,使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時可以左右逢源,上下貫通。(3)最優化。教師組織教學內容時,需要有全局觀,統籌協調各部分內容的相互之約與協調,符合系統論“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規律,達到最優化效果。
3、學情分析
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活動設計、教學方法選取、教學媒體選擇等,都需要以學情分析為基礎和依據。學情分析應包含以下三點:(1)學生學習態度分析。了解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師生談話和查閱音樂學習者經歷等。(2)學生學科基礎分析。了解學習者的起始能力有利于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找到展開教學的合適的切入點。(3)學生背景知識分析。了解學習者通過各個渠道習得的音樂知識,知道學生的知識結構里面哪些知識哪些是錯誤的、不恰當,在教學中及時糾正學生們錯誤的認識,避免了新知識在學生知識結構里的新建構受到歪曲的影響。
4、選擇教學方法和媒體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達到擬定的教學目標,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分析所選擇的教學活動的方法、方式的總稱。例如音樂教師要講解譜號,調號等記譜知識,又或是闡明某種樂器及其發聲原理時,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一般會選擇講授法,而媒體的選擇上會采取視覺類媒體進行音樂教學。
5、設計教學環境
當音樂教師的課已經設計出來了,課堂所需要的教學環境也會在音樂教師的構想當中。例如課堂上內容需要什么樣的教具,需要什么樣調式的教學氣氛等。
(二)因材施教策略
教師根據不同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方式、學科基礎等綜合差異,以發揮學生長處彌補學生不足為目的,針對性的選擇適合每一個學生特點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效果上的體現為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學習信息得到增強。因材施教策略可分三種:
1、音樂課堂教學中針對年齡差異的教學策略
年齡差異主要表現在思維、注意、記憶等方面。根據年齡階段不同,思維可分為四個階段:0-2歲的“感知和動作階段”、約2-7歲的“前運算階段”、約7-11歲的“具體運算階段”、約11-15歲的“形式運算階段”。在注意力方面,研究表明兒童的注意時間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在記憶方面,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機械識記、無意識記減少,意義識記、有意識記逐步增加。因此,根據學生在思維、記憶、注意等方面的階段特征,進行針對性的教學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2、音樂課堂教學中針對性別差異的教學策略
性別差異主要表現在認知差異、自我意識差異和行為差異三方面。例如男女性在認知的思維方式差異方面,男性比較偏向于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思維靈活性和創造性方面明顯優于女生性;女性一般表現為擅長形象思維,求同思維發展較好,求異思維反正不足,思維容易定勢。在自我意識方面表現為自我認識方面。
3、音樂課堂教學中針對認知方式差異的教學策略
(1)音樂認知方式差異認知方式差異是指人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采取與眾不同的方式。音樂認知方式的差異主要包括知覺方式差異。a.知覺方式差異。分為:場獨立和場依存型,分析型、綜合型、分析綜合型等。b.記憶方式差異。分為: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和混合型。c.思維方式差異。分為:藝術型、思維型、中間型。d.認知反應方式差異。分為:沖動型和思考型。(2)針對認知方式的教學策略①首先必須幫學生認清自己的認知方式。學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認知方式的優劣時才會在音樂學習中針對不同的學習任務,主動地吸取其他學習方法來調整自己的音樂學習,音樂教學的效果將會得到大幅度提高。②采取兩種不同的適配策略。音樂教師應該明白不同的認知方式都有著自己的優劣方面,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采取與自己認知方式一致的認知方式來發揮學生長處,或者采取與自己認知方式不一致的認知方式進行彌補性的教學策略,學生才能得到全面的發展。③教師需能提供多種模式的教學在教學活動中,音樂教師應根據學生認知方式的優劣,提供相應的適配政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音樂教師要懂得累積和運用教學經驗,根據不同的課堂環境調整自己的教學風格,給學生們提供多種模式的教學,創設高效課堂。
(三)教學監控策略
對教學實施教學監控,通過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計劃、檢查、評價、反饋、控制和調節,保證教學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音樂教師對音樂教學的自我控制可以表現為以下三方面:1.教師對自己整個音樂教學活動的事先計劃和安排。2.教師根據教學過程中進行有意識的自我監察。課后進行教學反思、自我評價和反饋。3.自我調整。音樂教師通過對課堂進行反思、評價和反饋后,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調節和修正,優化課堂效果。
三、結語
在一堂課實施教學監控過后,音樂教師會對自己這節課的教學在哪方面成功、在哪些方面取得怎樣的教學效果、哪方面的教學環節需要調整和修改會有一定的認識。教學監控是教師進行“實踐-總結-理論提升-指導實踐優化”的方法論所在,是提高小學音樂堂有效性中教師成長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孫亞玲.課堂教學有效性標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
[2]鄧凱.提高中小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G].全國教育碩士專業學位優秀論文選.第2輯/全國教育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組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
[3]鄭茂平.音樂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8.
[4]金亞文.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5]尹愛青.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9.
作者:陳演 單位:貴陽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