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道路綠化帶文化景觀營造策略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路側綠化帶景觀是街道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包含綠地植物的營造,也囊括了文化景觀的構建。街道綠地景觀是展示城市街道風貌的重要名片,其中,文化景觀的設計表達更是打破百街同景、千樓一面的重要因素。杭州市蕭山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紅山農場作為蕭山發展歷史的縮影,其街道的發展見證了歷史文化的傳承和演變。因此街道綠地不僅在植物選擇、景觀營造上力圖體現特色文化,更重要的是注重歷史文化與植物景觀的融合表達,以打造城市名片。以杭州市蕭山區紅山農場道路段為例,對街道現狀進行了分析,總結了存在的問題,并結合當地的特色文化提出景觀營造策略。
關鍵詞:路側綠化帶;文化景觀;場景再現
1路側綠化帶文化景觀發展現狀
目前城市人行道路側綠化帶景觀大多雷同,缺乏整體設計,更多的只是進行綠化改造,而忽略了道路景觀對于人文歷史等一系列建設的要求。而現街道綠化景觀的文化營造設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問題。
1.1忽視文化景觀的營造
現如今大多數路側綠化景觀的范疇僅僅局限于植物景觀的營造,部分道路綠化十分單調,甚至百街同景,千篇一律,植物景觀缺乏特色,更遑論歷史文化的體現。
1.2文化內涵表達較膚淺
許多道路綠地中的文化景觀只是將文化形態進行簡單提取,并沒有深入挖掘當地文化,沒有將當地文化的厚重感和內涵表達出來,文化表達僅僅停留在表面。
1.3忽視時代文化精神
單純地推崇傳統元素,忽視了當今時代優秀的科技元素,脫離了時代背景,在形式上簡單地完成了對古代傳統元素的再現,并未融入時代精神和創新的設計理念。
1.4街道文化小品堆砌生硬
簡單地復古模仿過去的生活場景,造成了大量的復古雕塑和成品剪影的簡單堆砌,無法與綠地環境融合,無法與行人產生互動效果。現如今很多道路綠化只是簡單地進行綠化設計,景觀注重形式而缺乏文化內涵和創造性。要想改變這一現狀,就要深入挖掘城市景觀設計中歷史文化的表達與傳承。只有基于歷史文化的發展,城市景觀才可能具有獨特的面貌和鮮活的生命力[1]。
2路側綠化帶和文化景觀的概念
路側綠化帶是指在道路的兩側布設在人行道邊緣至道路紅線之間的綠地,給行人帶來最直觀的視覺感受并傳達當地文化信息,也成為車行的風景線。路側綠化帶景觀的營造應考慮植物景觀與構筑物的平、立面組合關系以及造型、色彩等因素,根據用地性質和景觀要求進行設計,并在整體上保持綠化帶連續、完整和景觀效果的統一;同時,應考慮與文化景觀的結合表達。文化景觀是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觀,它反映文化體系的特征和一個地區的地理特征,文化景觀是一種抽象的觀感,單一的植物景觀無法表達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情感氛圍,此時,文化景觀就成為了路側綠化帶景觀營造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3路側綠化帶文化景觀設計原則
街邊道路作為城市之中居民來往接觸最密切的區域,在漫長的發展時期,地域環境、文化、自然等因素必然會融入其中,作為街道綠化帶景觀組成部分的路側綠化帶景觀,是道路風貌和形象的對外展示,因此在設計過程中,應該把握以下原則。
3.1文化再現原則
在挖掘一個地區的傳統文化時,應考慮其歷史發展所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展示歷史文化不等同于對過往場景進行回憶和再現,也應注重歷史文化對現代城市的發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3.2整體統一原則
設計人員應站在全局的角度進行思考,不僅需要把文化景觀和植物景觀進行整體統一的設計,也需要將傳統文化和現代元素融合在一起,使城市地域文化特征被街道景觀所反映。應通過對顏色、布局和細部處理手段的應用,使城市街道綠色景觀趨向整體化發展,并以此為基礎重塑地域文化和歷史設計,以增強街道綠色景觀的人文藝術價值[2]。
3.3以人為本原則
路側綠化帶是人們來往行走的生活空間,景觀的營造必然是為人群服務的。針對路側綠化帶進行造景時,不僅應根據人的視覺走向尋求最佳視覺焦點,更需要對不同人群進行行為分析,營造具有多元化特征的文化景觀。城市發展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充分考慮人的需求,成為了必須遵循的設計原則。綜上所述,為增強設計效果,設計人員應在明確形象和文化構成要素的基礎上,遵循文化再現、整體統一和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設計出契合于地域文化且能表達文化情感的路側綠化帶文化景觀。
4路側綠化帶的文化景觀營造途徑
紅山農場位于浙江杭州市蕭山區先鋒路,蕭山區起源于錢塘江,紅山農場的發展經歷了4次轉型,紅山農場也是從錢塘江畔原本的一片灘涂,到頭蓬鹽鄉的成立;從鹽場場部搬遷,到五七農場的成立;從紅山大道的擴建,到水泥廠的成立;最后形成了空港經濟和生物醫藥等高新產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和轉型,從鄉鎮經濟逐漸轉化為平臺經濟,不斷地改變土地性質,從尋求新時代的創新,從而更好地發展一個整體經濟。體現著求實、求新、求創新的紅山精神。隨著時間的發展,許多物質文化都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盡管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紅山農場道路兩側的綠地景觀卻無法喚醒人們對于當地文化精神的記憶。對蕭山區紅山農場紅泰六路及創業路部分路段進行實地調研,發現現狀圍墻老舊且樣式過多,缺少統一性(圖1),現狀綠化植物長勢較差,缺乏觀賞性,也缺乏必要的停留空間,尤其是缺少表達當地歷史和精神的文化景觀,導致歷史文化和求實、求新、求創新的精神內涵無法體現在綠化帶景觀中,從而形成了千篇一“綠”的路側景觀。針對以上現狀,路側綠化帶文化表達的重點可以分為墻體外立面改造,營造綠化帶休息空間,綠籬中融入景觀文化、燈光夜景設計等。
4.1墻體外立面改造
在街道中的建筑高墻適宜營造立面景觀,剪影是具象表達文化元素的常用方式,選取當地歷史發展階段中的人物、器材、建筑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抽象提取其外形、輪廓、線條,通過耐候鋼、防銹板等材料表達出來,可在建筑立面設計貼面或者在綠化中配置小品,對歷史場景及發展歷程進行情景再現,豐富綠化帶的精神文化內涵。在紅山農場路側綠化帶的墻體設計中,抽象提取了城市剪影和交通工具。區別于只簡單表達物體輪廓的傳統剪影,在墻體設計中采用點、線、面的組合形式表現城市剪影,以線條和斑塊體現組合,體現城市輪廓;并考慮夜景,在兼顧形式美的基礎上展示夜晚燈光效果。同時,交通工具的變化最能體現道路的歷史發展,為了體現紅山農場歷史的動態發展歷程,在人行道路側綠地布置交通工具小品,行人通過時,見證從人力到馬車,再到汽車和航空飛機的發展歷程,象征著紅山農場經濟從實體經濟轉變為臨空平臺的發展歷程。
4.2綠化帶休息空間
道路作為城市中的線性開放空間,除了體現交通設施功能,還應體現公共空間的功能。路側人行道作為行人與城市道路接觸最密切的公共空間,綠化帶的設計除了應滿足基本的植物景觀營造和文化景觀表達,在適宜的區域還應考慮停留空間的設計(圖5),停留空間作為公共交流空間,不僅應滿足基本的休息功能,還可以考慮智慧景觀的融入,如:手機3D成像系統,在將城市剪影和二維碼結合設計成墻體貼面,掃二維碼會出現VR影像,敘述紅山農場的歷史發展,通過情景化講故事的手法使得歷史情景再現在現代人的面前,游客通過行為和感知,憶往昔、思當下,達到古今對話的深層次體驗[3]。另一種是趣味交互裝置是聲控系統,人走過的時候發出各種聲音,可以是當地方言或者諺語。聲控系統與手機3D成像系統結合,為綠化帶休息空間提供聲色俱全的休閑體驗。
4.3綠籬中的景觀文化表達
綠籬是展示立面植物景觀的良好媒介,不同高度和材質的綠籬能營造不同的空間景觀效果。綠籬可以采用3種設計方式:分別采用保留20%、30%、50%綠籬的處理方式,同時,硬質景觀和軟質景觀結合,豐富立面植物景觀效果。保留20%的綠籬,將大部分綠籬改造成圍墻,同時在墻面上布置城市剪影,在墻下設置座椅,改造成行人的休憩停留空間;保留30%的綠籬的營造方式是以營造植物綠墻景觀為主,同時結合現代城市、科技、航空等金屬剪影等,代表現代的臨空經濟的發展(圖7、圖8);保留50%的綠籬,即保留現狀大部分的綠籬,同時增加鋼結構線條,分割成富有變化的墻面綠籬空間,同時增加亮化燈帶。
4.4燈光夜景燈光
作為夜景效果表達的重要方式,應從形式、色彩、意境方面考慮,結合文化特征來表達夜景效果。由點狀的燈光和線型燈帶組成城市輪廓,區別于傳統線條組成的燈帶,在墻面布置點狀光源(圖9),形似真實的城市燈光組成的夜景效果,給人以想象的空間。除了墻面城市剪影的燈光可以作為城市發展的映射,還可以在綠地上依次布置馬車、自行車、轎車、火車、飛機等小品,以交通工具的發展代表紅山農場道路的發展,通過人行燈光感應系統控制,人依次走過的時候依次發出不同顏色的光源,結合聲音系統一起體現,聲色俱全。
5結語
路側綠化帶景觀作為街道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行人與城市道路接觸最密切的公共空間,除了基本的植物景觀營造,文化景觀的表達同樣不能忽略。城市街道景觀建設要充分體現城市道路的人文美。一個地區的文化表達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簡單抽象重現,而是將歷史文化凝聚出一定的物質形態與現代科技元素的融合表達,才能做到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街道文化景觀表達的設計與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04):235-236.
[2]安妮.街道文化景觀表達的設計與研究[J].農家參謀,2019,(05):106-107.
[3]城市景觀設計中歷史文化的表達與傳承—以西安大唐芙蓉園為例[J].城市建筑,2019,24:102-103.
作者:朱欽震 單位:浙江農林大學園林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