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特殊教育學校校園特點及規劃設計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特殊教育對象主要為盲、聾、啞、智力缺陷以及其他生理缺陷的兒童和青少年,特殊的學生需要特殊的校園空間環境。文章以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新校區規劃設計為例,提出溫馨的校園設計理念,根據不同學生群體生理、行為特征,采用有愛的規劃設計手法。
關鍵詞:校園規劃;校園環境;特殊教育;聚落
0項目概況
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北校區位于合肥市新站區大眾路與學林路交口東北角,北鄰南坪路東臨君山路南臨學林路。總用地約8.3hm2(125畝),規劃建設啟明樓、啟音樓、啟智樓、圖書綜合樓等功能建筑,總建筑面積約59000m2。
1設計理念——愛的聚落
教特殊教育所面對的學生,在智力、情緒、個性和行為方面都存在一系列生理、心理障礙,行為上自理能力、自制能力較差。針對以上特殊性,設計從校園規劃、校園建筑、校園環境、校園空間多角度出發,為特殊人群量身打造一個符合其教育需求、身心康復、技能培訓的、充滿陽光綠色的“愛的聚落”。
2校園規劃——因材施教、側重個性的“聚落式”
校園布局通過對當前特殊教育辦學特色的研究,打造聽障、視障、智障教學、生活模塊適度分離且又相互聯系,公共功能模塊共享的空間模式,我們將校園的規劃采用聚落式布局方式:校園共設兩個出入口,其中南側學林路為形象主入口、東側君山路為后勤次入口,南北主軸線及東西次軸線依次連接各出入口。用地東南角為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將300m運動場布置在此,方便對外開放,利于城市空間在街角的打開。通過對視障、聽障、智障三個特殊群體的生理、心理特點的研究,形成啟明部、啟智部、啟音部三個教學生活聚落,每個聚落均包括教學、實訓、生活等功能,這些功能圍繞庭院布置,形成一個微型的聚落空間,房間—中庭—庭院的關系在教學空間與公共空間之間創造了多層次互動。考慮盲人對聽覺依賴較高,啟明部布置在校園西南角,遠離城市主要道路,獲得相對安靜的教學環境。啟智部位于校園西北角,聽障部位于校園東北角。風雨操場是不同類型學生共同使用的場所,因此將風雨操場布置在校園中心位置,與三個教學生活聚落聯系緊密,方便使用。培訓中心和圖書綜合樓位于南側學林路主入口兩側,形成校前區廣場,同時也是校園與城區的過渡空間。各建筑之間通過風雨連廊適度的聯系,營造一個全天候的人性化空間環境(見圖1)。
3校園環境——充滿陽光、充滿綠色的人性化環境
校園根據三種特殊人群的建筑圍合成視障、聽障、智障三個微型聚落,將中國傳統院落空間轉譯為校園空間,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綠色、陽光的人性化環境(見圖2)。庭——每個聚落空間圍繞中庭展開布局,良好的建筑朝向和日照以及充滿綠化的庭院空間,可以讓學生在此接觸自然,放松身心,同時沿庭院周邊布置多種功能空間,學生可以在這里學習、休憩、交流,形成一幅優美多樣的校園生活場景。廊——聯系各功能區的走廊被放寬,讓走廊擴展為除交通功能之外的交流活動空間,充足的室外陽光活動空間是開展交流的必要條件,讓孩子們在交流活動中豐富閱歷,鍛煉能力是康復身心的重要教學手段。園——在校園中心設置了具有傳統園林意境的特色的小游園,這里充滿綠色和陽光,是觀景、休憩、交流的好去處,提升了整個校園的文化品質(見圖3)。
4校園空間——安全舒適的“教”“住”一體的空間組合模式
基于對三種不同特殊群體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分析,我們在空間組合上采用“教”“住”一體的組合模式(見圖1)。將教學空間與生活空間緊密結合,并以此來劃分空間布局,每個功能的建筑以水平連廊相連,既保證每個功能區相對獨立互不干擾,又能方便快捷地到達每個功能區。這樣的空間組合模式為視障、智障等存在生理缺陷的特殊群體提供了便捷安全可識別的人性化學習與生活一體化的空間。每個教學組團形成獨特的聚落空間,低矮的建筑、庭院以及水平走廊空間為這些特殊的孩子提供了各種機會,鼓勵他們加強與他人的互動并一起探索周圍的世界,讓每個特殊群體能夠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里完成學習與生活。
5校園安全——構筑全天候人性化的安全校園
針對特殊群體的學習生活的特點,在校園安全上我們努力營造一個生理、心理層面的無障礙空間。通行安全——校園的入口分別設置于南側、東側,伴有家長等候區。機動車從南入口附近進入地下,從而使校園內部形成安全安靜的人行空間,最大限度地減小學生潛在的交通危險。無障礙設施——在教學樓入口處設置緩坡坡道,教學樓內安裝無障礙電梯、坡道和盲道,滿足特殊學生通行的方便,教學走廊設置了兩道防碰撞扶手,為行動緩慢不便的學生提供安全、寬敞的交通環境,適當地增加欄桿高度,避免出現室內高差,墻體的90°進行圓弧或者切角處理,教室門采用有防撞措施的無障礙門,每一個衛生間內均設置了無障礙廁位等。通過無處不在的細節設計為三類不同特殊群體提供全方位的安全的無障礙的學習與生活空間。
6校園建筑——體量靈巧、色彩平和的低層建筑
考慮使用群體的特殊性,在建筑造型上采用了體量靈巧建筑形式,這樣不僅尊重了學生的心理需求,也滿足了他們日常活動的需要。坡屋頂的想法最初源自孩子們所作的畫,這些畫是他們對家的想象——溫暖且使他們的心靈有歸屬感。三層的低層建筑為這類特殊群體提供了便利的學習生活方式,避免了他們生理缺陷所帶來的不便與安全隱患(見圖4)。校園采用了高低錯落、層次豐富的建筑輪廓,富有文化氣質而又獨具趣味與活力,契合了特殊群體的心理特征而又能予以文化陶冶。建筑以紅色、米黃等暖色為主,平和的顏色配以黃色、綠色、木色等明快的色彩,既加強了學生對特定功能的記憶與適應,同時與校園環境高度協調,富有朝氣。特殊教育學校是學校的一種特殊類型,通過“愛的聚落”這一主題的營造,充分考慮他們心理與生理的需求,創造一個充滿愛與人性化關懷的學習與生活的聚落,在這里他們能夠得到學習與鍛煉,更好地適應社會、回歸社會。
參考文獻
[1]王玉新,張麗.特教學校智慧校園建設實踐與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2019(23):68-70.
[2]趙經天,汪小軍,羅長青.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芷江侗族自治縣特殊教育學校發展紀實[J].湖南教育(A版),2019(12):18-19.
[3]陳玉紅.善待差異、按需施教,積極探索“適合+融合”的教育——走向回歸:創新培智學校多向融合“走學”方式的實踐研究[J].現代特殊教育,2020(11):61-63.
[4]徐浩銘,劉學,田雪嬌.長春市特殊教育學校規劃布局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05):57-62.
作者:陳道亮 單位:安徽省建筑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