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舞臺節目主持中聲樂藝術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審美水平和審美要求也在不斷的提升。為了滿足人們的要求,舞臺表演不斷更新形式,增加類別,可謂是花樣百出。在對其他類別藝術形式進行借鑒的同時,舞臺表演要想獲得人們的認可,還需要培養出具有個性特點的節目主持者。主持人應用帶有藝術性的語言主持節目,能夠更加貼近觀眾心靈,同時也能夠使得聲樂表演者獲得更加廣闊的舞臺。
關鍵詞:聲樂藝術;舞臺節目;主持;重要性
縱觀藝術發展的歷史,聲樂藝術是非常古老的形式之一,有著其自身的獨特魅力。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聲樂藝術也從最初的獨立藝術變為能夠同其他藝術形式相互結合的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們的審美要求和精神要求也都上升了一個層次,聲樂藝術同日新月異的舞臺節目有著較多的相通之處,而節目的主持人同樣決定了節目質量的高低。因此,對聲樂藝術在舞臺節目主持中的應用進行研究,對于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以及聲樂藝術同其他藝術的相互融合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舞臺節目主持者對于節目的重要作用
(一)主持者是舞臺節目的形象代言人
所謂形象代言人,也被稱作形象大使、形象代表,主要指凝聚、代表晚會或演出人員的整體形象,其中包括思想、政治、社會、群體以及藝術形象等。舞臺節目的主持者要想擔任好形象代言人,首先需要塑造一個良好的自身形象,其中包括外部形象、內容形象以及語言形象和綜合形象。外部形象主要是指主持者穿著、化妝以及眼神、表情、步法等形體動作必須符合舞臺要求,做到別致、新穎、大方又不失文雅、莊重。內容形象則是指主持者在主持過程中要做到情感飽滿、反應機敏、想象力豐富,恰當拿捏觀眾情緒。語言形象則是指舞臺主持者在節目主持中所使用的主持詞需言簡意賅,通過語言為觀眾塑造形象,使得觀眾的吸引力被充分凝聚,調動觀眾的思維和情緒。綜合形象則要求主持者做到形體與心理統一、體驗與表現統一、自身與節目統一,真正起到節目主持的作用。
(二)主持者是觀眾的藝術導游
這里所說的藝術導游指的是舞臺節目主持者應該能夠像導游一樣,引導觀眾對舞臺節目進行欣賞。而要想做好觀眾的藝術導游,節目主持者需要做到以下幾點。其一,對于舞臺晚會的各個節目充分了解,熟悉各個節目的內容、演員陣容、音樂風格、藝術特色等,就好像是旅游導游要對每一個景點都熟知一樣。其二,要對舞臺晚會的各個節目充分熱愛,將觀眾帶入觀賞情境,并保持新鮮感,不能老生常談。其三,要將自己的主持語言融合解說語言,適當的對每一個節目做些提示,激發觀眾的興趣,引發觀眾的觀賞欲望。其四,主持者要做舞臺節目的“知音”,不說行外話,引導觀眾同樣成為節目的“知音”,達到以情動情、以心撥心的主持效果。
(三)主持者的文化橋梁作用
文化指的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中物質文明中包括有精神文化、物質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中又包含有宗教、藝術、哲學等多個子系統。因此,舞臺藝術要想更加的符合人們的要求、吸引人們的眼球就必須展現文化內涵和文化底蘊,而節目主持者則充當著重要的文化橋梁的角色。首先,主持者的主持詞也需要具備連接詞的作用,讓節目同節目間建立起文化紐帶,形成完整的文化鏈。其次,主持者是節目和文化之間的中介和橋梁,能夠使觀眾同節目二者之間形成互動。這些都對主持者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底蘊有非常高的要求。
二、聲樂藝術在舞臺節目主持中的具體應用
(一)語音的規范應用
嗓音是人類在進行各種形式的人聲表演的“樂器”。也就是說,舞臺節目主持人之所以能夠融入聲樂藝術主要是因為主持和聲樂都產生于相同的生理機能。說話的聲音與唱歌的聲音是沒有什么差別的,二者都是用同一個發聲要素、從同一個結構發出聲音,發聲需要經過呼吸、振動和共鳴,再經過咬字器官形成清晰的語言,使得主持與唱歌能夠獨具特色。聲樂演唱者與主持人都屬于有聲語言的工作者,聲樂是音樂同語言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形式,是在人語言的基礎之上增加旋律,所以,如果去掉旋律線條,聲樂藝術自然可以運用到舞臺節目主持人的工作中。無論是聲樂演唱還是節目主持,都對語言語音的規范性有著非常高的要求,除了特殊地方的主持人以及聲樂演唱者使用方言外,其他大多數都需要使用普通話,做到音量大、音色美、穿透力強、音域寬。
(二)氣息的正確應用
發聲的基礎是呼吸,聲音的動力是氣息。呼吸能夠決定人發出聲音的強弱、高低以及音色等變化,正確的氣息運用為發音、吐字與共鳴提供可能。如果沒有呼吸的輔助,其他的發聲要素也都起不了作用。所以,具有流動性、持久性的聲音與氣息的支持有著直接關系。聲樂藝術表演中,表演者的呼吸方式與正常人在生活中的呼吸方式是有一定區別的。聲樂藝術表演所使用的呼吸方式更深更廣,這種呼吸方法被稱作“胸腹式聯合呼吸法”。舞臺節目主持者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也提倡使用這種方法呼吸,達到氣托聲出、聲把情傳的效果。“胸腹式聯合呼吸法”為良好發聲提供了動力,可以根據實際節目的需求,有效的控制氣息。充分保證舞臺節目主持人發聲的氣息量。其中,要想完整的表現主持詞,主持者還需要掌握一些“換氣”的技巧。
(三)適度的共鳴
聲樂藝術表演和舞臺節目主持要想動聽優美,都離不開共鳴器官的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夠取得應有的共鳴效果。這里所說的共鳴器官主要指的是能夠將人發出的微弱基音共振擴大的人體器官,是人的呼吸器官的一部分。對聲樂藝術表演人員而言,要想發出好的聲音首先需要掌握科學的發音方法,有效的調整發音、氣息以及共鳴三個要素,使得聲音得到潤色。舞臺主持人在進行節目主持的時候,需要保證自身發音的悅耳清晰,也必須要運用到適當的胸腔、口腔、咽腔、頭腔和鼻腔的共鳴。用好聽的音色、富有表現力的聲音給觀眾傳遞節目信息,獲得良好的舞臺效果。
(四)體態語言的應用
這里所說的體態語言其實是一種沒有聲音的語言,主要指的是人的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聲樂藝術表演者以及舞臺節目主持人需要通過體態語言來向觀眾傳達作品以及節目中蘊藏的情感,使得觀眾感受到更加形象化、具體化的節目信息,實現對聲音語言的補充。通過體態語言能夠綜合傳遞節目及作品的感情和內涵,因此就需要主持人以及表演者不僅在有聲表現上掌握技巧,同時還需要在肢體、動作、身姿和眉眼上注入鮮活的表現力,達到靈活大方、大氣自如的效果,滿足觀眾對于節目的審美要求。
(五)情感的表達
聲音的靈魂是情感,如果聲音中沒有情感表達,節目和作品都會變得非常蒼白。讓觀眾感動是藝術表演所期待的效果。如果表演者在演繹作品或者主持人在主持節目的時候毫無情感投入,觀眾便不會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就好比一個人,想要給大家快樂,同大家分享好心情,但是自己無法快樂起來,那么自然無法將別人打動。所以,情感的表達對于節目和作品都是非常重要的。就聲樂藝術來講,聲樂藝術表演者需要將音樂和語言相結合,讓人們感受到表演者豐富、真摯、細膩的情感世界。情感是作品的催化劑,能夠使聲音技巧不那么蒼白。舞臺節目主持者在主持節目的時候,不僅需要將情感融入到節目中,同時還要注重聲音技巧的運用,聲音技巧的前提和基礎是情感,同時,聲音技巧又反作用于情感。主持者通過停連、語氣、重音以及節奏進行情感表現,這同聲樂藝術中演唱力度、音色、節奏和休止的意義是相似的。
(六)二次創作作品
聲樂藝術表演者演唱作品、舞臺節目主持者主持節目從一定意義上來說都是創造性很強的勞動。然而,為了節目的整體性,并不是每個聲樂藝術表演者或節目主持者都需要在每個作品或節目中進行創作。對于他們來講,創作主要是他們在提前準備的基礎上,在表演作品或節目主持的過程中有感而發的東西,也就是對于作品或節目的二次創作。就聲樂藝術的表演者來說,在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的時候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首先,要對所要表演的作品充分熟悉,將歌詞以及歌譜等熟記。其次,要對作品進行有效的分析,把握好作品中的各個情節,了解作品中的每個角色,挖掘出作品中蘊藏的深刻情感內涵。最后,要能夠在表演過程中對作品的各個要素進行合理的情景再現。而舞臺節目主持人在對節目進行二度創作的時候也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步驟。其一,熟悉節目,提前了解節目背景,對于主持詞中的語言讀音標準掌握,對于稿件要提前熟悉。其二,重視節目分析,從所主持的舞臺節目的中心思想、情感內涵合理布局稿件結構,確定主持基調。其三,同樣要注重情景再現。通過總結可以發現,對作品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中,舞臺節目主持和聲樂藝術表演有著非常多的相同之處。二者均是多種藝術技巧綜合表現的藝術,要想將歌唱好,將主持做好,扎實的發聲技巧非常重要,但是更需要表演者和主持者從實際出發,提升個人文化底蘊,豐富生活經歷,正確的把握各種節目和作品的基調,更好的進行二度創作,同觀眾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
三、結語
聲樂藝術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夠和眾多其他的藝術形式通過相互結合發揮出聲樂藝術本身所特有的優勢。本文主要從舞臺節目主持者對于節目的重要作用入手,分析了聲樂藝術在舞臺節目主持中的具體應用,希望對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提供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張藝霄.聲樂藝術在舞臺節目主持中的應用[J].民族音樂,2011,(03):53-55.
[2]劉曉冉,胡水欣.聲樂藝術在電視節目主持中的技巧應用[J].科技風,2011,(06):221.
[3]孫婧.聲樂藝術在電視節目主持人中的應用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4]李建結.電視綜藝節目舞臺敘事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5年.
[5]譚力.舞臺主持是什么———探析傳播學視角下舞臺主持及舞臺主持人的定義與內涵[J].學理論,2015,(12):136-138.
[6]杜煒.相聲語言技巧在主持藝術中的應用———基于高校綜藝主持現狀分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12):200+202.
[7]朱青.電視節目主持人視覺形象符號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4年.
作者:姚曉琦 單位:遼寧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