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聲樂美學與聲樂藝術評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聲樂藝術是一個系統,包括聲樂作品、聲樂表演、聲樂教學、聲樂美學、聲樂評論等多方面內容。相應的,在對我國一些優秀的聲樂評論家的著作和思想進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聲樂藝術評論的視角也是多元的,有的側重關注某個具體聲樂作品,有的側重關注某位聲樂表演者,有一些能夠從聲樂理論開展評論,有一些能夠從當下聲樂領域的現象或時代特點開展評論。“藝術進入了一定高度,除了它自己,其他表現形式都無法企及的境界”,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片面性,但也說明一個道理,由于藝術本身的特殊性,藝術評論得以存在的根基無疑是其相對于具體藝術行為和現象的高度,很難想象真正有價值的評論出自于對藝術理論沒有深邃思索、對藝術作品沒有深刻理解、對藝術表達方式沒有仔細觀察人之手。對于聲樂藝術這樣具有科學性、系統性的嚴謹藝術形式進行評判,聲樂美學的研究作為對聲樂藝術的哲學思考是不可或缺的。藝術評論與藝術正像磨刀石與利刃,藝術評論本身并不能直接提供審美體驗,它正是通過對藝術的砥礪作用彰顯其存在意義。正如歌德所說,“真正的藝術品包含著自己的美學理論,并提出了讓人們藉以判斷其優劣的標準”,要判斷聲樂藝術的優劣,就必須從其特殊的美學理論出發。自身具有的評價體系決定著藝術形式是否可以持久和良性地發展,開展聲樂藝術批評是聲樂藝術發展的動力之一。
二、從聲樂美學出發開展聲樂藝術評論
“在各種藝術日臻完美的同時,批評藝術也在以同樣的速度發展著。”埃德蒙伯克如是說。實際上對聲樂藝術進行美學分析研究的聲樂美學也隨著聲樂藝術的完善而發展著,它在不斷追問和回答著如何更好地將聲樂藝術與美學相互結合,并不斷使雙方在結合中更上一層樓。聲樂藝術是音樂、表演、文學在內的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具有抽象性、復合性、時間性與空間性。作為研究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和審美規律的音樂美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聲樂美學同樣從屬于藝術美學,同時在音樂藝術的角度上還從屬于音樂學。聲樂美學研究的角度和層次也是多樣化的。音樂美學研究中的音樂美的構成和本質、音樂美的存在方式,還有自律美與他律美等基礎理論研究,聲樂美學研究同樣不能回避。聲樂美學在自身構建上包括歌詞的語言美、曲作的旋律美、演唱的聲腔美、聲樂的伴奏美和形體的動作美。在過程上可將聲樂美學的特征分為聲樂創作中的美學特征、聲樂藝術作品自身的美學特征、聲樂藝術表演的美學特征、聲樂藝術鑒賞的美學特征和聲樂藝術傳播的美學特征。此外,在不同文化之間和不同藝術形式之間對聲樂美學進行比較學探討也是研究聲樂美學的重要方向。凡此種種都同時為聲樂藝術評論提供了視角或視域,在對特定聲樂藝術形式或作品的研究中提供了評論的切入點,使從美學觀點出發開展聲樂藝術批評,進而推動我國聲樂藝術事業的發展成為可能。筆者在這方面的粗淺看法就在于我們理應盡可能多地從聲樂美學的高度和角度來打開聲樂評論的局面,進而打開聲樂藝術不斷發展的瓶頸。
三、聲樂美學與聲樂評論要更關注中國人的審美
不可否認,現代美學理論與思想產生和發展于西方世界。在我國,現代音樂美學學科更是引進的學科,研究視野自然受西方影響,比如我們早期的研究就更多地放在西方古典音樂方面。在講話中對于西方標準與中國審美的關系也有涉及,在洋為中用,即如何吸收和借鑒西方,來為中國服務這個問題上,處理美學與藝術評論之間的關系時要時刻謹記從中國人的審美觀出發,時刻注意把握好目的和過程的指向性,進一步完善有中國特色的聲樂藝術美學和評論行為,這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文藝需要開放才能得到繁榮和發展,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間相互交流、促進才能有人類今天進步的文明。但伴隨文化領域的對外開放,我國文藝批評行為中的確存在著以西方文藝理論為所謂的“標準”,對中國的、民族的文藝作品和實踐妄加闡釋和裁量的現象,在聲樂藝術領域中也同樣存在以“他人”的審美觀來審視判別自己的不好傾向,“他人”說好才是真正的好,誤將“他人”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不理解當作自我的批評根據是十分荒謬的事情。我國古代自春秋戰國起就開始形成歌唱理論,元代燕南芝庵《唱論》產生之后,歌唱理論更是進一步發展,聲樂美學理論逐漸形成自身的系統。我們的古人對歌唱技巧、聲情關系、審美規律、風格等諸多方面都有卓越見地,從這個角度上說可以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比較清晰的聲樂美學發展脈絡可尋。就是以現代聲樂美學的觀點來看,我國古代唱論涉及聲樂美學也是基本全面的,對主要聲樂美學的問題,也是逐漸發展和不斷成熟的。在千百年來的藝術實踐中,我國古代聲樂美學理論一直對古代歌唱發揮著重要指導作用,這既是我國民族歌唱藝術的傳統,也是我國聲樂美學的優秀傳統,這種傳統應該繼續對塑造和彰顯中國聲樂獨特審美,促進中國聲樂藝術發展貢獻力量。
四、堅定聲樂藝術評論的立場
全面地把握聲樂美的本質,開展聲樂藝術評論,可以向大眾更加透徹地展現聲樂藝術的獨特魅力,可以為聲樂藝術表演和審美指明方向,使聲樂藝術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藝術需求,甚至可以幫助有中國民族特色聲樂藝術走向全世界。我們在探討的最后回到“剜爛蘋果”這個精辟的比喻上來。文藝評論要隨著認識的深入,發現和去掉不好的,同時發現并留下好的,這是個不斷辯證演進的過程。縱觀具有中國特色的聲樂美學形成發展歷程,我們也可以發現相似的地方。可喜的是,從哲學、美學的抽象思維開展聲樂美學的基礎理論研究的努力正在越來越多,理性分析和感性分析并重的研究者也越來越多,研究視野正從狹隘的技術角度拓寬到宏觀的文化層面上來,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變化,文藝評論非常需要這樣的精神儲備。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扎實的基礎,聲樂藝術評論才能伴隨聲樂藝術的發展引導著聲樂藝術家和聽眾的審美導向,煥發聲樂藝術的生命力。“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必須強調,聲樂藝術評論應當堅持培育和引領的基本態度,而不是迎合和屈就現實,只有在與現實相聯系的過程中堅持思想和藝術的標準,它才能凸顯自身的價值,而守望藝術的評論者其立場亦須特別堅定,具備特殊的理論定力。聲樂藝術評論者如果不能抵制來自聲樂市場的利益誘惑,不能抵御來自非藝術的思潮侵染,不能以藝術為中心,不能憑良心來觀照聲樂藝術,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何談弘揚優秀聲樂藝術,就更談不上傳揚中國藝術和服務社會。一名優秀的聲樂藝術家,要善于在誠懇接受批評中成長;而稱職的聲樂批評家,則要從藝術美的基點出發,以其高尚品格和深邃思想,褒貶甄別聲樂藝術表演。一邊是對高超藝術的孜孜以求,一邊是探索真理、真誠批評,聲樂藝術家和聲樂藝術評論家鼎力創造,才能形成我們這個新時代的聲樂美學風尚,共同引領和提升聲樂藝術境界,推動藝術進步。
作者:李勝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