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聲樂藝術在歌劇與音樂劇中的異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西方歌劇、西方音樂劇是西方音樂不斷發展的產物,在不同的時期中,西方歌劇、西方音樂劇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無論是西方音樂劇還是西方歌劇,“聲樂演唱”與兩種音樂表現形式有著密切的聯系。音樂劇,就是歌劇這種藝術表演形式發展的一支脈絡,兩者的聲樂演唱方式密切的聯系又有顯著的區別。基于此,文章將對聲樂藝術在西方音樂劇、西方歌劇中的異同進行探討。
關鍵詞:聲樂藝術;西方歌劇;西方音樂劇;異同
一、西方歌劇聲樂藝術特征分析
1.美聲唱法的產生
美聲唱法又稱Belcanto,是產生于17世紀的意大利演唱風格,隨著西洋歌劇與美聲唱法的有效融合,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機體。通過對西方歌劇史的研究得知,西方歌劇的發展與美聲唱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西方國家經濟在大航海時代后迅速發展,在此基礎之上,歌劇逐漸誕生,佩里、卡契尼等人創造了宣敘調。宣敘調的產生與傳統的圣詠合唱方式之間逐漸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其中最重要的矛盾就是音色的運用。因此佛羅倫薩小組逐漸利用獨唱代替合唱,在此基礎之上,衍生出了美聲唱法。在17世紀至18世紀之間,在斯卡拉蒂,莫扎特以及格魯克等人的推動下,歌劇藝術迅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在歌劇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眾群體日益增加,人們的欣賞水平也在逐漸發生變化。歌唱家為了滿足人們的欣賞要求,逐漸進行聲音訓練,通過提高自身的演唱技巧,使聲音傳遞給每一位觀眾。在這過程中,歌劇也日益成熟,從而將歌劇的聲樂藝術逐漸推向了巔峰。
19世紀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社會各個方面逐漸進行了改革,歌劇也不例外,在這歌劇創作的黃金年代中,作曲家更加熱衷于塑造復雜矛盾的人物形象,導致無論對聲樂演唱還是樂隊配置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譬如威爾第的許多作品,都要求男中音能夠在#F2或者G2以上音區唱出輝煌且濃厚的音色。在這前提下,美聲唱法的研究與演唱得到了顯著的進步,涌現出從而滿足不斷發展的歌劇藝術。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西方歌劇、美聲唱法之間存在密切的聯系,美聲唱法的出現推動了西方歌劇的進一步發展,并且使諸多作曲家、歌唱家探索演唱方式,使西方歌劇更加鮮明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2.美聲唱法特點分析
(1)需要依靠強大的氣息
教師在美聲唱法教學的過程中,基本都會特別重視氣息的訓練。因為只有把控好氣息才可以使美聲唱法表現的淋漓盡致,并且可以體現出演唱者的功底。胸腹聯合式呼吸方式是目前主流的一種呼吸方式,這種呼吸方式可以使歌者在演唱中充分有效的運用氣息。在充足的氣息之下,可以使歌聲變得更加婉轉、連貫,有助于將歌聲更好的傳遞給觀眾。于美聲唱法而言,其十分重視穩定的氣息,在發音過程中需要依靠氣息作為支撐,這樣才能使演唱流動起來。
(2)音色優美純凈
在唱歌之間,無論歌者的狀態如何,都應該將狀態調整到最佳,這樣才能保障演唱的順利進行,使聲音更加具有感染力;如果演唱者的狀態消極、懶散,難以將保持聲音的演唱規格,從而使歌曲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優美純凈的音色可以給人一種畫面感,令觀眾陶醉。于美聲唱法而言,音色具有“通,空,松,濃”的特點,句與句之間的連接也必須非常圓滑自然,加之演唱者各腔體的運用,可以將聲音匯集,在此基礎之上形成的音色可以給人一種不一樣的體驗,在歌劇演唱過程中演唱人員需要確保發出聲音的流暢性以及靈活性,在不同的唱段中融入優美的音色,從而展現出良好的演唱效果。
(3)聲音整體共鳴
演唱者在使用美聲唱法的過程中,需要對聲音共鳴提起重視,只有確保各個共鳴腔體協調運作,才能達到良好的演唱效果,使聲音變得更加飽滿厚實。為了實現整體共鳴,需要進行聲音方面的訓練,通過訓練可以達到聲音的整體共鳴。通過保證聲音整體共鳴,可以使聲音的震撼效果逐步提高,從而讓觀眾在聽的過程中感受到美。
(4)吐字清晰飽滿
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演唱者需要先了解歌詞。美聲唱法的發源地是意大利,因此意大利語是西洋歌劇演唱的主要語言。意大利語的發音清晰有力,抑揚頓挫,不擠不壓,尤其對部分元音的咬字發音有著較高的要求。所以歌者在練習發音時應該清晰飽滿,突顯出強弱對比,每個音節中都包含著相應的重音。演唱的過程中咬字清晰,有助于發聲更加科學、合理。
二、西方音樂劇的聲樂藝術特征分析
1.音樂劇唱法的產生
音樂劇是人們所喜愛的一種舞臺表演形式,音樂劇表演中需要有高端的科技設備、豐富的舞臺布景作為支撐,從而將視覺效果不斷提升。在音樂劇演唱的過程中,不僅對歌者的演唱功底有著苛刻的要求,對其舞蹈,表演及臺詞的能力也有著非常高的標準。否則即使擁有高端的科技設備或者豐富的舞臺布景,也難以產生良好的效果。音樂劇是歌劇不斷發展的產物,音樂劇中不僅包含了傳統音樂唱法,而且擁有現代的多種流行風格,使音樂劇唱法的形式多種多樣。音樂劇的演唱方法多種多樣,但不論音樂劇中人物的情感以及內心如何,都需要美聲唱法的支撐。無論音樂劇唱法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演員需要在發聲方法的基礎之上,對不同情節進行轉變,從而將音樂劇的表現效果逐步提升。
2.音樂劇唱法的特點分析
(1)氣聲的運用
在音樂劇當中,低聲區、中聲區的音樂旋律占有較大的比重,歌者在演唱中聲區、低聲區的過程中,需要將美聲唱法、氣聲唱法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發出優美的聲音。歌者在利用美聲唱法演唱時,發聲過程中需要確保聲帶處于閉合狀態,這樣才能使得聲音更具有密度,音色更具有光澤度。于氣聲唱法而言,在發聲時不必將聲帶完全閉合,當聲音通過聲帶時,就會產生一種特殊的聲音。將氣聲唱法與美聲唱法有效結合,使聲、氣的運動不規律,在一定程度可以增加演唱人員發出聲音的親和力,使觀眾感受到一種輕松的狀態,從而將作品與人之間的距離逐步拉近,使觀眾感受到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
(2)音色與聲區不必統一
于音樂劇而言,在演唱的過程中劇情會發生相應的變化,并且人物的思想情感也在逐漸發生著變化,在這過程中,歌者需要保證音樂處理的流暢性,達到音樂處理與音樂劇情感表達的有效契合,使人物特性得以豐富,使情感線條貫穿到整個情節當中。歌者在演唱音樂劇的過程中,不必像傳統歌劇一般保證音色、聲區完全統一,可以隨著劇情的變化、人物情緒的變化等做出相應的調整,在進行高音區的演唱時可以應用美聲唱法,在這過程中音色會出現發生變化。因此歌者需要根據作品的具體情況進行相應的處理,這樣才能將音樂劇所追求的內容進行詮釋。
(3)不必追求聲音共鳴
于美聲唱法而言,其在聲音共鳴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在音樂劇舞臺中設置了擴音器,因此演唱者在演唱音樂劇的過程中,不必確保聲音的共鳴,可以充分利用擴音裝置的作用來達到聲音共鳴的效果。在音樂劇表演的過程中,人們更加重視音樂的表達、與觀眾的交流等。
(4)吐字更加側重自然
于音樂劇的演唱而言,在咬字、吐字方面的要求與歌劇的要求相比較低,音樂劇中的比較貼近人們的生活,因此人們在聽歌詞時,很容易理解歌詞的內容。作曲家將音樂劇和聲旋律,曲式結構以及歌詞等寫的更為通俗易懂,讓觀眾更容易產生共鳴。于音樂劇中的歌詞而言,大多是英語,在咬字時更加靠前,將輔音發音清晰表達,可以使吐字更加輕松自然,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將觀眾與演員的距離拉近,使演員的演唱變得更加平易近人。
通過以上分析得知,音樂劇與歌劇的演唱特點有所不同,但是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以及共同特征。音樂劇的唱法是建立在美聲唱法的基礎之上,加之音樂劇中體現出了諸多現代化的內容,因此在音樂劇演唱的過程中,更加尋求演唱的自然化。在一部歌劇當中,聲樂表達貫穿始終。而在音樂劇表演的過程中,演唱方法會相對自由。通過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使音樂劇中的人物形象得到充分展現。無論是音樂劇還是歌劇演唱是十分關鍵的部分,歌劇演唱人員需要科學的利用美聲唱法;作為音樂劇的演員,不僅要掌握相應的發聲方式,還需要了解音樂的聲樂表達,同時需要對音樂劇中人物特征進行充分理解,從而對整個人物形象有整體上的把握,使最終的音樂劇表演活靈活現。
三、結語
本文對西方歌劇聲樂藝術與音樂劇的聲樂藝術特征進行了分析,可以了解到西方歌劇與音樂劇的異同之處,可以使學習者,教學者以及演唱者更好的了解音樂的發展情況,從而為西方音樂的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潘明霞.百花齊放:淺析中西聲樂藝術的異同[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7(01):12-17.
[2]王楊.西方歌劇與音樂劇藝術特征的比較研究[J].藝術評鑒,2016(04):42-43.
[3]李人亮.美聲唱法在音樂劇中的位置與其他唱法的區別[J].藝術研究,2011(03):140-141.
[4]王德芳.芻議聲樂藝術與歌唱藝術的異同[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02):69-71+84.
作者:盧驥 單位:美國明尼蘇達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