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物工程新工科人才產教融合育人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產教融和育人對“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發揮重要作用。以昆明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為例,強調了綜合實習對“新工科”人才培養的意義,分析了傳統實習存在的弊端,介紹了產教融合實習改革的措施及路徑,總結了產教融和育人的成效。
關鍵詞:新工科;生物工程專業;產教融合;綜合實習改革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蓬勃發展和不斷加劇的國際競爭,國家實施的“互聯網+”、創新驅動發展、“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為中國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機遇、注入了新動力[1],對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要求,要求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新產品研發能力強,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新工科”高素質復合人才[2]。加快推進了新工科的發展,加大工程教育的改革力度,迫在眉睫。圍繞工程教育改革的新工科是對當前工程教育問題的全面反思和提升[3]。工程教育的基礎是工程實踐,而綜合實習是工程實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綜合實習過程對促進新工科的改革尤為重要。
二適應新工科的生物工程專業綜合實習的意義
我國已明確將生物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培育生物新產業,力爭使中國成為生物技術強國和生物產業大國[4]。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我國現有生物技術人才偏重于理論研究,尤其需要工程技術兼經營型的產業化人才。生物工程技術人才應具有工程技術基礎、生物工程專業技術及管理等知識,具備生物工程技術開發、工程設計、技術實施、生產運行和管理等工程實踐能力,能在生物工程及其相關領域產業從事生產設計、產品質量控制、生產技術創新、經營管理和科學研究等工作,并具有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5]。故“新工科”背景下的生物工程專業教育須以工程教育為核心,工程教育圍繞實踐進行,綜合實習教學是與生產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教學環節,對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傳統實習存在的問題
我校生物工程專業傳統專業實習分為二個階段進行:第七學期進行為期4周的生產實習和第八學期3周的畢業實習。這種專業實習模式存在以下弊端。
(一)實習教學時間短,缺乏工程實踐
以實習指導教師講解為主,學生生產現場收集生產工藝資料、繪制工藝流程圖、了解掌握生產原理與生產方法,內容單一,這種“只看不動”的實習,學生僅只了解了表面知識,很難深入系統學習產品生產、設備結構、質量管控、經營管理等內容,學生處于被動的知識接受狀態,缺乏工程實踐的訓練與工程能力的培養,實習效果不佳。
(二)企業參與度不高,接受企業實習指導受限
組織學生在實習基地集中完成實習教學,因實習時間短,企業參與實習指導的積極性不高,加之企業要承擔管理成本與安全風險,企業也僅停留在提供師生實習場所、安排技術人員生產現場簡要講解、開設講座等較淺的層次,并沒能真正讓學生在校外實習基地接觸到更多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崗位及實踐經驗。
(三)評價形式單一,不夠全面客觀,學生興趣不高
傳統實習的考核以教師為主,結合學生的出勤、平時表現、實習筆記、實習報告及總結等情況,按一定比例構成了學生的實習教學成績。這種單一的評價體系不能全面客觀反映學生的所掌握的工程知識與工程實踐能力。此外,學生為完成實習報告撰寫,拼湊字數與頁數,缺乏實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實習興趣。
四基于“新工科”培養目標的生物工程專業實習改革措施
依據上述存在的問題可以看出,校外傳統的實習體系局限于自身的有限力量,未能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實習保障體系,不利于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強化提高,不符合“新工科”生物工程專業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需求,不利于針對企業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昆明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專業經過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通過與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云南沃森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改革傳統實習教學模式,產教融合育人,逐步建立起基于組織運行保障、強化工程實踐培養、管控評估的校外實習體系,取得了較好效果。
(一)延長實習周期,突出專業實習的中心地位
改革課程體系,細化培養方案,將生產實習與畢業實習合二為一成為專業實習,安排在第七學期進行,實習時間延長至4個月。該學期基本為專業實習專用時間,突出實習的中心地位與作用,不再安排其它教學環節,讓實習指導教師與學生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實習教學中去。
(二)改革實習模式,突出企業指導實習的主導作用
實習時間有保障,改革傳統的實習模式,實現了“五個轉變一個結合”,即,實習目標與內容由過去的面向點轉變,由淺向深轉變,由窄向寬轉變,傳統的實習筆試檢查向實習現場的口試考核轉變,傳統的指導教師指導向企業技術人員與指導教師聯合指導轉變;傳統的指導教師實習現場總結向企業舉辦各類專題培訓、專題講座轉變;現場參觀、現場查定、現場測繪向生產案例教學、崗位操作轉變;并實現綜合實習與專業社會實踐有機結合。實習過程中,強化、突出企業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操作人員對實習教學的主導作用。較好的實現途徑是將學生分配至原料預處理、發酵、分離純化、制劑、包裝、QA、QC、研發等各個工段、部門,實行培訓、頂崗操作,定期進行輪崗。學生完全融入整個生產過程,不僅收集了企業的生產技術資料,為畢業設計打下基礎,還在各自崗位上動手操作,充分挖掘與利用了企業的優質工程教育資源,強化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習指導發揮輔助作用,保障實習紀律與秩序,按照實習目標與要求批閱、檢查學生的實習筆記與進度,加強與企業的對接、溝通與交流。
(三)建立校企雙向實習考核評價體系
建立了以企業為主導的學生實習成績考核評價體系,綜合實習結束,以企業為主,企業根據學生在各個崗位的表現,逐項進行量化評分,并給出實習評價和評語;并開展實習學生的評比,評出優秀實習學生加以獎勵、表彰。實習指導教師返校后批閱學生撰寫的實習報告,以企業的評分為主,結合實習報告的完成情況及質量,給出最終的實習成績。
五實施效果
(一)學生專業實習興趣與主動性增強
由于增加了實習實踐,學生在企業得到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實習期間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校企雙向實習考核評價體系較為公正、客觀對學生的實習成果進行評價,對學生實習能動性起到了較好的推動、促進和監督作用,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就感,精神狀態飽滿。
(二)學生工程實踐能力提升明顯,縮短了就業后的職場適應期
綜合實習改革后,畢業設計選題與實習對象緊密結合,畢業設計體現出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能進行較為復雜的工藝計算、技術經濟分析和較全面的產品市場分析。通過對近四屆畢業生的跟蹤調查,76.2%的學生在生物發酵、生物制藥、生物資源開發等生物工程領域的相關企業從事加工、制造、技術研發和生產管理工作。用人單位普遍反映,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較強,上手快,適應性強,適應期短。
(三)學生融入企業文化,培養學生職業素養
實習時間的延長和實習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學生融入實習企業的文化,不僅有助于學生專業知識、實踐技能的培養,而且對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如敬業精神、工匠精神、團隊合作精神,時間觀念,為人處事、接人待物等關鍵能力的培養發揮著重要作用[6]。學生用心去感受創業的艱辛、創新的不易,易適應就業市場的需求。
作者:余旭亞 趙鵬 韓本勇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