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沖擊主流價值觀
互聯網起源于美國,目前仍是西方國家進行價值觀和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工具。西方國家利用自己的網絡技術優勢,積極推行偽科學、甚至是反科學的價值標準和意識形態。經驗表明,面對西方主流文化的沖擊,我們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明顯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面對以美國文化為主體的西方主流文化的滲透,在資本主義民主、人權和自由理論等極具蠱惑的粉飾言論下,受西方主流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念的影響,生活閱歷淺、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強的大學生,極易受到蒙蔽而動搖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滋生出資本主義、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
2、降低道德水準
大學生大多在二十歲左右,處于自我道德判斷力的形成階段,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自我控制能力相對較弱。再者,相對于傳統社會的管理和監督,網絡文化的虛擬性特征決定了網絡空間的可控性很弱。作為校園網絡文化主體的學生,這兩方面的因素使得大學生誤認為自由的網絡生活可以規避道德輿論的約束,進而滋生道德虛無主義和道德相對主義,不但自我道德不斷弱化,他律道德也難以形成,導致校園網絡文化的整體道德水準下降、法制觀念淡漠。
3、影響現實人際關系
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和虛擬性,正在從根本上改變人們的認知方式和交往方式。90后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父輩的單向關愛下,潛意識里往往以自我為中心。進入大學后,面對陌生的人際環境,不知如何去和別人溝通交流,心理上覺得茫然而無助。此時,在現實生活中交際困難的學生往往會把目光轉向網絡,希望在網絡生活中尋求精神慰藉和心理平衡。網絡生活中,大學生可以隱匿自己的真實身份與他人進行交流,虛擬自己的性別、年齡、身份和社會地位。這種虛擬的身份讓學生不僅能產生一種快感,也能讓學生在網絡世界構建一個現實社會不可能實現的理想自我,從而獲得一種成就感。
4、異化行為方式
大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從高中階段進入大學后,對大學的學習生活還沒有完全適應,心理承受能力還比較弱,自律意識和發展意識均還有待增強。雖然網絡是一個信息寶庫,但也存在良莠并存的現象,認識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大學生,面對煽情化、淺薄化、低俗化甚至是暴力、色情的內容,很容易被誘惑,從而危及學生的心理健康,導致個別學生行為異化。調查過程中發現,高達13.6%的在校大學生曾“遭遇過網絡欺騙”,9.84%的學生表示曾經瀏覽過色情、暴力等“非法網站”,0.65%學生表示曾試圖在網上“偷窺或散布惡意信息”。特別是當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后,便更容易在網絡世界中放縱自我。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對策
1、提高網絡道德意識
網絡的普及已深刻影響到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方式,然而,人們在網絡生活中所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不對稱性,決定了網絡生活中人們依然要靠網絡道德來約束自己的網絡行為。作為大學生,應當認識到網絡道德對于網絡生活的重要性,主動遵守網絡道德規范,自覺抵制西方價值意識形態的滲透,遠離色情、暴力及網絡詐騙等不道德現象或違法現象,享受網絡帶來的真正樂趣。
2、審慎對待網絡信息
網絡文化的虛擬性和開放性特征,決定了豐富的網絡信息也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齊。由于目前對于網絡信息的監管還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主要還是依賴網絡主體的道德自律來保證。在當前這個發展階段,我們又不能期望所有的網絡主體都達到理想的道德狀態。有些機構或個人為獲取不法利益或誤導輿論,故意散布虛假信息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作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告誡學生對待網絡信息應該持有審慎的態度,對涉及國家利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敏感性信息,在沒弄清事實真相之前,既不要輕信,更不能妄加評論。
3、遠離網絡誘惑
網絡文化,能使青年學生獲得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的感觀刺激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在網絡中所獲得的刺激和沖動,便會逐漸固化在行為模式中。特別是在現實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時候,便很容易將大部分注意力都轉向網絡,從而形成對網絡的依賴性,既俗稱的網癮。一旦染上網癮,學生常常會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不但荒廢了學業,久而久之,還會導致學生的行為異化,喪失現實的交際能力,進而嚴重侵害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道德規范,遠離網絡誘惑,培養多方面的興趣愛好,以克服不良心理傾向。
4、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保證教育目標的順利實現,必須努力建設一支思想水平高、網絡業務強、熟悉學生特點的網絡教育專業隊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新的工作,不僅要求教育者熟悉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還要求其熟悉網絡專業技術,具備出色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高校可以從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選派骨干,從網絡專業人才中挑選優秀人員,組建起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由專職教師和部分學生骨干組成的網絡信息員隊伍。了解和反饋學生的思想動態,發現學生的最新思想動態和若干傾向性問題,對一些消極信息進行處理,積極傳播健康信息,自覺抵制有害信息、網絡濫用行為和低俗之風,共同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
作者:王慧 單位:周口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