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現代化的全新媒體手段,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新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與挑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主動融入,不斷創新新媒體運用的方法,從而不斷提升“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成效。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核心價值觀;新媒體利用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迅速普及,人類社會已經邁入信息網絡時代。隨著網絡技術在各行各業的不斷普及,網絡已成為吸納、承載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大平臺,對整個社會特別是年輕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道德觀念等都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如今,各行各業的人都已經離不開網絡社會下的新媒體環境,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的使用,成為人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媒體環境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倡導的核心價值理念和主流價值觀、師生員工的思想動態和生活狀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為高校開展“立德樹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加強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特點的研究,有助于我們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
一、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
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現代化的全新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間和新渠道。新媒體給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
(一)新媒體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現代互聯網絡的發展,使得各類信息的傳播速度極快,能迅速直達個體,文字、圖片、動畫、視頻和語音等能及時傳遞,瞬間獲得,不斷擴散。人們能夠借助新媒體,能在最大程度上及時掌握全世界各地的信息。只要你擁有一部手機,天下事盡在掌心之中,真正實現了所謂的“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同時,用戶通過網絡,還能滿足各種個性化的需求。網絡就好似一個信息資源的超級市場,而新媒體用戶不僅可以借助于網絡平臺可以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資源,開闊眼界、增長知識,而且也可以分享、創作各類知識信息,使得新媒體傳播日益成為一種重要且十分便捷的傳播手段。
(二)新媒體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新媒體使得社會大眾的參與更加廣泛,任何一個大眾都可以把信息傳播出去,傳播者與受眾成為交互主體,使得傳統傳播媒介受到嚴重挑戰。而且在網絡平臺上,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平等交流的主體,都可以展示自己的形象,公開發表自己的見解,甚至搞所謂的“帶貨”。但是,也可以采取隱瞞姓名、身份等,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發表觀點。這樣在給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帶來便利的同時,其實也給加強輿論管理、輿情監督增加了難度,甚至會出現不少難以解決的網癮、網戀、網絡詐騙等的諸多問題。也正因此,加強新媒體信息的綜合治理,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感召力,是我們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舉措。
(三)新媒體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當前,隨著新媒體實現快速傳播、同步交流、信息檢索、游戲娛樂、電子商務等功能的廣泛應用,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活力。網絡信息是隨時隨地,突破了時空限制,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者。同時,網絡傳媒的材料又不受限制可以無限豐富,受眾只需要點擊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鏈接,就可看到詳細的條目內容。且由于網上信息的即時播放性和流動播出的便捷性,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查看各類信息,人人又都成了信息的共享者。正因此,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在新媒體中,傳播者與受眾并沒有絕對的主體地位。而這種情況的出現,也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傳播“去中心化”。但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向度而言,新媒體在網絡信息中起著特殊的教育效應。
二、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
眾所周知的是,新媒體所特有的開放性,打破了傳統媒介在時間、空間和傳播速度上的限制,而交互式的傳播模式也改變了既往填鴨式的傳播方式,使得傳播者的話語權逐步被解構。這一新特質的出現,正不斷影響著社會人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甚至是社會交往的模式。也正因此,新媒體一方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帶來了新便利,另一方面則是帶來了巨大挑戰。
(一)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因素分析第一,有利于擴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新媒體的個性化、即時性、族群化等特征,使得大學生受眾之間的橫向聯系加強,覆蓋面更加廣泛,活動更可以多樣且彈性大。為此,思政教育可以通過網站、微博、QQ群、微信等,打破地域界限和空間限制,實現對大學生們的多重教育覆蓋和動態性管理。第二,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共享。當前,新媒體已成為人們進行交流的主要平臺,也成為情感溝通的首選渠道。這一當下的主要交流平臺。為高校黨政工團組織和輔導員、教師等思政教育者們豐富了工作形式、創新了工作內容,拓寬了工作路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共享更為及時、更為便利,從而更容易形成“三全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第三,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活度。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是以面對面的溝通形式開展。但新媒體打破了傳統教育方式,人們借助新媒體平臺可以隨時隨地聯系,及時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和靈活性。疫情期間,很多高校利用新媒體的“騰訊會議”“QQ課堂”等,實現師生之間的線上教學互動,保證了各項教學工作的順利實施。
(二)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負面影響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我們在看到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積極因素的同時,也要對它的負面影響給予足夠的警惕。與傳統媒體如報紙、雜志、電視和廣播等比較,新媒體的信息量呈幾何級數增長,而且內容傳播者也多主體化,呈多元化特征。網絡上大量泛化的信息,讓人真偽難辨,也容易使人們輕信盲信。而大學生們每天面對海量的新媒體信息時,往往缺乏對垃圾信息、不良信息、錯誤信息等的辨別能力,很容易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出現認知上的偏差和價值觀的扭曲。特別是對一些隱蔽性強的錯誤腐朽思想信息,容易弱化大學生們的道德意志甚至造成理想信仰缺失,形成錯誤的人生價值觀念。甚至面對所謂的“權威”的信息觀點,容易偏聽偏信,弱化了自身獨立思考的能力。對網絡信息獲取的過程中,不少學生容易對熱門的社會事件進行關注、評價,出現非理性的態度。甚至有大學生輕信網絡謠言,帶有個人情緒的負面信息,形成與主流價值觀的沖擊。由此,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三、運用新媒體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舉
新媒體為高校培育社會主義時代新人的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工作提供了現代化的手段,極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空間和渠道。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主動融入,利用新媒體不斷創新方式方法,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一)堅持與時俱進原則,不斷搶占網絡德育陣地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工作。”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深刻而復雜。互聯網作為一種新媒體和思想碰撞的新陣地,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加大對網絡輿論引導力的研究,將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戰場。一是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突出傳播社會“正能量”。要借助互聯網大眾化傳播功能擴展受眾面,旗幟鮮明地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思想文化傳統。要結合高校自身的角色定位,針對大學生受眾的信息接受特點,運用新媒體的傳播特征和技巧,凝聚人心,激發信仰。要通過自上而下的科學引導與自下而上的凝聚整合,煥發大學生們的中華民族精神和核心價值觀認同。要通過組織各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如閱讀競賽、視頻學習、參觀考察等多體驗方式,形成大學生們自我教育、自主教育、相互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二要引導意見關注點,引領正確的輿論方向。在新媒體的信息傳播過程中,往往容易形成以部分人為首的強勢意見。而相當一部分受眾則缺乏自身的基本判斷力,忽視自身的思考和辨別過程,習慣于直接接受網絡提供的問題答案。特別是大學生思想還不成熟的情況下,高校思政工作者更要重視他們會受到的不良影響。為此,就很有必要關注學生的關注點,重視通過主動設置輿論話題,有意識地培育學生“意見領袖”,從而靈活地將發言的權威性和群眾性有機結合起來,起到主動引導輿論導向的積極作用。
(二)堅持典型示范原則,不斷激發學生成人的動能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進步和不斷取得成就,社會人們的思想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正在日益增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形勢下,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的結合才能有效激發人們的建設與奉獻熱情。因為人總是希望在獲得一定努力之后,可以得到一定的獎勵。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中,也需要從物質、精神這兩個層面入手,加強對大學生們的教育激勵。只有采取適度的激勵方法,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進而有效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增強他們對國家民族的情感歸屬與心理認同,使其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學學習生活之中。為此,高校要重視樹立大學生典型,充分發揮榜樣的教育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典型的示范與激勵作用,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傳、幫、帶”教育效果。一是要樹立典型團隊。團隊是集體力量的象征,先進團隊的其人其事,往往特別能體現中華民族團結友愛、奮發向上的精神特質,因而也特別具有典型示范效應及學習追趕效應。二是要樹立各類標兵人物。通過優秀大學生的先進事跡宣傳,既是對這些優秀學子的肯定,又對其他學生起到效法先進、追趕先進的良好教育作用。如大力宣傳“十佳大學生”“道德標兵”“陽光學子”“創業標兵”等,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讓廣大學生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并從中受到教育感染,獲得有益啟示,進而在全校范圍內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做先進的良好教育氛圍。
(三)堅持以生為本原則,不斷拓展學生成才的空間新媒體時代條件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始終從“以生為本”的原則要求出發,以培育大學生成為“時代新人”為目標,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實、做深、走心。一是關注大學生的思想與生活實際,加強與學生心靈溝通。教師要通過新媒體聯絡方式,加強與學生們的溝通交流,準確把握他們的思想和心理動態,及時了解他們的困難和需求,做到關心在先、關注在先、化解在先。在關心中引導學生,才是真正的關愛學生;在關注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狀況中教育學生,才是真正的關愛學生;在關注學生的困難和需求中幫助學生,才是真正的關愛學生。二是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指導。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根據每一名大學生的能力特長、興趣愛好、專業特點等,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指導,以便他們能在大學階段就能更好地開掘自身的才能。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專業實際結合其個體能力與職業追求,進一步細化目標,使其個人目標融入專業目標、組織目標和“中國夢”目標。三是推進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別具特點的優秀校園文化生態環境,體現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之中,一方面良好的校園硬件環境如富有特色的建筑群落、蜿蜒曲折的道路、婀娜多姿的林木、整潔明朗的櫥窗等,使學生不斷受到校園文明的環境熏陶;另一方面優秀的校園軟件環境如符合辦學特點的“一訓三風”、富于學科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等,使學生不斷受到校園文化的精神涵育。總之,新媒體時代的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須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從而為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不懈奮斗
四、結語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為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提供了全新手段。適應新媒體環境下的社會主義時代新人培育,高校教師要充分運用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手段,不斷創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拓展了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空間和渠道,從而不斷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張軍.新媒體環境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動力生成[J].學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2011(3).
[2]姜恩來.新媒體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理論戰線,2009(6).
[3]鐘名揚,魯雷.新媒體環境下網絡輿情對“90后”大學生的影響及對策[J].北京教育,2013(04).
作者:曹青 單位:泰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