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媒體為平臺加強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互聯網、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新媒體進入蓬勃發展階段。研究生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頂層群體,是使用新媒體的主要群體之一。本文利用新媒體形式多樣、交互共享、即時海量等特點,在充分了解所在學院研究生群體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提供的新媒體資源,探討以新媒體為平臺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具體方法和實施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教育是我國培養高層次拔尖人才的主要途徑,位于我國現行教育體制的最高層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壞將對研究生各方面的發展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2010年,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0〕11號)中明確指出,加強和改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需要,是維護高等學校和社會穩定、建設和諧校園、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推動《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貫徹落實,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2016年,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新媒體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而產生的有別于傳統的圖書、報刊、廣播、電視的新興信息傳播媒介。目前,關于新媒體的定義眾說紛紜,但普遍接受的概念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的傳播形態和媒介形態。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hinaIntern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CNNIC)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7.31億,互聯網普及率為53.2%。其中,學歷為本科及以上的網民占中國網民的11.5%,較2013年12月數據增長了0.7個百分點,具有一定的高學歷特征。此外,報告中還指出,“微信”和“QQ”位列中國網民最常使用手機APP應用前兩位。其中,使用手機“微信”的網民占網民總數的79.6%,使用手機“QQ”的網民數為總網民數的60.0%。由此可見,以微信、QQ等為代表的新媒體在中國正處于高速蓬勃發展階段。近年來,如何在新形勢下借助新媒體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成為全國各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熱點和焦點之一。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大連海洋大學是我國北方涉海綜合性院校之一。2014年9月,學校通過改革將原來的研究生管理模式由一級管理轉變為以二級管理為主一級管理為輔的一、二級共同管理模式。為充分發揮二級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層堡壘作用,筆者以大連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2014年9月—2016年12月在校研究生為對象,在充分了解學院研究生群體特征的基礎上,結合學校提供的新媒體資源,探討以微信、QQ等新媒體為平臺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具體方法和實施效果。
一、以新媒體為平臺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與本科生招生規模較大、專業人數較多、學習相對集中等特點相比,研究生具有招生規模小、專業人數少、學習相對分散等特點。目前,學校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主要側重于理論學習,以大連海洋大學為例,在學校一級管理時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參加36學時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和18學時的《學術道德規范》,課時量相對較少且僅集中于第一學年度進行,之后,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研究生導師負責。2014年開始,筆者對大連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在籍研究生群體特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大連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研究生每周與導師見面情況,海洋生物學3.3±1.6周/次,水生生物學2.8±0.8次/周,微生物學3.5±0.7次/周,生理學5.0±1.6次/周,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3.9±1.1次/周,生態學2.2±1.0次/周,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4.5±0.7次/周,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4.3±1.2次/周,水產養殖2.7±1.7次/周,漁業1.0±0.5次/周.大部分談話內容均與科研有關,而涉及自己的思想動態、心理變化等的內容相對較少,各專業研究生每天平均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和交流的平均時間各不相同。海洋生物學專業網上學習時間6.3±3.2小時/天,通訊軟件交流時間5.9±3.7小時/天;水生生物學網上學習時間4.7±1.9小時/天,通訊軟件交流時間5.1±3.5小時/天;微生物學網上學習時間4.0±2.2小時/天,通訊軟件交流時間4.8±1.8小時/天;生理學網上學習時間3.0±1.2小時/天,通訊軟件交流時間6.0±2.1小時/天;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網上學習時間6.4±1.5小時/天,通信軟件交流時間4.9±3.0小時/天;生態學網上學習時間4.3±0.9小時/天,通信軟件交流時間4.8±2.4小時/天;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網上學習時間3.5±1.0小時/天,通信軟件交流時間4.3±1.2小時/天;動物營養與飼料科學網上學習時間5.0±2.6小時/天,通信軟件交流時間4.6±3.3小時/天;水產養殖網上學習時間5.0±2.0小時/天,通信軟件交流時間5.6±4.8小時/天;漁業網上學習時間2.5±0.7小時/天,通信軟件交流時間7.5±2.1小時/天.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新媒體形式多樣、交互共享、即時海量等優勢特點,積極發揮新媒體對研究生產生的“正能量”作用,結合“導師—輔導員—二級學院—學校”的協同管理,勢必可以更為扎實、有效地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以新媒體為平臺,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施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和執行者,其思想政治素質、組織能力和執行能力,可直接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標、內容、貫徹落實程度和最終取得的成效。因此,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是關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扎實、有效開展的重要問題。在新媒體蓬勃發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強調提高自身的理論素養,更要著眼于提高自身的新媒體素養。基于以上考慮,筆者所在學院于2014年9月開始,每學期定期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培訓”“教師網絡紅軍隊伍崗位培訓”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新媒體素養培訓活動,建立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導師—輔導員雙核聯動”機制,即以研究生導師為核心,以微信、QQ為平臺,著重開展研究生學術道德規范、社會服務意識、團隊精神和集體觀念教育;以研究生輔導員為核心,以學院網頁、學院公眾號、微信群等為平臺,著力開展研究生基層黨建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心理咨詢、線上就業指導等教育工作;建立了以研究生導師為隊長,研究生分管領導和輔導員為副隊長,學院班子成員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督導組的層次分明、分工明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著重強調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精神、學術道德規范、職業道德素養、法律法規等方面對研究生的引導作用。研究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接受教育的主體。根據筆者的調查顯示,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使研究生在科學研究、信息獲得、情感交流、日常生活等方面有了更多的渠道和平臺,研究生“三自功能”(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功能)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因此,為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發揮研究生“三自”功能,極大地調動研究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筆者所在學院于2015年開始,通過自愿申報、導師推薦、學院測評等多個環節從研究生隊伍當中分別評選出“研究生網絡調查員”“研究生實事評論員”“研究生網絡宣傳員”等研究生專干。這些研究生專干中,黨員比例為47%,優秀團員比例為53%,一般由高年級研究生擔任,且他們在研究生當中都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與研究生學弟、學妹之間的各方面交流幾乎沒有任何障礙。通過實施,筆者認為,研究生新媒體隊伍的建立,進一步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群體的主客體地位,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和研究生隊伍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平等,進一步增強了研究生的主動性和話語權。豐富內容與形式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充分利用新媒體交互開放、即時共享、信息海量等優勢,學院對原有的網頁進行了改版升級,增加了研究生黨建專欄,同時在學院微信公眾號的研究生板塊,開辟了“一周要聞”“學術前沿”“書記講黨課”“師兄師姐說”欄目,在QQ平臺設立了“心理咨詢”“就業擇業”等專屬QQ通道。利用手機視頻功能,在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的指導下,學院初步建設了“研究生理論學習”“學術道德之我見”等由研究生主講的微課。我們在利用新媒體優勢開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時,也應注意到,新媒體的虛擬性、準入門檻低和輿論相對寬松等特點。為了防止使用新媒體時產生的侵犯他人隱私、學術道德不端、散播不正確言論等違法違規情況發生,筆者所在學院由書記、院長牽頭成立了輿情監測小組,嚴格信息審查制度,對微信、QQ等平臺的使用采用動態管理機制,實施全程實時監管,防微杜漸。
三、實施效果與評價
經過兩年半的實施,我們發現,以微信、QQ等新媒體微平臺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提升了研究生的“三自”能力,更使交流變得更加通暢,研究生們反應,通過新媒體平臺,即使是在偏遠的科研實踐基地也能和學校的同學們隨時進行交流,了解最新的科研動態和就業信息,當遇到困難時,也能隨時在線上尋求導師和輔導員的幫助,而且避免了有些問題當面或電話溝通時帶來的尷尬。面臨新的國內外形勢和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者,我們還應不斷加強學習,進一步提高對新媒體的認識程度和掌握程度,最大限度地發揮新媒體的功能優勢,對新媒體容易引發的問題防患于未然,從而更加扎實、有效地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始終。
參考文獻:
[1]人民網.: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
[2]梅長青,衛啟星.新媒體下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思考.知識經濟,2015.
作者:楊舟 肖蘇 班振威 湛垚垚 常亞青 單位:大連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