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商務日語教學中的文化空缺現象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空缺理論對于認識商務日語教學中的文化空缺現象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文章基于“空缺理論”,從“文化空缺”角度出發,分析商務日語教學中的文化空缺現象,尋找補償文化空缺的方式,提出運用現有的空缺消除方法,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優化文化知識結構,利用互聯網推進文化空缺的自動消除,是消除商務日語教學文化空缺現象融合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商務日語教學;空缺理論;文化空缺;現象與對策
一、空缺理論的定義
空缺一詞源于拉丁語,是指文本中的“空白”“遺漏”,20世紀50年代美國學者霍凱特首次提出“空缺”這一概念,霍凱特在對比不同語言的語法模式時發現,不同語法模式中存在“偶然的缺口”。到了20世紀70年代,有關空缺現象的研究引起了學者的關注。空缺理論是20世紀80年代末由俄羅斯心理語言學派空缺理論流派的代表人物尤里•索羅金和艾莉娜•馬可夫納在前任研究基礎上提出的理論學說。兩位學者認為,人們在解讀異文化文本時,總會遇到不理解和異常陌生的地方,這就是空缺現象。因此,他們將空缺分為語言、文化和語篇三種空缺類型(劉宏,2005)。其中文化空缺包括民族心理空缺、交際活動空缺、文化空間空缺,包括不同文化主體在民族性格、思維方式、價值觀、交際行為、文化背景和活動方面的認知差異或是不對等,是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非語言手段的差異而形成的。何秋和還將空缺分為全空缺、半空缺和沖突空缺三種類型,全空缺是指某個民族的語言、文化現象在另外一個民族完全不存在;半空缺是指兩個民族雖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現象,但內涵意義不同或者使用頻率與使用場合不同;沖突空缺是兩個民族雖然有共同的語言、文化現象,但內涵意義截然相反(何秋和,1997)。本文重點從“文化空缺”角度出發,探討商務日語教學中消除空缺的可能性和方法。
二、商務日語教學中的文化空缺現象
中國和日本雖一衣帶水,但是文化空缺現象客觀存在。在商務日語教學中,教師容易偏向語言空缺的消除,而忽略文化空缺現象,這也是商務日語教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本文就商務日語教學中的“日本企業工作原則”“目光視線”“人際距離”等方面涉及的中日兩國在商務交往中存在的文化空缺現象進行探討。
(一)日本企業工作原則
日本企業強調“菠菜原則”和“5S原則”。“菠菜原則”由「報告」「連絡」「相談」組成,三個單詞的的第一個日文漢字「ほう•れん•そう」的發音和“菠菜”諧音,因此得名。日本企業要求員工在工作中貫徹“報告、聯絡、溝通”三個原則,以促進工作有效進行。“報告”是指及時向領導匯報工作進展情況。“聯絡”是指與同事及相關部門的信息共享,并強調說話前需在腦海中整理出5W3H,包括What、When、Where、Why、Who、Howto、Howmuch、Howmany,準確清晰地說明情況;“溝通”是指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找同事及上司商量;“菠菜原則”廣泛應用于日本企業當中。總而言之,“菠菜原則”是日本個人和集體的協調性原則。日本企業一切以團隊、集體為重,遇到問題都會尋求集體的幫助。依托于集體、以溝通為橋梁的“菠菜原則”是日本企業的基本原則。“5S原則”是日本人首創的企業管理方法,是取「整理」「整頓」「清掃」「清潔」「躾」五個單詞的第一個羅馬音的第一個英文字母S組合而成的。日本企業認為,為了高效率完成工作,應該徹底貫徹“5S原則”,做好“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素養指的是每位成員養成良好的習慣,并遵守規則做事。“5S原則”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素養是將“5S原則”貫徹到底的基礎(高原昭男,2002)。在中國,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企業的行為準則和文化建設也得到進一步發展,中國企業也強調團隊協助,引入了日本的“5S原則”。在商務日語教學中,學生雖較容易理解“菠菜原則”的定義,但是容易忽視日本企業的集體主義。對于“5S原則”,容易誤解為大掃除,忽略“5S”提升人的品質的最終目的。文化空間的空缺使學生對日本企業文化的認知片面化,使用空缺理論,消除文化空間空缺,有助于學生從跨文化角度來理解日本企業文化并形成系統的認知。
(二)目光視線
中國的商務禮儀強調眼神交流,在說話時看著對方的眼睛是得體的表現,而飄忽的眼神則被認定為是不自信、不禮貌的表現。日本的商務禮儀強調眼神交流,但是日本人比中國人的目光接觸更少。日本人雖認為眼神的交流能傳達內心,但又認為長時間盯著對方的眼睛是一種失禮的表現,給人傲慢無禮的感覺(張一娟,2001)。日本人寒暄時先是對視,然后鞠躬,最后再來一次對視;遞物品時先對視,然后將視線轉移到物品上,最后再對視。對于日本人而言,對視后移開視線是一種自然親切的交流方式。在商務日語教學當中,教師應注意到由于行為方式的差異帶來的文化空間空缺,文化空間空缺容易使不同民族的人對其他文化產生誤解,進而產生誤讀。如果主觀地根據自己的民族文化做出一些行為,則容易產生誤解,這源于兩國之間文化和思維方式的差異,因此對空缺進行相應補償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三)人際距離
不同文化群體對空間具有不同的認知,其中包括人際距離,人際距離的相對位置變化傳達出雙方的關系和心理狀態。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人際距離的標準值不同,中日兩國人民對于人際距離的認知差異造成空間觀念的空缺。美國人霍爾將人際距離分為親近距離、個人距離、社交距離、公共距離、遠距離(寸紅彬,2004)。中國人和日本人雖同屬于非接觸文化,但是人際距離的標準值不同。鞠躬是日本人的交際禮儀,而中國人的交際禮儀是握手。鞠躬相對于握手而言需要更大的人際距離空間,與中國人比較,日本人對人際距離空間的標準值更大。日本人日常對話的標準距離是一米左右,中國人會更近一些,中日兩國人民對待空間方法的不同容易造成誤解。在商務日語教學中,有必要消除中日空間觀念的空缺,教授學生根據不同的時間和場合,選擇與對方適當的距離,促進商務溝通的順利進行。
三、解決商務日語教學中文化空缺的對策
在商務日語教學過程中,文化空缺現象的大量存在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語用失誤、理解片面等諸多問題。文化空缺是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非語言手段的差異而形成的空缺,因此有意識地分析、歸納商務日語教學中的文化空缺現象,消除文化空缺,對培養學生跨文化非語言能力具有實踐意義。
(一)運用現有的空缺消除方法
索羅金等學者消除空缺的方法主要有填空法和補償法。該理論雖然針對外語篇章結構和翻譯提出,也同樣適用于商務日語教學。填空法要求我們認清日語語言現象的特點,然后通過翻譯、解釋和意義具體化來填補空缺。填空法主要用于消除全空缺現象,如漢語中的某些文化內涵詞匯,如“一帶一路”等,可采用音讀與語義解釋相結合的方式。再比如前文說到的“菠菜原則”,需要通過翻譯和解釋填補文化空缺,才能使學生更具象地了解日本企業文化。補償法主要是利用母語及母語文化中相似的因素對空缺現象進行闡述(劉宏,2005)。由于中日兩國都處于東亞文化,有著相同的本源,兩國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屬于半空缺現象,在商務日語教學中更多應用到補償法。如前文所說的“5S原則”,目前中國眾多企業也已加入了“5S”活動的行列。中國的古語“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則與“5S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利用中國的古語補償空缺,這正是空缺法中的補償法。
(二)采用多樣化的教學形式
商務日語課程是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如果仍按照傳統的教學形式不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非語言能力和商務實踐能力,應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改成以學生為主體、以實踐為導向的課堂教學模式。如角色扮演之類的互動式教學形式,將商務日語課程分模塊,選取如“機場接機”“座席安排”等環節進行演練。一般可分為選擇情景和角色、事前準備、現場指導、后繼評價等四個步驟(王琳,2011)。學生在確定情景和角色后進行事前的準備,而學生通過此步驟了解中日商務文化差異,發現空缺,對不同的文化現象進行理解和消化,這正是消除文化空缺的過程。在角色扮演過程中,教師現場指導學生,發現是否有文化空缺未消除的現象,根據具體情況,在后繼評價中完善、彌補文化空缺。讓學生主動地尋找文化空缺,并對文化空缺進行消化和融合。除了角色扮演外,還可以采取翻轉課堂、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慕課、微課等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小視頻預先學習商務日語中的文化空缺現象,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在此基礎上進行課堂演練,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培養具有跨文化非語言能力的商務型人才。
(三)優化文化知識結構
由于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帶來的文化差異,消除文化空缺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優化學生的文化知識結構,這里的文化知識結構不僅包括日本,也包括中國。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發現許多學生存在本國文化知識結構失衡問題,由于學生對中國文化知識理解的片段性、零散性,許多雖屬于半空缺的文化現象,仍無法順利進行文化空缺補償。因此,可以通過開展相關專題講座、日語角、推薦書目、讀書會等形式,加強學生對文化背景的了解,將空缺集中歸納后應用于實際教學工作中。
(四)利用互聯網推進文化空缺的自動消除
互聯網因其強大的交互性和存儲性形成了強大的“數據庫”,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融,文化間的空缺現象實現了自動消除,使得商務日語的學習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互聯網不僅拉近了世界的距離,也縮小了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實現了文化間的融合。同時應注意ACG亞文化對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作用,ACG是英文動畫、漫畫、游戲三大產業的總稱,包括傳統動畫、三維全體動畫、手機游戲、網絡游戲等諸多動漫形式的新生文化力量(陳文敏,2012)。在商務日語課程教學中,教師應適應學生的學習特點,利用互聯網選取多樣的反應中日傳統文化的優秀動漫作品,讓學生在娛樂中學習,實現文化空缺的自動消除。空缺作為一種現象,有其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產生于不同民族之間文化差異的空缺現象,在跨文化交際中普遍存在,可以隨著深入的文化交流消除和融合,探尋多樣化的解決各種空缺現象的對策和方法,將是今后繼續研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劉宏.跨文化交際中的空缺現象與文化觀念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研究,2005(7):7-41.
[2]何秋和.論空缺與翻譯理論[J].中國俄語教學,1997(2):47.
[3]高原昭男.5Sべからず集[M].日本プラントメンテナンス協會,2002.
作者:魏雅榕 單位:福州外語外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