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位理論下的旅游業發展態勢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態位理論作為生態學領域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一,對于認識旅游經濟單元在區域旅游系統中的地位、作用和影響力等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在借鑒旅游生態位態勢理論的基礎上,以安徽省16個地市為研究對象,從國內旅游收入、國內旅游接待人數兩項旅游經濟發展核心指標,研究分析了安徽省各地市旅游業發展狀態和趨勢。
關鍵詞:生態位;旅游業;發展態勢;安徽省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在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各地大力發展旅游業的大背景下,安徽作為全國旅游大省,提出建設“旅游強省”發展戰略,計劃通過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實施,推動安徽省旅游業從“高速旅游增長”向“優質旅游發展”轉變。而過去的旅游研究和管理實踐表明,制定科學合理的旅游政策、措施需要充分了解旅游業發展狀態和發展趨勢。因此,本文引入旅游生態位態勢理論,從國內旅游收入、國內旅游接待人數兩項旅游業發展核心指標,研究分析安徽省各地市旅游業發展態勢,以期為區域旅游管理機構科學決策提供有益參考。
二、旅游生態位態勢理論
生態位(Niche)是生態學領域的一個重要概念,原用來表示某一生物種群在生態系統中所處的位置和所發揮的功能作用[1]。由于旅游經濟單元在生存發展過程中也會出現類似于生物種群的競合行為,所以生態位理論也適用于旅游研究領域。由此形成了“旅游生態位”的概念,即在某一區域范圍內,各旅游經濟單元在發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地位、狀況和功能作用。旅游生態位包含態、勢兩個部分,所謂“態”是指旅游經濟單元的生存發展狀態和發展情況,如旅游收入、旅游接待人數等;“勢”是指旅游經濟單元在整個區域旅游中所產生的影響力和支配力,如旅游收入增長量、旅游接待人數增長量等。兩者結合體現了一個旅游經濟單元在區域旅游業的地位與作用,及對其它旅游經濟單元的影響。其計算公式為:式中:i,j=1,2,3…n;Ni為旅游經濟單元i的生態位;Si、Pi是旅游經濟單元i的態和勢;Sj、Pj是旅游經濟單元j的態和勢;Ai和Aj為量綱轉化系數。據此公式測算出的旅游生態位的取值范圍在0-1之間,并且數值越大,越接近1,說明研究對象在區域旅游系統中的地位越高、作用越大,具有的影響力與競爭力也越強。同時,在內在潛力和外界環境的共同作用下,一定時間內旅游經濟單元的態、勢會發生相應的增減變化。如果旅游經濟單元實現良性發展,則其生態位的態、勢會相應增加,表現出旅游生態位的擴充;反之,則表現出旅游生態位的收縮。因此,旅游生態位擴充理論反映了旅游經濟單元的發展趨勢,旅游管理機構可以根據旅游生態位變化情況適度調整發展策略,努力保持旅游生態位的擴充,實現旅游經濟單元的健康與可持續發展[2]。旅游生態位擴充程度的計算公式為:式中:T為旅游經濟單元生態位擴充的程度大小,P表示旅游經濟單元的勢;S為旅游經濟單元的態。當T>0,表示旅游經濟單元的發展趨勢越好,且其數值越大,在區域旅游系統中的作用和影響力越強;相反,當T<0,表示旅游經濟單元的發展受挫,在區域旅游系統中的作用和影響力正在萎縮。
三、安徽省地市旅游生態位態勢定量分析
為研究安徽省旅游業發展的狀態和趨勢,本文選取安徽省各地市2014-2018年“國內旅游收入”和“國內旅游接待人數”兩項關鍵旅游業發展指標,相關數據來源于安徽省統計年鑒。依據生態位計算公式,將2018年的現狀數據作為“態”的度量指標,將年平均增長量為“勢”的度量指標,以1年為時間周期。使用MATLAB軟件編程計算,得到安徽省各地市國內旅游收入、國內旅游接待人數旅游生態位數值和生態位擴充程度(表1)。通過分析表1中的國內旅游收入生態位、國內旅游接待人數生態位數值大小,發現安徽省地市旅游業發展狀態水平呈現出明顯的等級特征。綜合來看,排在第一等級是合肥,第二等級是蕪湖、安慶、池州、黃山;第三等級為宣城、蚌埠、馬鞍山、六安;第四等級為滁州、亳州、阜陽、淮南、銅陵、宿州;排在最后的是淮北。其中合肥發展態勢最好,作為安徽省經濟、政治和交通商貿中心,人口基數大,經濟發展水平高,工商業企業眾多,龐大的內需旅游市場和外地商務游客共同推動了合肥旅游業的發展;排名第二的蕪湖擁有眾多旅游主題公園,每年吸引大量青年與親子家庭游客前往體驗;黃山、安慶、池州則以其數量眾多,高品味的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見長,每年吸引大量的觀光休閑游客前往游覽體驗。按地域來看,皖北各地市的旅游發展水平普遍較低。分析原因在于其旅游資源相對匱乏,旅游產品項目少、吸引力弱,市場營銷不足,未來需要在旅游產品項目的開發和營銷方面加大投入。此外,筆者將兩項生態位數值對比時發現,淮南、蚌埠、安慶、池州的旅游收入生態位排名低于國內旅游接待人數生態位排名,說明這四市在游客人均旅游消費方面存在不足,旅游供給側亟需轉型升級,尤其要加大中高端度假型旅游產品項目的開發建設,盡量延長游客停留時間,想方設法提升游客的人均消費水平。通過分析表1中的兩項指標生態位擴充程度,可以看出安徽省各地市旅游業均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T值均大于0),其中銅陵、淮南、蕪湖、亳州、宣城、蚌埠兩項指標的生態位擴充程度最高,表明上述地市在2014-2018年這五年的旅游發展勢頭非常強勁。而黃山、淮北、安慶和池州四地市的生態位擴充程度較低,說明它們相較省內其他地市,其旅游業增長幅度偏小。令人頗感意外的是除了淮北以外,其他三市均為安徽省旅游發展的重點地市,筆者認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原因在于它們的旅游業發展水平基數較大,發展后勁相對其他城市來說偏弱,旅游業實現快速擴張增長的難度較大。
四、結語
本文以安徽省16個地市為研究對象,通過引入旅游生態位態勢理論,客觀分析了安徽省各地市旅游業發展狀況和發展趨勢。本研究表明生態位理論適用于區域旅游業發展研究,相關研究成果對區域旅游管理機構的科學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彭瑩,嚴力蛟.基于生態位理論的浙江省旅游城市競爭關系研究[J].生態學報,2015,35(7).
[2]陳娟.基于旅游生態位理論的麗江地區旅游競爭態勢研究[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3,33(4).
作者:魏軍 單位:蕪湖職業技術學院人文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