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學下網絡教研生態系統模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網絡教研生態系統的構成包括作為生物成分的網絡教研生態主體和作為非生物成分的網絡教研生態環境。
1.網絡教研生態主體
網絡教研生態系統中的主體包括中小學教師、教研員、支持人員、專家、中小學生、其他人員等群體。中小學教師包括網絡教研觀摩教師、網絡教研實施教師。教研員包括學科教研員、教育技術教研員。支持人員包括教研現場攝錄人員、網絡平臺支持人員、網絡教研點評與引導教師、教研現場教學輔助人員。專家則主要包括專家學者等。中小學生包括教研現場中小學生和網絡觀摩中小學生。其他人員包括中小學生家長和其他對網絡教研活動感興趣的相關人員。
2.網絡教研生態環境
網絡教研生態環境包括網絡教研現場環境、網絡教研技術環境、網絡教研政策環境、網絡教研輿論環境。網絡教研現場環境和網絡教研技術環境屬于自然環境;網絡教研政策環境屬于規范環境;網絡教研輿論環境屬于社會環境。網絡教研現場環境指網絡教研活動開展的場地,比如網絡教室、多功能報告廳等。網絡教研技術環境指網絡教研活動開展所使用到的設施設備等,如智慧教學平臺、數字化教育教學資源、網絡教研平臺、高速互聯寬帶網絡、攝錄設施設備等。網絡教研政策環境指開展網絡教研活動所依據的教育方針政策或規范性文本,是網絡教研活動開展所必須遵循的約束性條件,也是網絡教研內容開發的直接依據,包括網絡行為規范、經費使用規范、課程教學改革政策、學科教學規范、網絡教研動員政策等。網絡教研輿論環境指網絡教研活動開展所依賴的,由中小學學校、教研機構、社會公眾等共同營造、形成的教育輿論氛圍和教研活動氛圍。四種環境相互影響、相互支撐,缺一不可。
二、網絡教研生態系統模型建構
1.網絡教研生態系統結構
一般而言,生態系統的結構可分為物種結構、空間結構、時間結構和營養結構。(1)物種結構。網絡教研生態系統中,中小學教師群體和中小學生群體處于核心地位,是網絡教研的目標和宗旨所在;教研員群體和專家群體是關鍵因子,對網絡教研起到引領和主導作用;支持人員群體是重要構成部分,是網絡教研的重要基礎。其他人員群體是網絡教研有機組成部分,對網絡教研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也從網絡教研中獲得一定的收獲。(2)空間結構。網絡教研生態系統的空間結構表現為線上教研和線下教研。線上和線下兩個空間教研相互聯系、相輔相成,二者不可偏廢,共同構成網絡教研生態有機整體。(3)時間結構。網絡教研生態系統的時間結構表現為教研準備、動員、實施、總結、研后研修五個階段。教研準備階段主要包括場地協調、網絡調試、會務協調、研課、磨課等內容。動員階段主要是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如公函、微信群、網絡QQ群、門戶網站等方式宣傳網絡教研活動,組織中小學教師開展網上觀摩。實施階段主要是根據準備階段確定的議題,按次序開展網絡教研活動。總結階段主要是對網絡教研活動的成效進行系統總結,提煉、歸檔活動成果、活動數據和活動經驗,并對后續網絡教研活動提出優化建議。研后研修主要是有興趣的教師、教研員和教育研究人員等通過網絡教研空間,使用整理歸檔后的教研活動成果、活動數據和活動經驗進一步開展學習、培訓和專題研究,并對網絡教研活動工作提出優化與改進意見。基于反饋主體、反饋渠道與處理時間和力度的考量,研后研修階段提出的改進意見對于整個網絡研修而言屬于弱反饋。(4)營養結構。網絡教研生態系統生產者包括直接生產者和間接生產者。其中直接生產者主要包括教研員、專家、教研實施教師。間接生產者主要包括各種支持人員等。消費者也包括直接消費者和間接消費者。其中直接消費者主要包括教研實施教師、觀摩教師、中小學生。間接消費者包括學生家長、感興趣的相關人員,也包括所有參與網絡教研活動的人員,如教研員、專家等。因此,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系,沒有明顯的分界線。分解者主要包括環境噪音,如教研現場環境噪音、傳輸設備電流干擾和衰減、觀摩環境噪音等。營養主要指教研員、專家和教研實施教師及其共同打造的數字教育資源中所承載的教育教學知識。此處的教育教學知識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包括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哲學、課程理論、學科知識、教學方法等。
2.網絡教研生態系統模型
網絡教研生態系統作為一個開放的人工生態系統,需要持續的社會資源投入,并輸出社會需要的優質教育服務,進而確保其持續運作與發展。其中輸入主要包括教研政策、教研經費、人力資源、帶寬資源和設備資源。輸出主要包括教育教學知識、數字教育資源、人力資源和教育輿論。基于這些思考,所建構的網絡教研生態系統模型如圖1所示。在這里,有幾點需要說明:(1)教研工作在實踐中長期以來處于“冰火”兩重天的地位。從中小學校的視角看,教研員的工作對學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幫助,處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從教育行政視角看,教育工作沒有教研“似乎”也可以運作,以致于某些教育行政領導總會對教研工作的具體內容產生疑問,進行質詢。因此,教研政策對于教研活動的正常和有效開展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性條件,是一個重要的輸入。(2)教研活動不僅是教研員、專家的教育教學知識輸出,以及教師將這些輸出內化為自身的教學素養,還包括在教研互動過程中,教研員、專家與教師之間的思維碰撞所產生的新的教育思想、教學理念、教育行動策略等,以及在教研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教育數據。后者可以統稱為教育教學知識。這些新的教育教學知識有的是顯性的,也有的是隱性的,但同教師教學素養的提升處于同等地位,是教育教學理論建設與實踐發展的重要基礎,不可忽視,尤其是大數據分析理論與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數據的重要性愈發凸顯。(3)教研工作以“服務決策、創新理論、指導實踐、引導輿論”為宗旨。通過各種教研活動正確解讀教育方針政策、全面展示教育教學實踐、充分宣傳教育先進經驗、大力注入教育正能量是全媒體時代教研工作的重要內容。網絡教研在此方面有著先天的傳播優勢。因此,教育輿論應成為網絡教研活動重要的輸出之一。(4)開放性是系統保持其生命力的重要特征。同時,凡系統均有邊界。在模型的建構上既要肯定其開放性,避免系統的閉環性;又要注意到系統的相對邊界,保有系統的獨立性。(5)輸入、輸出、轉換與處理三者共同構成網絡教研生態系統。其中轉換與處理用雙箭頭也表示生態主體與生態環境之間存在雙向交互,甚至輸入與輸出及轉換與處理之間也存在交互反饋關系。
作者:胡軍茍 李海東 單位:廣東省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