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當前的主要做法
1)科學定位,目標控制。科學編制水利綜合規劃和專項規劃,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所有建設項目必須進行水資源論證、防洪影響綜合評價和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嚴格取水許可;嚴格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
2)用水體系,安全集約。在用水總量控制上,依據上級分配的用水總量指標,根據全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情況,實行計劃用水,統一配置調度地表水、地下水、黃河水;并對采用地下水的單位實行“年計劃、月調度、季考核”,實行超定額累計加價;實現了以供定需。在用水效率控制上,將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幅納入全市科學發展綜合考核指標,對用水效率指標實行控制管理。
3)高效節水,工程助力。開展多形式、多方位、多層次的水情和節水教育宣傳;大力實施末級渠系改造工程、小農水重點縣項目等高效農業節水工程,現已實施節水灌溉面積1.82萬hm2,節水3163萬m3;嚴格落實建設項目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三同時”制度,實行建設項目論證前的節水承諾制度,鼓勵企業升級改造生產工藝,實現循環用水、重復用水。通過以上措施,促進了人們用水方式的轉變,由隨意、浪費式用水轉向了計量用水、節約用水,保證了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生態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了條件。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認識不到位
全民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認識不到位,依然大量存在重經濟發展、輕生態建設的觀念。不少地方農業生產灌溉技術還是采用大水漫灌方式,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水資源浪費嚴重。水污染依然存在,實施雨污分流工程未完全整改到位,依然存在污水直排、偷排現象,加之河流上游外來污水侵襲,污水威脅依然存在。
2.2預警預防和監控體系不健全
水澇災害的預警體系不健全,供水體系監控系統不健全,農村供水系統,城區部分企業供水系統未實行遠程監控,水功能區水質、地下水位的動態監控不到位。
2.3水危機加劇
我市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320m3,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水資源供需并沒有多大矛盾,進入21世紀以后,缺水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出現了水危機。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增長及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水資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水危機將逐步加劇。2.4管理體制不完善目前,雖然已實現了水務一體化,與上級要求也進行了接軌,但尚需完善。部分居民小區實施地熱井供暖,對深層地下水(承壓水)的過度開采所產生的危害將更令人擔憂。
3建議與對策
3.1加大宣傳力度
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媒體等要大力開展環境保護的宣傳,樹立“環境即生產力”的理念,堅持環境友好和生態文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以“水文化論壇”為契機,大力加強水文化生態城市建設,為爭創“生態文明示范市”做出貢獻。
3.2實現信息化管理
1)對農村供水、城市供水水源地安裝遠程監控系統,對水量、水質、水壓實施遠程監控。
2)對關鍵閘及縣鄉邊界閘進行更新改造,安裝遠程監控系統,實行信息化管理。
3.3完善管理體制
1)建立事權清晰、分工明確、行為規范、運轉協調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
2)強化水資源統一管理,確保用水總量、用水效率、限制納污“三條紅線”不突破。
3.4全方位應對水危機
1)以治水模式的轉型促進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工作中,既防御水旱災害又規范人類自身活動,既開發利用水資源又維護水生態平衡,既滿足當代人對水的需求又給子孫后代留下生存和發展空間,從對大自然的無序開發、無限索取向合理開發、節約保護、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轉變,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2)針對水資源緊缺的現狀,對用水量大的工業企業做出調整,減少新建耗水量大的工業項目。
3)做好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配套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堅持依法管理水資源。
4)實施高效節水示范項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改變傳統的灌溉模式,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
作者:武付慧 單位:禹城市水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