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小議生態文明評價指標的建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小議生態文明評價指標的建構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小議生態文明評價指標的建構

    本文認為,生態文明城市就是把城市視為“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的復合系統,運用系統科學的理論方法,規劃、設計出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環境生態的理想人居城市。正如十八大報告中指出的,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生態文明城市評價就是按照生態文明城市的要求,構建科學可操作的指標體系,全面判斷城市的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社會、生態環境各方面建設的程度,同時全面衡量城市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

    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現狀

    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是由一系列具有內在聯系的指標組成的,包括城市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社會、生態環境的基本面貌,從總體上協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身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關系,全面監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發展的情況,綜合分析研究和有效治理城市發展中出現的重大生態問題,從而保證城市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得以協調與持續發展。因此,必須總結經驗,針對我國國情建立一套適用于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科學理論和指標體系。由于生態文明是國內首創,國外沒有生態文明的概念,在此不加贅述。國內對如何構建生態文明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仍處于初步階段,主要從2個角度進行研究。一種是從系統論的角度構建指標體系,如覃玲玲從生態經濟文明、生態社會文明、生態環境文明、生態文化文明、生態制度文明5個層面構建[5];孫靜從挖掘生態文明城市內涵,由文化、社會、經濟、環境、人居5個層面來統籌考慮,構建以城市生態文化為核心,以文化先進、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等為目標的城市生態文明評估指標體系[6];王會等構建生態環境、生態型物質文明、生態型政治文明、生態型精神文明與區域外部的關系5個單元[7];馬道明運用五律協同理論,將社會生態、經濟生態、人居生態、交通生態“五位一體化”[8]。另一種是從要素分類的角度構建,如申振東針對貴陽生態城市建設,將指標體系分為生態經濟、生態環境、民生改善、基礎設施、生態文化、廉潔高效等要素[9];朱成全通過構建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其他環境4個維度來計算生態發展指數,進而預測中國的生態文明發展程度[10]。由此可見,我國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只是近幾年才被關注,還沒有形成統一認識,目前還沒有專家從政府職能的角度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本文僅做一個嘗試。

    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模型構建與設計

    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一項技術性極強的工作,這需要運用科學方法、先進的技術與手段,才能保證評價指標的全面性、科學性,才能避免指標設計中的偏差和設計者個人偏好對指標選擇的不當影響。生態文明城市建設是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及城市居民等共同承擔的公共責任,其中城市政府負主要責任,即城市政府的職責。根據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要求結合城市政府的特點,城市政府職能主要體現在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的生態文明建設上。為此,城市政府在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注重講求內部管理與外部效應、數量與質量、經濟—文化—社會—環境等因素,獲得城市生態文明的最大化。為此,采用要素結構法全方位體現生態文明城市的水平。所謂要素結構法,就是按照城市政府在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中的職能,即經濟—文化—社會—環境職能為一體的設計思路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模型(如圖1)。

    1.生態經濟評價指標設計

    城市的生態文明發展必須依靠生態經濟發展為物質保障。我國著名科技哲學學者張華夏教授認為,生態經濟是指為了整個人類與我們的行星的共同利益而倫理地、理智地、生態地對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做出可持續的創造與公平合理的分配的經濟[11]。王如松認為,生態經濟是基于系統生態原理和市場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具有高效的資源代謝過程、完整的系統耦合結構及整體,協同、循環、自生功能的網絡型及進化型的復合生態經濟[12]。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經濟作為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其特征有,一是時間性,指資源利用在時間維上的持續性;二是空間性,指資源利用在空間維上的持續性;三是效率性,指資源利用在效率維上的高效性,即低耗、高效的資源利用方式。為此,生態經濟評價指標包括,資源代謝水平、能耗水平、治污水平、綠色經濟發展水平。資源代謝水平表示城市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水平,它既包括陸地表面資源,也包括地下資源;既包括可再生資源,也包括不可再生資源。資源代謝水平高標志著該城市經濟發展處于良性運行并且發展可持續性強。為此,資源代謝水平評價包括:人均植樹面積、人均綠化面積、人均供水量、人均能源生產總量、人均礦產生產總量、人均可再生資源生產總量。能耗水平代表構建節約型城市的重要指標,全球能源短缺已成為21世紀各城市發展一個核心問題。利用科技創新大力開發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外,降低單位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重要手段。因此,能耗水平評價包括:人均一次能源消費量、萬元GDP一次能源消費量、政府人均能源消費量、事業單位人均能源消費量、人均消耗可再生能源量。治污水平代表著生態經濟發展的努力程度,目前經濟發展不可避免地產生污染物,利用科技治理污染物是發展生態經濟的必然之舉,為此,治污水平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人均工業廢氣治理后排放量、人均廢水治理后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工業三廢排放達標率。綠色經濟是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經濟形式,是產業經濟為適應人類環保與健康需要表現出來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狀態。綠色經濟評價指標主要包括:人均綠色GDP及增長率、人均GEP及增長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及升降率、專利申請量及升降幅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綠色GDP比重及升降幅度、進出口總額及增長率。其中,人均綠色GDP指城市扣除自然資產損失后新創造的真實國民財富的人均核算指標,簡單地講,就是從現行統計的GDP中,扣除環境資源成本和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服務費用,從而得出真實的國民財富總量。人均GEP,即人均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通過計算人均森林、荒漠、濕地以及農田、牧場、水產養殖場等人工生態系統的生產總值,衡量和展示城市生態經濟的發展狀況。

    2.生態文化評價指標設計

    文化既是城市發展的導向作用,又能表現在對城市的規范、調控作用上,還表現在對城市發展的凝聚作用上。生態文化是從人統治自然的文化,走向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這種過渡以價值觀的轉變為關鍵。余謀昌認為,生態文化發展包括文化的3個主要層次,即制度層次、物質層次和精神層次的重大變革,面臨社會制度、社會意識和人類精神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選擇[13]。為此,城市生態文化就是大力宣傳,開展活動,喚醒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體現城市特色在市民中傳頌的生態旅游文化、生態宜居文化和生態民俗文化、生態飲食文化等,生態文化倡導的是少污染、少破壞和非暴力,有節約資源的意識和行為,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具體表現,是生態文明城市建設作用力的源泉。城市生態文化評價主要是針對城市居民生態意識,體現城市物質生態文化和精神生態水平進行測評。生態意識,是指市民在認知環境狀況下,根據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念而形成的參與環境保護的自覺性,它最終體現在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行為上,生態意識是城市生態文化的靈魂。生態意識評價指標包括:城市居民對自然界的認識變化,市民的生態思想意識、生態文化觀念和生態行為規則的落實。物質生態文化是生態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精神生態文化的基礎,引導和支配著生態文化的其他要素,它不僅影響生態主體的行為,也影響生態活動的有效性。城市物質生態文化評價指標主要包括:城市的生態旅游文化、生態宜居文化和生態民俗文化、生態飲食文化等的影響力。精神生態文化主要指城市居民精神生活健康、積極向上,具體體現在城市居民業余時間的利用上。為此,精神生態水平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每月人均讀書時間、每月人均體育鍛煉時間、每月人均看電視時間、每月人均旅游時間。

    3.生態社會評價指標設計

    城市的生態文明發展必須努力提高城市社會發展的水平,為生態文明城市發展提供安全保障。美國學者羅伊莫里森認為,生態社會是從生態學的角度去理解自然[14]。德國學者赫爾曼舍爾認為,生態社會應該是以系統論為統領,以經濟學、生態學、社會學思想的綜合為理論依據,旨在改變工業社會的生產、消費方式和文化及制度觀念,高效合理的利用一切可再生的資源,由以碳為主的經濟轉變為以氫為主的經濟[15]。我國學者姚淑群認為,生態社會不僅是人與自然之間良性循環的社會,而且是具有社會性,強調人類社會的穩定、公平、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社會[16]。白志禮教授從生態哲學的角度指出,生態社會是指人類社會關系和諧化、生態化[17]。綜上所述,城市生態社會指城市政府對城市領域的直接與間接的干預,并且由城市政府出面直接與間接地向公眾提供相關的社會服務。生態社會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生活質量、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生態社會的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教育水平、健康水平、就業、人均生活水平、和諧社會關系、社會保障體系、社會秩序。教育水平是體現城市政府對教育發展的重視程度和努力改進的程度,也說明城市人力資源開發的水平以及人才儲備情況,是社會發展的智力支持。教育水平評價指標包括:萬人在校學生數、非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高校個數及層次、萬人在校大學生數。健康水平體現城市政府對體育事業的重視程度和努力改進的程度,也說明城市居民對身心健康的認識和行為程度,是社會發展的體力支持。健康水平評價指標包括:千人醫院床位數、萬人運動場地、人均年醫藥費用、人均壽命。就業是城市居民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主要來源,是城市社會穩定的主要因素,是城市政府關注民生,體察民情的具體體現,就業的評價指標包括:城鎮登記失業率、安全舒適環境的認同。人均生活水平較高,特別是中等收入人群較多,有利于構建和諧城市、生態城市。人均生活水平評價指標包括:恩格爾系數、人均工資、人均居住面積、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用氣普及率。和諧社會關系是美好人居城市的主要標志,依據需要理論,人不但有生理的需要,還有安全、社交的需要,不但有物質、精神的享受,還需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分享快樂、分擔憂愁。和諧社會關系評價指標包括:鄰里關系、同事關系、家庭關系、城市風氣。社會保障體系是城市政府對國民收入進行分配和再分配,對城市居民特別是生活有特殊困難的居民基本生活權利給予保障的主要途徑。社會保障的本質是維護社會公平進而促進社會穩定發展。社會保障由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等組成。社會保障評價價指標體系包括:社會保障覆蓋率、人均社會保障資金量。社會秩序是人們在城市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規則、道德規范、法律規章,良好的社會秩序表明城市居民可在動態有序的社會狀態下維持平衡。社會秩序評價指標包括:萬人矛盾調解機構個數、矛盾調解人員說服水平、戶外警察能見度、人均道路面積、萬人交通違規次數。

    4.生態環境評價指標設計

    環境容量對于城市生態文明發展極為重要。城市經濟、文化、社會的發展必須同環境容量相適應,才能確保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態環境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經過加工改造形成的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人工環境。城市生態環境是一個龐大系統,從廣義上講,它包括以人類為中心的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等,具有復雜的層次結構。城市生態環境指標體系因其自身的復雜性、多維性和人們認識上的限制,其概念、理論和技術體系還不很成熟,許多問題尚處于探索階段[18]。目前,我國學者大多是從廣義的城市生態環境評價進行研究的,如王平確定南京市生態環境指標體系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19];傅世杰認為,城市生態環境評價應包括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分析和經濟分析,同時由于生態過程中驅動因子的變化,生態變化的因果關系,空間尺度的擴展等皆會造成生態過程的遲滯效應[20]。本文指狹義的生態環境評價,即指城市的物件空間生態環境、自然生態環境及協調舒適的評價。物件空間生態環境代表著該城市的文化特色、歷史烙印、現代元素的文明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直觀地表達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外在體現。因此,物件空間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包括:建筑物設計舒適美觀、公共設施擺放恰當協調、綠化覆蓋率、綠化空間設計科學。自然生態環境是環繞人們周圍的各種自然因素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人類是自然的產物,而人類的活動又影響著自然環境,在“以人為本”和崇尚自然的今天,舒適的自然生態環境成為建設生態文明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此,自然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包括:年空氣質量優秀率、年平均溫度、年降水量、水質達標率、噪聲污染程度、土壤侵蝕率、地理脆弱指數、未利用地的比重。根據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模型,探索評價指標要素,雖有一定理論依據但缺乏現實基礎,這就需要采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結合實際評價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進一步遴選。

    遴選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德爾菲法,依據40名城市政府管理專家、生態文明研究專家、生態文明城市評價專家等分別打分統計,根據平均得分來評判該指標對生態文明城市評價的重要程度,平均得分越大,表明該指標越重要,也就是說用這個指標來評價生態文明城市就越有效。專家調查表中對指標重要性評判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法,劃分為“非常重要”“重要”“一般”“不太重要”和“不重要”5個等級,給各個等級分別賦值5、4、3、2、1,取平均值。一般來說,當平均分低于2,就表示該指標對生態文明城市評價不重要,就予以剔除;當平均分高于2,就表示該指標對生態文明城市評價較重要,就予以保留。據此,依次對生態經濟評價指標、生態文化評價指標、生態社會評價指標、生態環境評價指標等設計進行統計分析,根據平均得分原則遴選指標,剔除不重要的指標、補充遺漏的指標。下面以遴選生態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為例進行具體說明。依據對生態經濟評價指標的設計共獲得21個評價指標,見表1所示。根據專家調查結果顯示,所選的21個指標對評價城市生態經濟時基本都很重要,從平均分來看,政府人均能源消費量、事業單位人均能源消費量、進出口總額及增長率這3個指標的平均分低于2,剔除該指標,保留其他指標得到最終生態經濟評價實用指標18個,如表2所示。同樣的方法,分別得到生態文化評價實用指標體系、生態社會評價實用指標體系、生態環境評價實用指標體系。生態文化評價實用指標體系見表3;生態社會評價實用指標體系見表4;生態環境評價實用指標體系見表5。

    結論

    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多個學科,我國在構建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方面的研究還處于初級階段。本文主要從城市政府職能角度研究生態文明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涉及內容較全面,既體現城市政府生態文明建設的努力程度,又表現城市生態文明的現狀以及特色,通過評價探索城市政府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不足,有針對性地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對策建議。(本文作者:于秀琴、張欣宜、鄭丹丹 單位:山東工商學院、同濟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精品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亚洲高清成人欧美动作片|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国产成人女人在线视频观看|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一级成人a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乱妇在线播放| 7777奇米四色成人眼影|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美女|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最新国产成人ab网站|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