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生態文明下人的生態化思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文明下人的生態化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生態文明下人的生態化思考

    摘要:文明是人類推動社會創新進步的成果總和的表征。為了消除人類生存危機,破解人類發展困境,以生態文明形態取代工業文明形態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生態文明的演進離不開人,人的生態化是生態文明生成和發展的關鍵,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人的生態化過程就是人在觀念和實踐中全面把握和實現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過程。培育生態理念形成社會生態共識,健全政策法律保障生態發展,加強教育引領提升生態素質,是實現人的生態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生態文明;文明主體;人的生態化

    生態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它不是人類對大自然的簡單回歸,而是要轉變“以人為中心”的思維模式,回歸人的生態本性,做到真正的返璞歸真,實現由人對自然的奴役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人類創造的工業革命推動了社會迅猛發展,創造出現代文明的累累碩果,但同時也給人類造成資源枯竭、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的生存危機和發展困境。生態文明正是對人的生態本性的重新覺醒和深刻感悟,是在生死存亡高度上對大自然規律的認同與尊重。人是所有文明形態形成和演進的主體,生態文明的發展與推進也離不開人。人的生態化對生態文明的推進與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生態文明建設忽視人的生態化,不對人自身進行強有力的約束,只關注經濟生態化、政治生態化、行為生態化的做法,是始終無法實質性突破文明發展困境的。人類想脫離生存危機困境,改善與自然的對立關系,實現全面自由的發展,就一定要回歸人的生態本性,實現人的生態化發展。

    一、人的生態化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

    生態文明是人類消除生存危機促進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人是所有文明形態形成和演進的主體,生態文明的發展與推進也離不開人。人的生態化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要求,又是人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

    (一)人類發展面臨生存危機和發展困境追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程,歷經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種形態。原始社會與農耕時期的人不能利用生產工具對自然進行自由加工,工業文明下生產工具得到極大改善,人對自然開啟了掠奪式開發模式,在工業發展過程中由于人的“自我中心主義”而對自然資源的強勢占有,造成資源嚴重短缺、環境深度污染、生態高度失衡,導致了生態危機的出現。工業文明以它巨大的創造力成為歷史輝煌成就的締造者,但同時也成為自身的掘墓人,人類生存與發展瀕臨絕境。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1]生態危機倒逼人類不得不痛定思痛,開始對工業文明的技術進步進行深刻反思,意識到生態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使用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意識到社會文明范式必須進行巨大轉變,時代迫切召喚著一種新的文明形態來代替工業文明,成為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主導范式。

    (二)生態文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文明是人類推動社會創新進步成果總和的表征,體現了國家或民族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水平與整體面貌,具有廣泛的共識性和引導性。一定的文明形態與社會的進步程度是統一的。當一種文明形態與社會發展一致時,就會引領社會前進;當一種文明形態落后于社會發展時,就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傳統工業文明造成的環境惡化與發展困境,生態危機的現實壓迫和人類精神的超越追求,促使人類對生存現狀進行深刻的審視和反思,主動轉變社會發展思維和變革模式,催生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的產生來取代舊的文明形態。從而,逐漸培育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可持續的新發展觀和科學合理的價值觀,生態文明理念逐漸明晰。積極探索實現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就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也為“人的生態化”提供了可供孕育滋長的土壤。

    (三)人的生態化是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人是文明演進的主體,對文明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生態文明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生文明形態,其生成與發展需要生態化的主體進行引領和擔當。這就要求作為生態文明主體承擔者的人,覺醒生態本性,回歸生態本性,求真、向善、審美,具有明確的生態追求與生態文明建設的使命與擔當。人是自然的有機存在物,是自然整體構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無人的自然其本身就失去了靈魂。文明是人化自然的具體體現,人化自然就是人類以自身發展為基礎對自然的改造與實踐。生態文明是作為自然萬物之靈的人類對其占有自然、踐踏自然深刻反思和痛徹醒悟的結果,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創新發展。生態文明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就需要人以及人類社會合理地、生態化的發展。要解決人類面臨的困境,就要關注人的生態化發展,使人從生態資源的消費者轉變為生態文明的建設者及生態環境的保護者,突破文明發展瓶頸,化解人與自然矛盾,這是生態文明對其主體承擔者的本質要求,同時也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的支撐。

    二、人的生態化的內涵與特質

    人的生態化是人的生態本性的覺醒,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構。人的生態化過程就是人在觀念和實踐中全面把握和實現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過程。

    (一)人的生態化內涵“生態”一詞在古希臘語中是“家”或“環境”的意思,現在一般意義上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隨著生態問題的凸顯和日益嚴峻,“生態”不僅被賦予“綠色”“健康”“協調”“和諧”“持續”等等更為豐富的意義,而且已逐漸成為當今社會發展的一種理念。“化”在現代漢語中表示轉變為某種性質或狀態,或表示將某種事物普遍推廣,是指一種發展趨勢和方向。“生態化”則是對“生態”概念拓展性的動態理解,是指用生態學的理論和觀點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及人與人的關系。人的生態化是指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自覺把生態學的原則滲透到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中,將生態文明元素作為人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追求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全面和諧發展。人的生態化關注人的生態人格塑造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不僅在觀念上而且在實踐中能夠把握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以實現自然生態平衡和人的全面發展。生態化的人應該具備生態理性,有著生態意識、生態情感、生態行為的內在規定性。生態意識是一種尊重自然、保護環境、對生態危機覺醒的意識觀念,反映了一種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新的價值觀;生態情感是人類對產生尊重與保護自然的觀念及其行為表現出來的態度。具有豐富的生態情感,就能夠把保護生態平衡作為一種個人擔當。人類作為生態道德的踐行者,努力追求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思維方式,自覺地選擇符合生態道德的行為。生態意識、生態情感與生態行為的有機統一,形成了具有生態道德品質的生態人格。自然是人類唯一的家園,無論人的生產能力有多強,其所從事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自然這一物質基礎,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生態化的前提。安定、和諧的社會使人擁有良好的生活環境,使人能夠在解決基本生存問題之后深入考慮可持續發展問題,人與社會的和諧是人生態化的基礎。人就其本質來說是一切生產關系的總和,所有的生產關系實質上都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人和諧相處才有可能實現社會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是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保障。

    (二)人的生態化特質人的生態化具有特定的內在特質:第一,意識生態化。人的生態化首先要轉變人對自然的態度和認識,樹立科學的生態意識,才能做出自覺維護生態環境發展的行動。生態意識是一種新型的文明價值觀,它把自然、社會和人作為一個有機生態系統進行綜合考量,能夠科學、合理地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追求經濟、社會和生態綜合效益的最大化。科學的生態意識又是一種新型的倫理觀,它倡導人對自然的利用要限制在自然生態所容許的限度之內,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辯證統一關系,注重從生態價值角度審視人生的意義和目的,關注良好的生態環境帶給人類生活的愉悅與舒適。珍惜自然、愛護自然、共同發展的生態意識成為人類的主要思維方式,從思想根源上體現著一種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念。人類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整體論思維方式,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發展,意識的生態取向要求人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以互助、友善的姿態來處理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意識的生態化是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的創新與進步,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珍惜與關愛,也彰顯了人類對自身生存境況的覺醒與超越。作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思維、新視角,意識的生態化為“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一個矛盾沖突,即人類生產實踐活動的無限性與人類生存環境附載能力有限性的矛盾提供了路向”[2]。第二,生產方式生態化。生產方式是指物質生活資料謀得的具體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物質生活資料生產過程中的能動統一。生產力是指人類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表現為人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生產關系是指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的相互關系。人類的生存方式由生產力所決定。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工業化生產方式不顧及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為了經濟利益的攫取而不擇手段,不僅破壞了自然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還造成了人的異化,使人淪落為單一的技術化存在,導致了當代世界性的生態危機,進而危及人類的生存。人類不得不對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進行反思和變革,以一種生態化的意識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態化的生產方式應是一種低消耗、低污染的可持續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不僅要充分考慮到人對自然的改造要在其實際可承受限度之內,而且也考慮到人與人之間互幫互助的友善和諧相處,是“解決生態危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現實基礎和最終決定力量”[3]。第三,生活方式生態化。生活方式指人的生命活動方式和特征的總和。生態化的生活方式是指在生態意識指導下形成的關于生命活動的具體形式,其核心內容是消費方式的生態化。消費方式的生態化是指消費規模與消費模式均已深植了生態意識和生態價值觀念,是以維護自然生態平衡為前提,以滿足人的基本生存和發展需求為基礎的可持續性消費。它是對以往“高消耗、高污染”消費方式的摒棄與超越,體現了生態文明所倡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念,是適應人類進入生態文明要求的綠色消費和品質消費,“其合理性不僅在于這種消費行為的形成對于人類來說是一種客觀的時代需要,更在于生態消費本身所蘊含的實質內容具有難以辯駁的合理性。”[4]要積極培育低碳社會文化,營造低碳生活氛圍,不斷增強社會整體的環保意識,在消費過程中做到追求生活質量的同時,養成節能減排的好習慣,建立全新的生態消費觀,形成簡單、簡樸、簡約的綠色生態化生活方式。

    三、人的生態化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培育生態理念,形成人的生態化發展理念是行為的先導。生態理念的培育與養成是實現人的生態化發展的必要前提,是人的生態化不斷得到提升的內在推動力。良好的生態化行為習慣的養成,首先要求人在思想意識上要樹立生態理念。人類擁有了堅定的生態意識和深厚的生態情感,才能夠制定出適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規章制度,形成濃厚的社會生態氛圍,開展多樣的社會生態實踐活動。由此,實現人的生態化必然要大力弘揚生態化的價值理念,借鑒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價值觀對人的生態化發展的重要啟示,使主張人和自然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體的“天人合—”思想的生態化理念深入人心,讓人在浸潤于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培育生態化發展的意識。積極引導全體社會成員,堅持簡約的低碳生活,堅守健康的綠色消費,堅定環保的家園意識,自覺做到視自身為社會發展進步的主體推動力,實現“要我做”到“我要做”的生活方式的轉變,讓簡樸生活、健康消費的生活方式成為人人追求的新時尚。從而增強社會整體的生態意識,以建設美麗家園為目標轉變人們的思維模式,堅持用社會整體力量帶動個人意識的轉變,達成普遍的社會生態意識共識,使人的生態化發展從潛在變為現實。

    (二)健全政策法律,保障人的生態化發展政策與法律是社會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必定會深植于社會的政策和法律之中,社會的核心價值理念與其政策和法律具有內在一致性。人的生態化發展的實現,關鍵要看是否得到社會政策和法律的大力支撐和保障。首先,健全促進人的生態化發展的政策。政策是國家或政黨為了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和任務而制定的行動準則及具體措施。它代表和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深入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社會成員價值觀念的塑造和行為活動的規范發揮著巨大的強勢影響。國家應積極制定和實施相關生態政策,如碳排放稅收征收、高污染企業環境治理等方面系統管理的規定,強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加快排污治理、節能減排的步伐。改變政府以政績考核為重的考核模式,代之以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為主的綜合考評方式,在實現人的生態化發展轉向的維度中,獲得生態化政策的保駕護航。其次,完善保障人的生態化發展的法律。持續完善相應配套的法律法規體系,使生態文明建設做到有法可依,為人的生態化發展提供必要的支撐。國家對相關生態法律的制定與完善,要突出“生態與經濟相協調”的立法重心,倡導經濟與生態相適應,社會發展與生態相適應,實施能有效促進生態化發展的法律。這樣,才能為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撐起法律的保護傘,為新時代文明轉型中人的生態化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加強教育引領,促進人的生態化發展教育對人的塑造性是很強的,教育的生態化引領在人的生態化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實現人的生態化發展轉向的重要推力。首先,加強生態意識教育,使人類重新認識人與自然的辯證統一關系。人類來源于自然,生存依賴于自然,發展依靠于自然;自然沒有了人的存在也就成為了無靈魂的“棲息之地”。人類與自然唇齒相依,人類需要依靠自然得到持續發展,生態的自然則會促進人類的不斷進步。通過生態意識教育,培育人類的生態意識,濃厚生態情感,提高生態素養,加快認同自然、尊重自然的和諧共生的生態化轉變。其次,加強生態道德觀教育。科技革命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革命性的力量,但科學技術無疑也是一把“雙刃劍”。它既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也為人類制造出無法意料的禍患與災難。但究其本質,科技的發明與應用在于人本身。生態道德觀教育使人類更為深入地把握科技的實質,對生產、生活方式進行深刻的剖析,能夠做到引導人類積極實踐生態技術推廣,避免科技應用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為人的生態化發展提供現實支撐。再次,加強生態消費觀教育。生態消費是指消費方式與消費規模的生態化,其核心是綠色健康的消費。通過調查發現當前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不斷提高,房屋面積越來越大、汽車排量越來越高、不可回收垃圾越來越多,這些錯誤盲目的消費觀成為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殊不知,這種異化的消費觀會給自然生態平衡造成難以估量的毀壞后果。要通過強化生態消費觀念教育,徹底改變錯誤的消費習慣,倡導鼓勵生態消費觀,引導人們綠色健康、適度合理消費,有效遏制資源的過度消費,積極促進人的生態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58.

    [2]王妍.生態思維方式的當代建構[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112-113.

    [3]趙成.論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基礎———生態化的生產方式[J].學術論壇,2007(06):19-20.

    [4]許進杰.生態消費:21世紀人類消費發展模式的新定位[J].北方論叢,2007(06):129.

    [5]李承宗.論和諧生態倫理的合理性[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22-126.

    [6]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6.

    作者:馬軍紅 劉會娟 單位:邢臺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 成人在线色视频|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成人性生交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观看高清在线毛片|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成人黄色免费网站| 亚洲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久久www成人看片| 国产亚洲精品成人久久网站| 成人中文乱幕日产无线码| 5g影院欧美成人免费| 免看**一片成人123| 国产成人精选视频69堂| 成人男女网18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亚洲依依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成人性生免费视频|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成人综合国产乱在线| 欧美成人性色区|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