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基于SWOT分析的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傳統的石油化工農業雖然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的溫飽問題,緩解了我國人多地少的矛盾,但是對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是難以逆轉的,制約了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的現代化建設。當前我國正處于供給側調整的改革階段,農業產能過剩、結構不平衡的問題突出,需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實現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生態農業轉變,由速度和產量至上的盲目農業向注重效益和質量的理性農業轉變,由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向綜合考慮經濟、生態、社會效益轉變。
【關鍵詞】生態農業產業化;生態修復;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效益
一、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內涵
所謂生態農業,就是運用生態經濟原理和方法,將現代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與傳統農業的精華有機結合,使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生態環境修復、資源的培育與高效利用相統一,形成良性循環、生態合理、高產優質的新型農業綜合體系,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籌兼顧。所謂農業產業化,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主導產業、產品為重點,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形成種養加工、產供銷、貿工農、農工商、農科教一體化經營體系,使農業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良性發展軌道的現代化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因此,生態農業產業化,就是遵循自然經濟規律,基于生態系統自身承載能力的前提下,充分發揮當地生態、區位優勢及產品的比較優勢,在農業生產與生態良性循環的基礎上,整合農業生產的上中下游各個環節,將農戶、龍頭企業、大市場緊密結合起來,開發綠色、優質、健康的農產品,發展高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產業。
(一)優勢
相比傳統的生態農業模式,生態農業產業化具有以下優勢:產業化經營。現代市場經濟對小農經濟具有天然的排斥性,然而農業家庭經營又是我國農業的基礎,要想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走產業化經營之路是最理想的選擇。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為載體,依托本地資源的比較優勢,培育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建設、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的生產經營體系,提高農戶的抗市場風險能力及市場談判力,使千萬農戶走向市場,將小農經濟轉化為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規模經營。傳統的小農經濟規模小而分散的特點是其進入市場的重大障礙,產業化經營的規模要求可以有效地克服小農經濟的不足。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家庭農場與龍頭企業聯合的方式,能夠有效整合農村分散的土地,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通過種養加結合、工農貿并舉、產加銷一條龍的形式,使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群體,獲得規模經濟效益。以市場為導向。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廣闊,要想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有效對接,就要圍繞區域化的支柱產業,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通過以市場為導向、以龍頭企業為帶頭人、基地連接農戶的方式,是遠離市場的農戶能夠直接根據市場需求進行生產,從而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龍頭企業作為農戶連接市場的紐帶,能夠根據市場行情進行生產決策、預測產品價格、提供生產指導,避免小農經營的盲目性和短視性,提高農民收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通過與龍頭企業合作的方式,農民可以與涉農企業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經濟利益共同體,不必單獨承擔來自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而且能夠參與產業化經營帶來的規模經濟的利益分享,實現農戶與公司的雙贏。提升農民的科技文化水平。產業化經營將提供給農民更多的教育培訓機會,在實踐中將新技術、新品種、新設備應用于農業生產,再加上企業化、產業化的現代管理,必將潛移默化地改變廣大農民傳統的小農思想,促進市場經濟意識的形成,成為高素質的現代農民。
(二)劣勢
與一般農業產業化相比,生態農業產業化具有以下劣勢:某些地區生態破壞嚴重,生態修復的成本高昂。要發展生態產業,首先要解決生態破壞的問題,如過度耕作的土地需要休耕,鹽堿化的土地需要投入資金、勞動、技術進行土壤改良,濫砍濫伐的山地需要植樹種草等等,這些工程需要投入高昂的成本,而且短期內難以見效。市場競爭引導農戶違背自然經濟規律生產。生態農業講究遵循自然經濟規律,綜合考慮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前期投資于生態修復、水利建設、生態循環模式搭建的資金較多,短期效果不明顯,投資回收期較長。市場經濟下,農戶與企業將面臨短期收益問題和資金鏈斷裂的問題。短期逐利行為很可能誘導農戶和企業違背自然經濟規律背道而馳。對生態服務功能的關注不足。從現行的生態農業模式來看,主要還是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追求產出為主,對農業的生態服務功能如生態觀光等沒有給予充分重視。缺少生態農業管理的標準化體系。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先進的管理方式與之匹配,但是中國生態農業仍然涉農缺乏完善的標準化管理體系,從而制約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三)機遇
“互聯網+農業”為生態農業產業化注入強大動能。互聯網時代下,以鄉村旅游、休閑農業和農村電商為代表的農業新興業態如雨后春筍般迅猛發展,為消化農村產能過剩、解決農產品賣難的問題、優化重構我國農村產業鏈組織結構和發揮農業社會化服務功能開辟了新路徑。生態農業可借助互聯網打造安全、綠色、健康的農產品品牌,以品牌為紐帶垂直整合種植、養殖、加工、流通、銷售等產業鏈各環節,擴大經營規模,開辟網絡市場。供給側改革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大環境。新形勢下,供給側改革結構型性調整要求農業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適應消費者對農產品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有效供給。生態農業產業化以市場為導向、致力于提供安全、綠色、健康的產品和服務,能夠有效地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生產結構,推動農業供給側優化完善,必將能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政策的支持。業外資本的進入為生態農業產業化提供資金支持。近年來頒布的農業政策鼓勵資本下鄉,在政策的引導和農村巨大發展潛力和廣闊發展空間的影響下,百度、阿里、騰訊等商業巨頭紛紛進軍農業,使得業外資本大量涌入,為農業的發展提供資金支持。生態產業由于向其投資較多而回報少、周期長,地方政府、農戶及合作組織往往缺乏必要的發展資金,而各大企業入駐農業則能有效緩解這一問題,再加上生態文化又符合商業宣傳的需求,因此生態農業必將獲得各大企業的垂青,在外界資本的帶動下建立起產業化模式。消費觀念和社會風氣的改變彰顯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潛在價值。在國家倡導勤儉節約、限制“三公消費”和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環境下,全社會健康、綠色的消費理念逐漸形成,同時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日益提高,在此形勢下,無污染、高質量的生態農產品成為消費者新的選擇,獲得廣闊的市場空間。在農業產業化模式的帶動下,農村電商、冷鏈物流等相關體系將不斷擴大規模,從而削減生態產業成本,廣大消費者將以更低廉的價格享用放心食品。
(四)挑戰
我國生態農業的科技含量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首先,我國許多地方的生態農業技術仍只是傳統技術的簡單疊加,對物種比例搭配、生態配套技術重視不足,生態農業技術缺乏有效的創新優化,無法適應生態農業產業化的需要。另外,由于農村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大部分由農民承包,沒有足夠的資金過大企業規模,一般都是初級的手工作坊或小規模加工廠,引進先進深加工技術的成本高,企業主無力購買價格高昂的生產設備,也缺乏資金聘請專業技術人員,導致農民加工的產品品質較低,不具備市場競爭力。此外,我國廣大農村的技術推廣服務仍然不能滿足需求,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低。目前世界上先進的農業技術如生物技術、精準農業技術、自動化技術等未能得到廣泛普及,利用現代科技支撐農業、現代設備武裝農業的格局仍未形成。龍頭企業的短期逐利行為使生態農業產業化偏離正軌。外來資本進入生態農業,雖然有利于產業化發展,也有利于企業開拓市場,實現農戶與企業的雙贏,但是在市場競爭的現實中,一些企業未免急于求成,難以容忍生產農業長時間的投資回報周期,為了盡快取得投資回報,企業往往忽視生態工程等前期基礎設施的投入和農產品質量的提高,而是熱衷于終端產品的營銷,甚至產生道德風險,通過炒作價格謀求短期利潤,這顯然違背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初衷。生態農產品價格機制有待完善。目前生態農業產業化的基礎設施投入、技術投入、營銷投入等等高成本決定了生態農產品的價格必然較高,不能適應中低端市場需求。同時,我國農產品價格機制還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生態農業補償機制和保障措施,這就大大降低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經濟效益。農民和龍頭企業缺乏激勵,產業化經營必然受到限制。
三、結論與建議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態農業產業化符合我國供給側改革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僅可以使生態農產品得以推廣,還可以通過產業化運作獲取規模效益、分工效益,同時兼顧生態環境的修復與良性發展,合理利用生態資源,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為農業市場化、現代化和農民增收、農村致富開辟新路徑。同時也應該看到,生態環境破壞造成了巨大的修復成本,生態農產品的市場環境不容樂觀,生態農業技術應用還存在較大空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激勵農戶與企業以保證產品質量為前提、以綜合效益為中心發展生態農業產業化還有待探討。對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議:以市場為導向,推進生態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產業化的起點和歸宿是市場,應該以主導產業為核心,利用當地生態農業的比較優勢,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大力扶持生態農業企業,組件生態農業產業鏈,形成工農商一體化、產加銷一體龍的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實現產業化經營和規模效益。加大農業信息平臺的建設,形成有效地信息傳播機制,促進農民形成現代市場經營理念,密切農民與市場的聯系。融合現代科技,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加強農業科技的研究投入,注重農村農技站建設,建立健全生態農業科技推廣機制。引進國外先進實用技術,如農產品深加工技術、生物防治技術、果蔬保鮮技術等等,因地制宜地借鑒國外生態循環農業新模式,發揮生態農業的后發優勢。鼓勵發展生態農業科技創新,通過產學研結合帶動生產實踐。加大對農業勞動者的科技文化培訓任務,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農村科技人才。以科技帶動生態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的提高,從而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價值,提高我國生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政府加強市場引導,建立生態農業補償機制。政府應加大對生態農業的資金投入,完善生態農業生產所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站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組織,拓寬生態農業融資渠道,提高農民與龍頭企業的談判能力。對生態農業前期應加大補貼力度,對生態農業企業給予政策優惠,引導外界資本進入農業,鼓勵涉農企業與生態農業展開合作。同時制定、完善生態農產品加工的產地環境標準、生產技術標準、產品質量認證標準、包裝運輸標準和市場準入標準,形成標準化的生態農業管理體系,保障生態農產業化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毓良,武春友.生態農業產業化內涵與發展模式研究[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24-29.
[2]魯偉.生態產業:理論、實踐及展望[J].經濟問題,2014,(11):16-43.
[3]于法穩.中國生態產業發展政策回顧及展望[J].社會科學家,2015,(10):7-13.
[4]周小萍,陳百明,盧燕霞,張正峰.中國幾種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及其實施途徑探討[J].農業工程學報,2004,(5):296-300.
[5]張燕,張進.我國發展生態農業的現實困境分析[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58-60.
[6]宗海霞.我國農產品深加工的現狀和建議[J].農業與技術,2016(9):133-137.
作者:朱越 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