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河灘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東明縣黃河灘區總面積317km2,是生產綠色農產品的理想區域。依據黃河灘區獨特的自然條件與生態特點,在加快黃河灘區產業發展方面,提出了“規劃一條精品旅游線路,打造兩條沿堤生態長廊,建設3大特色產業基地”的發展模式,并通過加大政策支持、拓寬融資渠道、創建優勢品牌、培育專業合作組織、完善產業化運行機制等措施予以保障。
關鍵詞:黃河灘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東明縣
東明縣是黃河入魯第一縣,境內黃河流長67km,灘區總面積317km2,是山東省面積最大的黃河灘區,有耕地面積45萬畝。東明縣黃河灘區土地集中,水土資源豐富,是目前平原地區中沒有化肥、農藥殘留的綠色土地。區域內勞動力資源充足,黃河文化底蘊深厚,生態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是發展生態農業的理想區域。
1灘區基本情況及產業現狀
1.1基本情況
東明黃河灘區是1855年河南蘭考銅瓦廂決口改道后,在廣泛淤積的基礎上形成的低灘,是山東省第一大黃河灘區和黃河防汛的重要河段。灘區分南灘、西灘、北灘三部分,涉及5個鄉鎮、64個行政村、148個自然村,總人口12萬人。2021年,黃河灘區村臺安居工程建設完成后,共形成24個大村臺。
1.2產業現狀
1.2.1灘區基礎設施落后,生產條件差。灘區現有的橋、涵、閘、路、溝渠等基礎設施均為20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年代久遠,老化、損毀嚴重,已遠遠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由于受黃河防洪安全等政策限制,之前國家實施的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小農水等項目進不了灘區。近幾年雖然一些土地整理、小農水等項目安排在灘區建設,但由于建設標準低,仍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再加上灘區基礎差、底子薄,生態自然資源至今未能得到很好的開發和利用,阻礙了灘區的產業化發展。1.2.2灘區群眾緊臨黃河,卻用不上黃河水。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但由于黃河是地上懸河,河床高度遠遠高于灘區地表的高度,落差太大,灘區農業生產無法引用黃河水。近年來,國家對黃河進行調水調沙,雖然大大降低了河床高度。但也使黃河平時的流量大大減少,在旱季甚至出現斷流的現象。加之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水渠、田間道路水利設施少,排灌能力差,灘區“旱季澆不上、雨季排不出”的現象極為普遍,大大制約了農業生產發展。1.2.3資金匱乏,阻礙了產業開發。東明縣是農業大縣,縣級財政困難,再加上國家、省市的涉農資金有限,用途涉及多個方面,無法全部整合到灘區使用,導致灘區的產業發展緩慢。
2灘區生態產業發展模式
2015年,東明縣人民政府委托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協助編制了《東明縣黃河灘區村臺安居工程建設農業產業扶貧發展規劃(2016-2020年)》,該規劃根據灘區功能區劃與資源稟賦,通過爭取上級政策資金扶持、引入工商資本、扶持農民專業經濟合作社新型經營主體等方式多渠道籌集資金,結合灘區村臺社區布局和現有產業發展實際,在產業發展上重點打造“旅游開發、綠色種養、基地建設”生態產業發展格局,提升灘區產業效益,增加灘區群眾收入,真正實現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可發展、能致富”。
2.1建設一條黃河灘區精品旅游線路
東明縣黃河灘區不僅生態環境優美,而且文化底蘊深厚,具備得天獨厚的旅游業發展條件。區域內擁有黃河濕地、黃河森林公園、莊子文化濕地園、薰衣草莊園、生態村等生態旅游資源;有高村合攏碑、黃河歷史文化長廊、高村險工、霍寨險工、老君堂控導工程等黃河防汛工程;有黃河高速公路大橋、長東黃河鐵路大橋等基礎工程,尤其是長東黃河鐵路大橋為亞洲第一長度鐵路橋、黃河高速公路大橋為在建跨度最大的黃河高速公路大橋。除此之外,灘區內還擁有眾多的歷史文化名勝,如莊子觀、莊子墓、王高寨烈士陵園等,為發展黃河文化旅游提供了重要載體。立足灘區豐富的旅游資源,按照主題游、日程游、特色游等進行旅游線路設計,將東壩頭古今黃河交匯點、國家級東明黃河森林公園、長興集濕地公園、長興薰衣草莊園、老君堂民俗村、徐爐村農家樂、黃河越野賽車場、高村黃河水工苑、莊子文化產業園等灘區重要景點串成具有灘區特色的七彩黃河逍遙旅游線路。
2.2打造兩條沿堤生態長廊
通過建設沿堤優質水果長廊、沿堤水產生態養殖長廊兩條產業長廊,把黃河大堤打造成生態特色農業產業長廊。一是打造沿堤優質林果長廊。結合旅游景點,在大堤背側150m范圍內,間隔種植櫻桃、葡萄、蘋果等適宜灘區種植的林果品種,以黃河歷史文化展覽館、莊子文化產業園、黃河森林公園、長東黃河鐵路大橋、黃河公路大橋、黃河高速公路大橋、休閑漁業帶等為依托,形成長20余千米、面積達5000畝的優質水果采摘觀光長廊。通過新建及對原有休閑、觀光采摘園升級改造,引進名、特、優、新林果品種,建設鮮果瓜菜四季采摘園。通過豐富采摘品種、強化早、中、晚品種配套和發展溫室大棚瓜果種植,達到一年四季均可賞花采果,帶動觀光旅游快速發展。二是打造沿堤水產養殖長廊。由于黃河工程建設,尤其是大堤淤背工程取土,在大堤沿線形成了1萬余畝成方連片的坑塘,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先后在灘區規劃建設了占地800畝的大自然生態園發展休閑漁業,在長興楊莊發展網箱養殖170個,占地500畝,在焦園鄉單寨建設了一處占地2000畝的標準化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這些漁場為黃河灘區水產開發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帶動了南婁寨和六合集等灘區坑塘開發。今后將繼續通過新建、改造、修復大堤沿線坑塘,配套灌排水系統、生產道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在大堤內側布局寬200m、長50km、面積約1.5萬畝的生態水產養殖帶,大力發展水產生態養殖模式,重點發展黃河甲魚、黃河鯉魚等優質品種養殖。積極推廣魚藕混養、魚蝦混養等生態健康的養殖方式,形成獨具黃河灘區特色的水產養殖產業長廊。
2.3發展三大特色產業基地
東明黃河灘區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區域,屬于典型的農業經濟狀態,除中原油田少量的幾口油井外,灘區內沒有其他工礦企業,生態環境好,是發展生態、綠色、有機農業最適宜的區域。一是建設富硒作物種植基地。東明縣灘區土壤富含微量元素硒,是富硒農作物的主要種植區,所產小麥、玉米、西瓜、地瓜、大豆、花生等均具有富硒特色。今后縣里將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以提高富硒農作物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加大農作物生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機具、新機制的引進與創新力度,鼓勵發展種植大戶、農機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等規模化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大田托管等形式,建設規模化、標準化富硒優質農作物基地。力爭到2022年,灘區富硒小麥穩定在15萬畝、小雜糧生產基地5萬畝、富硒西瓜基地5萬畝。二是建立畜禽養殖產業基地。黃河灘區養殖歷史悠久,魯西南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是遠近聞名的優良畜種。今后將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品牌”為目標,充分利用灘區豐富的秸稈資源和飼草資源,重點發展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等地方特色畜禽養殖,做到傳統養殖和特色養殖有機結合。力爭到2022年,灘區牛羊存欄量達到2萬頭(只),家禽存欄量50萬只(羽),發展飼料作物1萬畝,建立農產品加工或保鮮基地500畝。三是建立高效設施農業基地。在灘區現有蔬菜種植規模基礎上,加快形成日光溫室、拱圓大棚和中小拱棚配套的設施蔬菜、食用菌生產體系,大力推廣設施蔬菜、設施化食用菌等高效種植模式,以提高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種植效益為中心,實現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傳統種植向設施化方向轉變。力爭到2022年,建成高效設施蔬菜、食用菌大棚1萬個,標準化示范園、生產基地達到10處以上。同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推進新村和產業園區共同建設,讓灘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圓致富夢。
3灘區生態產業發展保障機制
3.1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在貫徹落實好國家、省關于黃河灘區安全設施建設等政策基礎上,打破“行業部門資金和項目不進灘區”的做法,彌補灘區長期發展中的欠賬。加快出臺扶持黃河灘區產業發展優惠政策,進一步明確扶持的方向、領域和重點。同時,建立健全市、縣、鄉鎮的政策落實機制,著力打造黃河灘區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創造黃河灘區農村發展新優勢。3.2積極拓寬融資渠道認真研究國家、省投資方向、領域和重點,最大限度的爭取扶持黃河灘區產業發展的政策性資金。鼓勵金融機構建立面向支持灘區產業發展的專營服務機構,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支持黃河灘區產業發展。重點抓好資源招商、產業招商和項目招商,并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建設,同時吸引國內外企業資金以股份制或合資經營等方式開發特色農業,逐步形成政府支持、金融跟進、社會進入的多元化、多層次、多領域的投資融資格局。
3.3創建優勢品牌,增強品牌意識
把創立優勢品牌作為提高企業發展水平和市場占有率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按照品牌產品的質量標準,實行全程嚴格的質量管理,發展優質安全的品牌農產品,加快構筑品牌優勢。同時制定和完善農產品質量標準,結合農業產業化的實施,把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組織培植成為制定和推行農產品生產和質量標準的主體,并把標準和相應的技術、農藝要求引入農戶,帶動農戶和基地標準化生產,形成產業化帶動標準化的格局。
3.4培育發展農業專業合作組織
在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鼓勵農民自愿依法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鼓勵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以資金、技術、實物等入股,依法興辦各類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幫助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按照法律、行政法規成立各種行業協會。
3.5完善農業產業化運行機制
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擴大龍頭企業的科技帶動作用,通過“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組織+農戶”“企業+協會+基地”模式,提供高效設施農業建設全套服務體系,建設產加銷產業化服務體系,確保高效設施農業產業化。
作者:王允蓮 油朝相 單位:山東省東明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