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生態農業建設國際經驗實現路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建設國際經驗實現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生態農業建設國際經驗實現路徑

    摘要:要推動農業走入高效、資源節約、產品安全和環境友好的現展道路,需由原來的主要依靠消耗資源的粗放型經營模式,轉型到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上來。從原始刀耕火種、傳統小型農業、農業的工業化和農業的生態化等方面闡述了農業發展的主要形態及農業的生態轉型,從各國農業生態轉型過程及其農業生態轉型的經驗兩個方面闡述了國際社會農業生態轉型的經驗,而后分析了中國的生態農業概念,從中國傳統農業特點、發展脈絡和農業生態轉型態勢與前景三個方面對中國的農業生態轉型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生態農業;轉型發展;生產活動;國際經驗

    當今社會,農業生態轉型已經成為世界農業的一股潮流,所以無論在國際上還是在國內都有很多生態農業建設的經驗,為了促進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對生態農業建設的國際經驗進行探索。很多國家都在推進農業的生態轉型,然而為了方便交流,不同的國家都會為這種新型農業形式取一個名字。比如,日本給它取名為“環境保全型農業”,歐盟叫它為“多功能農業”等,而在中國,可以稱這樣的轉型方式為“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生態農業積極采用生態友好方法,它全面發揮農業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一種農業方式。生態農業卻需要通過建立新的管理經營的主體、需要通過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吸收,來適應日新月異的經濟社會,來適應科技水平飛速發展的當代社會。

    一、農業發展的主要形態及農業的生態轉型

    (一)原始刀耕火種人們為了獲得耕作的土地,往往通過砍伐自然界的植被等方式去獲取。而土壤的肥力有限,通常在耕種了幾年之后,就會造成水土流失以及土壤養分的匱乏。土地急劇下降的生產力,已經無力再承擔人類的生存需求,因此人們不得不轉移農業生產區域,去開辟新的地區進行耕作勞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原來被棄用而荒廢的耕地重新被植被所覆蓋,自然演替讓其逐漸恢復生產力。由于人口的數量較少,相應的需求小,這種生產方式才得以維持并保持相對穩定。這種農業形態甚至延續至今,從國際上看,今天的第三世界的很多國家仍采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在國內,我國的南亞熱帶以及熱帶地區仍有不少人,仍采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農事活動。但是,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大部分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已被棄用,因為這種生產方式面臨著很多弊端和危機,比如,演替更新較為脆弱極易中斷、土地的周轉時間太短、大量破壞植物損害生態環境、產出效率較低等。

    (二)傳統小型農業在工業化以前,世界農業的主要形態是傳統小型農業。幾千年來,它也是我國農區的主要農業形式。這種農業形態對人力和畜力的依賴性較大,對農區所具有的天然資源的依賴性也比較大,因此往往具有較小的生產規模,但因為其所要求的耕種地段比較固定,所以居住地點通常也較為固定。對于傳統小型農業的定義,主要看其是否主要依賴區域的自然資源,是否主要依賴所擁有的人力資源,如果是,那就是傳統小型農業,比如以養魚、打魚為主要形式的漁業生產活動,以及以放牧為主要形式的牧業生產活動,均屬于傳統小型農業的范疇。由于與自然有著長時間的親密接觸,依靠傳統小型農業形式的農民、漁民以及牧民,都對自然懷揣著敬畏之心,積累了很多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經驗,比如如何保護自然、如何利用自然等,非常值得發掘和傳承。因此,聯合國進行了研究、保護和發掘農業重要文化遺產的工作,世界上很多國家也都開展了上述工作,當然也包括中國。如今,工業化農業表現出很大的優勢,這對傳統小型農業生產方式的沖擊很大,雖然從國際上看,小型農業形態仍占據著現階段的大部分農業生產,但仍需給予足夠的重視。

    (三)農業的工業化18世紀末,西方率先進行了劃時代的工業革命,隨之而來的是不斷提升的工業能力、不斷進步的科技水平、逐漸拓展的商品市場還有日益成熟的市場機制。到了20世紀初期,農業的工業化也緊鑼密鼓地發展起來。農業的機械化大量的代替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一直以來,土壤的養分不足嚴重影響著農業生產的產量,有害生物的危害也是制約土地高產的重要因素,而這些都隨著工業化的到來,以及工業合成化學品的使用而得以解決。

    (四)農業的生態化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視環境問題,人們開始意識到,農業方面的工業化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而且還對水體以及土壤都造成了嚴重的污染,這嚴重威脅了農產品的安全,并且使全球溫室效應加劇。當然,即便是傳統小型農業,如果處理不當,也會造成上述問題,比如可能會降低地下水位,可能會由于過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等問題。為此,人們開始尋求農業的替代生產方式,開始著力推動農業與資源以及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發展模式。這就是農業的生態轉型。在最原始的刀耕火種階段的農業是為了追求吃穿不愁的社會效益,在傳統小型農業階段其目的亦是如此,到了后來又增加了經濟效益的目標,這就到了工業化時期。而到了向生態轉型的時期,除了追求社會效益以及經濟效益以外,還追求社會文化效益,同時對生態環境效益也有較高的追求。

    二、國際社會農業生態轉型的經驗

    雖然在很早期的時候,世界范圍內就開始對可持續發展進行探究,但是直到20世紀60年代之后,才真正自覺、系統的對農業生態轉型進行探索。

    (一)各國農業生態轉型過程為了尋找可替代的農業發展模式,最開始只是在小范圍內以試點的形式進行,比如北美進行的“有機農業”以及歐洲進行的“生態農業”等,都屬于個別的實踐探索過程。而真正的轉折點是“關于可持續農業與農村發展的丹波茲宣言以及行動綱領”的發表。1991年,農業環境大會召開,本次大會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主辦,召開地在荷蘭。上述文件的發表成為世界各國農業向可持續發展轉變的轉折點。隨后的1992年,日本頒布《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同時頒布了相應的法規以及措施,自此開始實行“環境保全型農業”。1992年,歐盟修訂了“共同農業政策”,自此實施“多動能農業”。1998年,在中國的鄰居韓國制定了名為《關于促進環境友好型農業和漁業,并管理和扶持有機食品法案》的農業法規,推行“環境友好型農業”,開始農業轉型。1999年,“農業最佳管理措施”開始在美國推行,此項措施基于資源與環境,農業最佳實踐指導也分別在各州推行,并詳細說明了相關措施以及獎勵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拉丁美洲在國際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帶動下,自下而上地開始了生態農業運動,這甚至對相關國家在農業方面所采取的發展政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比如,在這場運動的推動下,巴西于2013年通過了相應的法律,來支持生態農業的發展。從2014年開始,生態農業也得到了糧農組織的高度重視,農業向著生態的轉型已經成為一種國際農業的趨勢。亞太地區、拉美地區以及非洲地區,于2015年開展了生態農業的研討會。而國際上的生態研討會,也于第二年開展,舉辦地就在中國的云南省。可以看出,這已經是一種國際上的大趨勢。

    (二)各國農業生態轉型的經驗因為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都有著自己所特有的社會背景,也有著自己不一樣的社經濟背景,因此其農業進行生態轉型的突破點往往不同,其時機也不盡相同。轉型時機:1994年,韓國于1998年提出的農業發展方向為“環境友好型農業”,此時其人均GDP為1萬美元,同時取消了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傳統的農業發展方式往往簡單地以量產為衡量標準。日本的人均GDP到了1992年為3.1萬美元,1983年為1萬美元,此時提出的農業發展方向為“環境保全型農業”。1992年歐盟的人均GDP為1.78萬美元,1987年,歐盟的人均GDP為1萬美元,而且由于對地下水造成的污染的感觸極深,明白其嚴峻性,所以計劃“多功能農業”的發展方向。在1978年,當時美國的人均GDP為1萬美元,1999年,美國的人均GDP為3.46萬美元,采取的措施是“基于資源環境的最佳管理措施”。著名的“庫茲涅茨曲線”,表明污染水平伴隨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呈現出的先增后減的趨勢。通過各國的農業轉型案例也可以看出,由工業化轉型的拐點就是在人均GDP達到1萬-3萬美元期間。選擇路徑:(1)對于比較小國家,轉型的實現都重視經濟激勵政策。比如,對于“共同農業政策”的修訂,規定要想獲得歐盟的基本農業補貼等優惠政策,一定滿足“交叉承諾”的標準,不能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不準損害環境、不能出現虐待動物的情況、更不能破壞傳統的文化。在日本和韓國,也有相關的指標,只有達到指標才能獲得優惠貸款等,這些都有相關的法律制度做出的規定[5]。(2)規模不小的國家,采用的激勵辦法往往需要與當地的經濟相適應,因此通常采用由地方推薦的生態友好措施。比如,基于資源和環境而提出的最佳管理措施在美國實行時,其具體獎勵補貼辦法以及措施就是由各州自行的。農業最佳實踐手冊于美國的明尼蘇達州,手冊對補貼進行了詳細的規定,比如在坡地地區,用本地植物充當水平植物進行緩沖的,多于4hm2的部分,補貼為578美元每公頃,對于豆科植物或禾本科覆蓋土地的,補貼為123.5美元每公頃等。除了交叉承諾,還會追加具體的綠色補貼標準和政策,其制定方式為歐盟組織成員國根據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來分別制定。(3)還有一種典型的農業生態轉型方式,就是在中南美洲地區采用的自下而上推行發展的方式,這種方式最初多由民間組織進行動員,適合政府決策或者執行能力比較薄弱的地區。(4)而像我國政府,則實施了“退耕還林”項目,類似的還有“測土配方施肥”項目、“節水農業”項目、“草畜平衡”項目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種政府推進實施的方式,適合于政府決策以及執行能力都比較強的國家和地區。(5)1991年通過多方協商,制定通過了“關于可持續農業與農村發展的丹波茲宣言以及行動綱領”。系列國際會議也由FAO生態農業組織召開,并通過共同參與等方式達成一致意見,并最終以公報或者宣言的形式反映出來,對在國際上推進生態農業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可知,在多邊國際場合,對于不同利益的相關方,適合采取協調共識、共同參與以及平行推進的方式,這種方式以聯合國糧農組織在國際社會上,推動農業生態轉型的運作方式最為典型。

    三、中國農業生態轉型的實現

    中國農業目前的進步狀況,相對于國際上的農業的進步狀況來說,既有許多雷同的地方,也有很多自己所具有的特色。為了使中國的農業能正確的向生態方向轉型,必須要先對中國農業的發展所具有的特點進行詳細的了解。

    (一)中國傳統農業特點在古代,游牧民族幾乎摧毀了歐洲所具有的古代文明,并且讓歐洲進入所謂的“黑暗時代”。同樣地,中華民族也飽受游牧民族的侵略,但由于華夏農耕文明所具有的相對先進性,結果卻與歐洲截然相反,不同的統治者均接納了它。與西方不同,西方采用的是輪作的生產方式,即放牧和作物生產相結合,而中國的傳統農耕文明卻是田園式的生產方式。而且家庭養殖業并不影響耕地對作物種植的持續性,它僅僅是種植業的附屬品。早在20世紀初期,不少西方的農業專家在發現中國、韓國、日本、印度等的傳統農耕方式時,都表示極為震撼。也正是為此,他們寫了一批諸如《農業圣典》以及《四千年的農民》等主要描述中國傳統的農耕經驗的著作。這些書籍在西方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后來各國的農業向生態方向的順利轉型都起到了不小的推動作用。而且,農耕文明的影響遠遠超過農業本身,它對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對一個民族的社會組織形式以及這個民族大眾的審美特點等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的傳統農業形式已經延續了數千年,積累的經驗和文化非常值得我們去發掘、傳承和弘揚。因此,和西方相比,我們不應妄自菲薄,也無須驕傲自大,世界文明本就應該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二)中國農業發展脈絡中國農業發展的脈絡可以大致歸納如下。(1)在我國的部分偏遠地區,至今仍保留著一些傳統的農業實踐活動,諸如“天時地利人和”等理念仍滲透其中。(2)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一直向農業工業化的方向前進。但是由于工業狀況的落后,農業的工業化進行的步履維艱。直到70年代,才得以發展起來。機械化發展的時間更為短暫。現在我國已不用再擔心化肥農藥等農用品的供應問題,反而應該擔心的是其過量使用的問題,以及不合理使用的問題等。(3)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一方面受世界環境方面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親眼看見了生態惡化的趨勢,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生態農業這個名詞,并于80年代最先進行實地探索。到了90年代,全國開展了100個生態農業縣進行示范,此項工作一直延續到2002年。(4)接下來,與農業生態環境相關的計劃進入實施階段,比如,眾所周知的沼氣工程、退耕還林工程、草畜平衡以及綠色防控工程等,實施的項目以單項為主。(5)2012年,召開了十八,十八大中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隨著社會的發展,農產品的安全問題的關注度日益增高。2014年,我國位于沿海省市的人均GDP已經達到了1萬美元,依據“庫茲涅茨曲線”,我國生態轉型的拐點已經到來。

    (三)農業生態轉型態勢與前景農業生態轉型的態勢:2015年,國家一系列政策措施出臺,農業的生態轉型(表1)得到全面的推進,這些措施遍布于指導思想、實施手段、發展目標以及管理制度等各個方面。2016年8月,人大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草案)”進行了審議,9月,從金融領域與稅收方面促進國民經濟向著生態轉型的“關于構建綠色金融體系的指導意見”出臺,并由國家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同時,我國與生態農業相關的文獻自2015年以來,其數量每年都在10萬以上,并且一直呈上升趨勢,這也反映了生態農業在整個社會中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當前,無論從政府層面來看,還是從民眾的層面來看,都具有較好的環境與前景。當前我國進行轉型的優勢在于:政府的決心較大執行力較強,傳統農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可以給予一定的指導,專業科研人員也在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而挑戰在于:我國人口數量龐大,人均資源短缺,基層群眾和農業企業的積極性不高,并且還在摸索如何處理好糧食現實產量與“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關系,同時,在技術標準、物權制度等方面還遠不如發達國家,所以仍可謂任重而道遠。農業生態轉型的方略:需要在點線面的層面上采取措施,對我國的農業生態轉型作正確的引導:(1)建立典型區域,繼續研究高水平應用型和基礎型示范區,對科技成果進行儲備,同時重視一些系統的研究,比如不同類型的農業方式的對比,以及與農業生態環境相關的大范圍長時間的對比等。(2)對于有價值的研究成果,應開展實地應用示范:對其實用性進行評價,并在各地進行適應性的改進,可以采取自下而上的詳細建議。(3)需提高對面上實踐的重視程度,需深入基層進行廣泛的教育培訓,傳授相關的知識。(4)建立健全法治防線,同時建立以經濟的方式進行鼓勵的綠色名單等。綜上所述,雖然我國在農業方面的生態轉型還面臨很多的挑戰,比如未大眾化、常態化,體系還尚未完善等,但我國對于農業生態轉型已經進行了初步的計劃與措施,同時方向也比較明確。為了農業的生態轉型能夠順利地進行,需進一步積極推進生態農業的建設,進一步采取適當的措施,并且進一步的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進一步的發揮傳統農業的優勢等,總之,還需克服眾多的挑戰。

    參考文獻

    [1]章元,許慶,鄔璟璟.一個農業人口大國的工業化之路:中國降低農村貧困的經驗[J].經濟研究,2012(11):76-87.

    [2]駱世明.農業生態轉型態勢與中國生態農業建設路徑[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7,25(01):1-7.

    [3]嚴火其.中國傳統農業的特點及其現代價值[J].中國農史,2015(04):12-28.

    作者:吳自濤 單位: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色戒| WWW四虎最新成人永久网站| 182tv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免费大片在线|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成人韩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2021|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1000部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3d成人免费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欧美成人午夜片一一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免费无码成人片| 亚洲午夜成人片|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 2021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成人网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