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旅游創新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進入新世紀以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促使越來越多的人,離開辦公與生活區域,走向自然與人文景觀,去享受生活、熱愛生活。據統計,2019年上半年旅游人數已經突破60億次,預計全年將突破百億人次。隨著旅游人數的急劇增加,旅游已經成為我國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卻不盡如人意,已經很難滿足國內民眾對旅游的需求。正如報告所述,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國內旅游業,亦是如此。雖然我國旅游業推出了生態農業旅游,但是仍不成系統,多是各地的嘗試性發展。由嚴賢春所著的《生態農業旅游》一書,立足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現狀和相關理論,探討了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諸多有效途徑,對該行業的發展具有指導意義。
《生態農業旅游》一書共計7個章節。第一章:生態農業旅游的基本知識,主要介紹了農業生態系統與生態農業、城郊生態農業與旅游開發、生態農業旅游的產生及發展、特點及類型、作用及功能、理論體系、系統等。第二章:生態農業旅游者及市場開拓,主要介紹了生態農業旅游者概述、形成及培養、生態農業旅游的市場開拓和營銷。第三章: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及產品開發,主要介紹了生態農業旅游資源、生態農業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生態農業旅游商品的開發、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農產品的開發與生產。第四章:生態農業旅游環境與保護,主要介紹了生態農業旅游環境概述、容量的確定和調控、保護、生態農業旅游與可持續發展等。第五章:生態農業旅游業及運作,生態農業旅游業概述、產業特征、結構體系、運作。第六章:生態農業旅游的規劃與實施,主要介紹了生態農業旅游規劃設計的基本原理、程序與內容、模式等。第七章:生態農業旅游的管理,主要介紹了生態農業旅游管理概述、生態農業旅游管理的內容、生態農業旅游與農民培訓、生態農業旅游與產業化經營、生態農業旅游的效果評價、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問題及對策。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本書的一大特色。作者從生態農業旅游著手,多方面探討了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如:生態旅游者、生態旅游市場、生態農業旅游的設計和規劃、管理和運作模式等等。生態農業旅游,是20世紀發源于發達國家的一種旅游方式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正在由粗放型轉變為精細型,必然引起旅游業和旅游模式的轉變。久居喧囂城市的旅游者,將不再簡單的選擇自然與人文景觀,他們更愿意體驗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即生態農業旅游。生態農業旅游,是以所在資源大環境為背景,以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觀念為依托,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的旅游方式。在生態農業旅游過程中,旅游者不僅可以領略當地農村的自然景觀和特色文化,而且還可以深入到鄉村,體驗農民生態勞動活動,從而獲得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體驗,愉悅身心。
結合《生態農業旅游》一書所述,生態農業旅游創新模式的提出,有必要扎根理論,尋求新的實踐舉措。當前,生態農業旅游模式主要有五種:“三高”生態農業旅游、“花、果、園藝”生態農業旅游、“農耕景觀、鄉村活動”生態農業旅游、“茶藝”生態農業旅游、“水鄉活動”生態農業旅游。縱觀以上5種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模式,其本質是依托當地科技和農業資源,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旅游。書中提到,生態農業旅游模式的創新,首先必須立足當地特色。只有立足特色發展,當地生態農業旅游才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其次,應建立一整套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鏈。生態農業旅游,絕不是簡單的個體相加,而是一個系統的完美整合。如就生態農業旅游設計與管理者而言,要從宏觀著手,對生態農業旅游進行設計與規劃,使“吃、住、行、游、購、娛”貫穿旅游的全過程。最后,增加政府投入支持,加強生態農業旅游宣傳。現階段,我國生態農業旅游還屬于起步階段,相關旅游地資金不足,客源不足,發展困難。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或者可以進行零息或低息貸款,幫助生態農業旅游度過艱難期。同時,媒體的宣傳引導也很重要。我國有著龐大的旅游者群體,合理的分流,不僅有利于生態農業旅游,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而且還可以減小重點景區的人流壓力,從而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近些年來,生態農業旅游正逐步走入大眾的視野。事實上,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生態農業旅游有助于農村農業結構的調整,可以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除此之外,生態農業旅游還為旅游者提供了新的旅游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促進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已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剛需。鑒于此,嚴賢春所編著的《生態農業旅游》意義重大,它為我們找到一條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道路,為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作者:董麗媛 單位: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