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發展的問題與解決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也日趨嚴重,影響國家和社會正常發展的程度。在這種影響情況下,我國的農業發展和農產品的質量也逐漸下降。為了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必須走生態農業的發展道路。吉林省是我國重要的產糧基地。但是與發達國家的農業水平依然存在差距,吉林省在發展生態農業的過程中也存在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產業化水平低、技術含量低等弊端。本文分析了吉林省生態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完備的市場信息以及技術創新支持等解決對策。
關鍵詞:吉林省;生態農業;產業化;政策扶持
吉林省由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糧食的總產量和質量都非常高,是我國重要的產糧基地。但是吉林省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科技含量遠不及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農業發達國家,政府機構也未能制定吉林省農業的長遠規劃,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的生態化發展。生態農業是指在保護、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規律,運用系統工程方法和現代科學的技術和管理手段建立起來的,能夠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農業。生態農業與傳統農業、現代農業相比較,有著明顯的綜合性、多樣性、高效性和持續性。所以在現階段,大力發展吉林省的生態農業,不僅能夠增強人們的生態觀念,加快建設美麗中國,而且能夠促進全國其他省份生態農業的發展,拓展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進一步鞏固我國的糧食安全。
1吉林省發展生態農業面臨的問題
1.1農業生產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
吉林省擁有肥沃的黑色土壤,這對于農業來說是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由于單純追求糧產量的提高,過渡開墾并不適合耕種的山區或者林地,導致吉林省多處地區發生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壞[1]。這種粗放式的農業種植模式,不僅對吉林省的植被覆蓋造成巨大破壞,而且也嚴重降低了土壤質量。據調查顯示,從改革開放到今天,吉林省的黑土厚度減少了大約有0.3米,而且正在以每年超過一億噸的數量減少。由于黑土的流失,導致吉林省高質量的種植面積越來越少。由于土壤質量的降低,土壤肥力的不足,一系列的化肥、農藥被大量使用到農業種植中,生產出來的農產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嚴重超標,不僅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利益,使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大大降低。不僅如此,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還會帶來更為嚴重、破壞力更為持久的危害,即破壞大氣—土壤—水整個系統的的平衡,給我國生態環境帶來危害。例如,吉林省西部地區由于粗放式的、不科學的放牧方式,導致牧區的大片草場被風沙覆蓋,草場逐漸退化。土地鹽堿化問題也非常嚴重,很多原有的草地都已經裸露出地表,根本沒有放牧的能力,不僅損害了農戶的利益,更給我省的生態環境帶來沉重負擔。
1.2農業生產的產業化水平低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規劃和生產應該根據市場供求不斷調整,吉林省發展好生態農業,必須尊重當地農業發展的季節性規律,充分利用吉林省的自然資源,本著維護生態平衡的原則來進行農業生產,逐步探索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由于傳統的小農經濟在我國根深蒂固,所以使吉林省的農業生產也帶有鮮明的小農色彩[2]。農業以分散種植為主,精細化管理程度低、農業的科技含量低。導致農產品的種類少、附加值低,農業生產率停滯不前,農產品與工業以及服務業的銜接不密,農產品產業鏈較短,發展不到產業的規模。主要體現在對農產品的加工不足,出售的農產品以初級產品為主,初級產品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農產品的轉換率低。廣大農民與農產品加工工廠,各工廠之間的溝通不順暢,聯系不密切,使農業的產業化發展缺乏有效的市場溝通,機制導致廣大農民對市場需求信息不了解,阻礙了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進程。
1.3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低
農業是一個具有多方面影響因素的產業。發展生態農業,必須要有足夠的科學技術的投入,但是吉林省農業生產領域的科研機構卻在不斷減少,從事農業科研活動的專家學者也在逐年減少,人才和技術的匱乏,成為吉林省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大難題[3]。吉林省第二次農業普查數據顯示,在農業生產經營單位中從業的農業技術人員占全省農業技術人員總數的54.1%,全省高級農業技術人員僅有2419人[4]。除此之外,農民的思想觀念也很落后,大多數農民認為從事農業種植非常簡單,只需要單純付出體力就可以,完全不需要專業的系統培訓,也不需要科學文化知識的支持,同時,農業信息的滯后也降低了農民融入市場、參與市場競爭的積極性,損害了農民的自身利益。
1.4農業生產缺乏有效的規劃
吉林省的農業規劃程度低,用于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土地制度也存在弊端。只有從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符合農村和農民生產實際的土地制度能夠大大激發生產者的熱情,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吉林省目前實施的是土地制度才是家庭承包經營制,這種制度雖然使農民變成土地的支配者,可以為農民帶來一定的收入,但一家一戶的小農模式的耕種方式,難以進行集約式的機械化生產,阻礙了現代化、集約化生產的進程。除此之外,吉林省政府對生態農業生產的支持力度也不夠。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前期大量的資金、人力物力的投入,而生態農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需要在長期發展之后才能顯現,所以吉林省生態農業的發展進程緩慢。同時,政府在對農業市場的監管和制定農產品的市場準入標準方面也存在不足。化肥、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大量出現在市場上,一些沒有經過檢驗的產品也投入市場中,造成農產品市場毫無秩序可言。
2發展吉林省生態農業的建議
在報告中明確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為了更好更全面地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5]。發展生態農業,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產量,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農產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兼顧生態環境的承載力,要以修護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出發點。吉林省要想發展生態農業,就要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業資源,充分發掘這些資源的派生價值,在充分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利用,以保證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發揮出生態農業最大的優勢,真正做到既滿足人民群眾的其實需要,又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同時,政府部門相關的決策單位和管理單位要制定更加合理的土地和農業制度,制定具體的、可實施的生態農業發展規劃,來確保生態農業的長期有效運行。
2.1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
農業作為一種特殊的產業,既會受到來自氣象災害、病蟲災害等自然因素的影響,也會受到來自國際國內市場波動等社會因素的影響。所以,為了更好的發展生態農業,政府必須要制定相關政策,確保生態農業的發展有高效的制度保障。政府要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資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鼓勵廣大農民進行創新發展,加快農業的轉型發展。例如,把對農業資源的開發限度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下來,并嚴格執行,頒布農業資源保障制度。國家財政部門撥款,建設新型農業市場,政府給予財政上的補貼,并且要加大對農產品市場的監管力度,制定嚴格的農副產品檢驗合格標準,嚴禁化肥、農藥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超標的農產品進入市場。建立獎懲機制,鼓勵綠色生產,對生產綠色產品的農戶采取稅收上的優惠制度,對農藥化及肥超標使用的農戶進行處罰。要加大對農業科研機構和農業科研人員的扶植力度,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支持農業新技術和新品種的研發。發展生態農業保險,增強廣大農戶應對農業自然風險和社會風險的能力,增強農戶投身到生態農業的熱情,免去農民的后顧之憂。
2.2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及時完備的市場信息
在社會化、信息化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信息是導致競爭成功或者失敗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要想更好更快地發展生態農業,使我國的生態農業在世界上有較強的競爭力,必須要獲取最新的信息資源[6]。政府部門要增強自身對農業信息的敏感度,建立專門用于農業技術研發和生產的信息部門,同氣象部門、水利部門等相關機構保持密切聯系,建立信息共享制度,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以便更好、更便捷地解決生態農業生產時面臨的狀況。政府要加緊對農業技術人員的培養,開設專門的技術研發機構和學習機構。同時,要培養綜合性的農業科研和實踐人員,培養他們的計算機操作、對網絡和信息的應用,以及培養他們對于農業生產管理的能力。大力引進發達國家在農業領域的先進技術、生產經驗以及實施設備,也可以引進發達國家優秀的農業科技人才。農民是發展生態農業的最終實踐者,所有前沿的農業信息只有真正被農民所掌握和運用,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務于生態農業的發展[7]。因此政府部門要開設專門的培訓機構,給農民提供獲得信息和學習的平臺,增強農民的知識儲備。同時,要加強對生態農業和生態保護的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大眾媒體的傳播作用,并建立農用信息網站,實時更新數據和信息,逐步提高農民的信息意識。
2.3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技術創新支持
總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生態農業從根本上說是一次技術上的創新,而且與生物科學、環境科學、統計科學以及經濟學有著密切的聯系[8]。所以發展生態農業,需要有其他多門科學的支持,政府要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科技保障。可以通過和省內專業高校以及其他科研院所的合作,把科研成果與吉林省生態農業的發展現狀結合起來,依托市場需要,研發高產產品,目前,吉林省在生態農業發展領域已經進行了許多創新性的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吉林省東部的長白山地區,借助了吉林省自東南到西北傾斜的有利地勢,以及顯著的溫度、濕度以及日照的差別,在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又對各種植物進行科學的分類,把植物進行最優的組合,建立起立體種植模式。這不僅能夠為山區的藥材資源提供生長的空間,提高山地的利用價值,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開拓了途徑。加大對生態農業的技術支持,還應該著力推廣生態農業技術與服務[9]。由吉林省政府集資開設生態農業職業院校,聘用高級技術和科技專家任教,為從事農業生產的廣大農民提供專業的知識技術培訓。轉變農民對農業科學技術的態度,提高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技能,提高吉林省農業的科技含量。在全球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環境污染逐漸加重、世界能源日益枯竭的現狀下,我們必須走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發展生態農業對我國具有重大的意義。吉林省是我國最重要的產糧基地之一,同時又是東北亞地區的重要樞紐,吉林省的生態農業發展對我國的糧食安全、對國家整體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10]。為了確保吉林省生態農業的長效發展,政府部門必須在政策、信息、技術等方面提供大力的支持,加快推進生態農業發展的步伐。
參考文獻:
[1]王淑華.吉林省重點開發區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關聯性的實證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8):18-19.
[2]吉林省農委計劃處,吉林省發展“六型農業”落實十一項任務[J].吉林農業,2014(13):2.
[3]衣洪巖,王敏.吉林省農業生產結構優化初探[J].經濟研究導刊,2013,27(11):62.
[4]肖立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有效途徑分析[J].中國農業,2014,22(6):19.
[5]趙偉.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J].紅旗文摘,2017(16):74-75.
[6]何佳蓮,顏俊儒.馬克思生態文明觀的多維審視[J].人民論壇,2017(14):13-14.
[7]楊瑞珍,陳印軍.中國現代生態農業發展趨勢與任務[J].中國農業資源與規劃,2017(5):11.
[8]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吉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J].吉林政報,2013(15):1-40.
[9]于冷,孫立城,馬成林.吉林省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地位[J].吉林農業大學學報,2000,22(1):114-116.
作者:李天麗 沈萬根 單位: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