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市區發展設施農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發展初期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1995年,在農業部門的指導下,在農業綜合開發和金融部門的支持下,赤峰市政府通過不斷學習外地經驗,引進先進的建造技術和栽培技術,在城市周邊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區,建設日光溫室和大棚,到1995年設施農業面積為0.079萬hm2。
2.引導發展期
在1996年,赤峰市委、赤峰市政府成立了菜籃子工作辦公室,主抓蔬菜生產,并逐步開始發展以日光溫室蔬菜為重點的設施農業建設,每年以0.067萬hm2的速度發展,到2003年底,全市設施農業已經發展到0.68萬hm2。與此同時,赤峰市寧城縣政府在1996年提出“遠學壽光、近學凌源、扎扎實實苦干5年發展到0.33萬hm2”的口號,發展保護地蔬菜0.33萬hm2,走在了全市設施蔬菜發展的前列,但當時建造的科技含量比較低,土打墻體,保溫性能較差,冬季只能生產耐寒類的蔬菜。種植茬次主要是早春溫室喜溫類蔬菜(黃瓜、西紅柿)和越冬溫室耐寒類蔬菜(韭菜、芹菜)。盡管如此,種植戶的效益還是很可觀的。由于種植效益的拉動,部分制種戶開始轉向商品椒生產,到目前為止,松山區城子鄉已形成了近千公頃規模的商品椒生產基地。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于2003年來赤峰市調研時強調指出,赤峰市農業發展要想辦法變被動抗旱為主動防災。當年11月份,市委常委會研究2014年第5期(總第154期)(GeneralSerialNo.154)No.5Sept.2014農業研究與應用AGRICULTURALRESEARCHANDAPPLICATION57決定到“十一五”期末,發展設施農業4萬hm2,把設施農業作為主動防災的重要措施來抓,從此,赤峰市的設施農業進入快速發展期。2.4高速發展期2007年,赤峰市大部分地區從3月初到7月上旬基本沒有有效降雨,全市140萬hm2耕地,46.67萬hm2沒有播種或播種后未出苗。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和主席楊晶等主要領導于7月16日前來視察,赤峰市委、市政府做了關于將每年0.4萬hm2設施農業的建設目標提高到0.67萬hm2,到2010年達到4.67萬hm2,到2015年達到6.67萬hm2的工作匯報,得到儲波書記的充分肯定和鼓勵。楊晶主席在講話中承諾,把每年支持赤峰市設施農業的1000萬元資金額度提高到5000萬元,連續支持4年,這樣,赤峰市和旗縣區財政每年配套5000萬元,赤峰市的設施農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期。“十一五”時期,赤峰市設施農業發展取得長足進步,實現歷史性突破,“十二五”時期,赤峰市政府將繼續堅持以每年0.67萬hm2的速度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并對老化舊棚進行改造,全力打造綠色、有機蔬菜基地,大力發展設施蔬菜和露地蔬菜,擴大蔬菜生產規模。
3赤峰市發展設施農業的優勢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經濟收入和生活水品不斷提高,人們不但注重蔬菜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更要求高的栽培技術水平,設施農業作為生產種類多、品質優,并能周年均衡供應蔬菜產品的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的勝利軍,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赤峰市擁有發展設施農業的有利條件。
3.1自然氣候和地理條件
3.1.1光照充足
赤峰市地處北緯41°17′~45°24′,年日照時數為2700~3100h。夏季日照時數可長達12~14h,日照百分率多數地區為65%~70%,特別是冬春季節,陰雪天氣很少,陽光充足,是赤峰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非常適宜溫室生產。
3.1.2土地資源豐富、水資源短缺赤峰市地貌屬山地丘陵區,中低山和丘陵約占土地總面積的73.3%。全市耕地面積103.33萬hm2,農業是赤峰市的基礎產業,農業人口比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平均人口高15.5%。山坡丘陵地區糧食產量不穩,靠天收,有時甚至無法耕種,如果配套水電,在山坡地建日光溫室,變坡耕地為高效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捷徑。
3.2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
赤峰市位于蒙、冀、遼三省交界處,區位優勢明顯,交通條件便利。它居于東北、華北兩大經濟區之間,是連接關內外的重要通道。赤峰市境內有8條國省公路干線與市外相通,最近幾年又修建了赤通高速、赤大高速、省際大通道、赤朝高速和赤承高速,交通四通八達,為產品的運輸提供了方便條件。
3.3生產環境
赤峰市南部的7個旗縣區均沒有重工業,沒有廢氣、廢水、廢渣的排除,屬無三廢污染區,適合發展設施農業。只要在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執行,就完全可以實現無公害蔬菜生產,為創造無公害品牌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
3.4市場條件
赤峰市擬建設蒙東最大的蔬菜生產銷售集散地。南部地區以寧城縣、松山區為中心,北部以翁牛特旗為中心繼續大力推進設施農業發展,同時,在城鎮近郊區生態環境條件良好、周邊無污染源、交通便利、土層深厚肥沃、排灌便利的地塊,逐漸形成蔬菜生產標準園區,到2015年,赤峰市設施蔬菜總面積達到6.67萬hm2,全市蔬菜產量達到800萬t以上。
4赤峰市發展設施農業的重要性
近年來,設施農業成為赤峰市農牧業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在農業人口比重大的赤峰市大力發展設施農業,意義重大。
4.1能有效規避自然災害
從赤峰氣象災害特點分析,發展設施農業能有效規避自然災害。赤峰市氣象災害頻繁,如干旱、低溫、霜凍、大風、寒潮、暴雨、冰雹、白災、冷雨等,有的年年發生,有的幾年交替出現。其中干旱是影響農業生產最主要的災害,幾乎是“十年九旱”,農業生產得不到保障。通過發展設施農業,人工建造保護農作物生長的生態環境,可有效規避多種自然災害,增強農業生產的穩定性,對于確保農民收入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2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的重要舉措
從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角度分析,發展設施農業是一項重要措施。設施農業通過匯集土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形成了以資金、技術和勞動力密集為主要特征的集約高效性產業。這不僅成為吸納農民就業的重要載體,也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還可有效地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到2015年,預計赤峰市50%的農村勞動力將參與到設施農業這項產業。
4.3是解決就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良好途徑
從充分利用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增加農民的收入分析,發展設施農業是解決就業、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良好途徑。赤峰市總人口460萬,其中農牧業人口340萬。多以大田作物種植、粗放式經營為主。每年只有4個多月從事生產勞動,隨著農業機械的廣泛普及應用,越來越多的農民僅僅有短暫數月從事農事勞作,其余時間閑暇無事,收入很低。設施農業屬勞動密集型、高效型產業,能有效地解決了剩余勞力就業和大幅度提高農民收益。4.4是發展地方經濟的良好動力從產業化經營水平穩步提升,農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考慮,發展設施農業是順應地方經濟發展的良好動力。赤峰市龍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全市擁有國家級龍頭企業4家,內蒙古自治區級龍頭企業43家,市級龍頭企業57家;全市年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的農牧業產業化加工企業達到726家,年交易額500萬元以上的農牧業產業化流通企業達到148家,入駐年銷售收入百萬元以上加工企業98家;產業化種養基地快速發展,市級以上龍頭企業自建種植基地2.6萬hm2,初步形成扶龍頭、建基地、帶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產業化組織大量涌現,發展各類農牧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2661個,產業化經營帶動農牧戶達64萬戶,占全市農牧戶總數的67%;全市建設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園區6處,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6.50萬hm2,無公害蔬菜總產量達到32.21億kg。有11家企業45個產品有效使用綠色食品標志,12家企業67個產品獲得有機食品證書,并成功打造了3個中國馳名商標,18個內蒙古自治區著名商標和60個赤峰知名商標,有5個農產品獲地理標志登記保護。建議赤峰市政府充分發揮農業生產和市場調教作用,利用赤峰市發展設施農業的相關優勢和現有的設施建設基礎,創新模式,擴建規模,引導設施農業向規?;藴驶?、品牌化、園區化方向發展,實現赤峰市設施農業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曹磊 孫德欣 白曉雷 張曉榮 張曉梅 單位: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