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黨領導農田水利建設歷史及經驗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中國成立初期,黨十分注重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通過大力開展防旱抗旱和水土保持工作、積極鼓勵群眾性小型水利建設、成立助推農田水利建設等措施,極大提高了我國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和水平。新時期應繼續發揚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引導農民群眾自愿投資投勞,把農村基本建設搞得更好。
關鍵詞:新中國成立初期;農田水利建設;歷史進程;經驗教訓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國家在水利建設方面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對大江大河的治理,因為嚴重的水患災害曾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同時,為了快速實現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黨和政府對農田水利建設也十分重視。這一時期農業水利建設的熱潮出現在1952年、1956年和1958年,重要的歷史事件是防旱抗旱和水土保持、開展群眾性小型水利建設和“”時期的建設高潮。
一、防旱抗旱和水土保持
新中國成立之初旱災對農業生產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的威脅是極其嚴重的。新中國成立之初的3年里全國雖然采取了不少的抗旱、防旱措施,但一直到1952年底,北方地區耕地能夠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積比例尚很少,南方地區的水田大部分還不能抵御稍長時期的干旱,部分地區仍頻繁發生旱災。為此,政務院于1952年12月19日《關于發動群眾繼續開展防旱、抗旱運動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力圖通過防旱抗旱和水土保持逐步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的瓶頸。文件指出,要想做好防旱抗旱工作,就必須開展蓄水運動和提高灌溉能力。必須本著預防為主的方針,擬定因地制宜的計劃,并應利用農閑的冬季,做好一切準備工作,全面地,深入地動員廣大群眾進行農田水利建設,保證防旱抗旱計劃的勝利實現。1960年上半年,大面積旱災再次來襲,在我國北方和西南方的某些地區,降雨奇缺,受旱面積達六億畝,部分夏季作物的收成受到影響。因此,中共中央于1960年6月28日關于抗旱備荒的指示,要求各地必須從壞處打算,對于可能發生災情作好充分的應對,在全力抓緊當前抗旱保苗和抗旱搶種工作的同時,必須積極進行備荒工作。該項指示中汲取了1958年“”中一平二調、過度勞作、鋪張浪費的經驗教訓,明確要求貫徹中央有關農業生產和收入分配的各項政策,防止由于抗旱搶種使群眾過度勞動、過度疲勞,同時,必須防止1958年在抗旱運動中出現的一平二調的錯誤。
二、開展群眾性小型水利建設
20世紀50年代初,隨著的基本完成、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以及農業合作化運動的蓬勃開展,農村集體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這為黨和國家進行較大規模農田水利建設,準備了一定的物質條件和組織保證。1953年3月,水利部召開農田水利工作會議并向中央呈送了總結報告。在總結報告中,水利部對發動群眾進行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經驗充分肯定,認為根據在目前國家財力不足、工業化程度不高的情況下,開展群眾性的小型水利建設成效最為顯著。5月6日,水利部黨組將這份總結報告上報中央,中央批轉后強調,在農田水利建設中,應將重點放在開展群眾性的各種小型水利。除單干戶、互助組合作社能自行解決的外,今后興辦任何一個農田水利工程,應按照規模的大小,牽涉的方面多廣,分別經過鄉人民代表大會或區政府、縣政府加以審核和批準。隨著合作化運動的快速推進,農田水利建設也逐漸融入合作化事業中來,合作化和組織化為農田水利化提供了組織保證和人力保證。在1951年12月中央印發的《關于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通知中,指出農業互助組和農業生產合作社必須認真做好農業生產,實行精耕細作,改良土壤,興修水利,并把盡可能多的旱地變成水地。1954年,中央批轉的農村工作部關于全國第四次互助合作會議的報告中,指出必須要善于把農民群眾的人力、財力、物力組織起來發展小型水利,并給予他們有效的技術幫助。1955年8月,華北五省區召開了農田水利建設工作會議。經過討論,與會代表一致認為,應緊密地結合互助合作運動的蓬勃發展,貫徹大力發動與依靠農民群眾自辦農田水利事業,國家在經濟上和技術上給予扶助,充分挖掘已有灌溉設施的潛在力量,大量興辦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工程,有條件地區也可擇要興辦較大型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的方針。同年10月,中央批轉了水利部黨組報送的關于華北五省區農田水利工作會議紀要的報告,規劃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全國農田水利灌溉面積由7200萬畝增加到1億畝,保證完成國家農業增產計劃的順利實施,這就要求各級干部把領導農田水利建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做。
三、“”時期的農田水利建設熱潮
1958年,全國各條戰線迅速掀起“”的高潮,作為“農業的命脈”的農田水利建設,也掀起了一個新的建設高潮。1958年,我國農村的基層組織形態發生重大變革,相應地農田水利建設高潮的實現形態也發生重大轉變。當年8月7日,我國第一個岈山衛星頒布了試行簡章,規定是勞動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自愿聯合起來的基層杜會組織,它的任務是管理本社范圍內的一切工農業生產、交換、文化、教育和政治事務。并且公社必須繼續興修水利、改良土壤、增加肥料、普及良種、防治病蟲害、繁殖耕畜、深耕細作、合理密植,保證農業生產的發展和高漲。8月29日,中共中央了《關于在農村建立的決議》,指出在經濟上、政治上、思想上的資本主義改造完成之后,發展了空前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這樣就可以基本上免除水旱災害,并使農業生產比較穩定地發展,并且在農田基本建設過程中,打破社界、鄉界、縣界,實行大協作,組織軍事化、行動戰斗化、生活集體化,這將進一步提高5億農民的共產主義覺悟。在這個文件之后,農田水利建設的實現形態就發生了重大變化,既然土地等生產資料都歸集體所有,那么農田水利建設的經費投入、勞力承擔等問題就可以不分你我,打破地域界限的大協作、大調動就成為必然。8月29日中共中央同期的關于水利工作的指示中就指出,自帶工具口糧無償地進入山區進行水土保持,到外地去打機井、興修水庫、開運河、修渠道、挑水抗旱等等,是共產主義精神的具體體現;打破社界、鄉界、縣界的大協作,是共產主義精神的高度升華。1959年,我國農田水利建設的繼續快速發展,當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了《關于今冬明春繼續開展大規模興修水利和積肥運動的指示》,明確指出水利仍然是目前發展農業生產的根本問題,要求在今后幾個冬春,再搞幾次水利建設高潮,力爭在較短時間內實現水利化。這一指示下達后,廣大群眾大搞水利、改造自然的信心和勇氣十分高漲。
建國初期農田水利建設經過幾年發展和躍進,成績巨大,功不可沒。集體化時代,我國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的基本特征是政治動員,低成本、強制性地為農田水利建設和其他公益事業發展提供巨額人力和物力支持。集體化時代我黨領導農村公益事業發展的光輝歷史,為改革開放以后的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新時期農村建設要繼續發揚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自愿投資,主動投勞,平等互利,積極參與,才能把農村基本建設搞得更好。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指導思想上的“左”的錯誤,某些基層政府不能從當時的實際出發,盲目施工,一味追求數量,致使這一時期動工興建的農田水利建設項目問題也很多。如1961年11月25日水電部黨組上報給中央的《關于當前水利工作的報告》中所指出的,這幾年各地水利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地方,工程做得很有成效,基本解決了水利問題。也有個別地方,工程全無成效,甚至破壞了原有的水利設施。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尾工配套任務大,移民未安置好,冀魯豫部分地區發生堿化和水利糾紛,老工程失修破壞嚴重,管理工作跟不上等。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二、三、四、五、七、十一、十三、十四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農業委員會辦公廳.農業集體化重要文件匯編(下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
作者:紀志耿 單位: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