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中交互設計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分析交互設計運用在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中的優勢,討論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交互式展示方式的常用手段及其特點。文章總結了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的發展與特點,分析了交互設計運用在展示流程中的優勢,指出在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中的交互設計手法。發現傳統藝術博物館的單一且低效的展示方式無法滿足人們對于信息獲取的需求,部分藝術博物館將交互設計運用于展示方式中,探索未來發展的新模式。交互設計運用在藝術博物館的展示方式中,能夠增強展品與用戶的交流,更好地滿足觀眾的需求。對于交互設計的積極運用,在未來能夠使博物館迸發出新的活力。
關鍵詞:交互設計;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應用;沉浸式體驗
引言
藝術博物館旨在學習和培訓,文化教育和游戲娛樂,為公眾提供一個展示造型藝術的使用價值和收藏品的藝術美學以及大眾專業知識的場所[1]。現代社會數字技術的發展為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的發展提供了新方向,交互設計逐漸被運用到藝術博物館的展示方式中,通過多樣的交互方式提升人們的參與度。
一、交互設計的概念
交互設計是定義、設計人造系統行為的設計領域,它定義了兩個或多個互動的個體之間交流的內容和結構,使之互相配合,共同達成某種目的,最早由IDEO的一位創始人比爾•摩格理吉(BilMoggridge)在1984年一次設計會議上提出。交互設計是一種目標導向設計,所有工作的核心內容都是用戶行為,關注以人為本的用戶需求,關注人與交互對象的關系合理性,并讓這種關系更加對等。總結來講,交互設計就是通過研究用戶行為與心理,來滿足用戶的體驗需求。交互設計是一個綜合類的學科,它特別關注的內容有:1.定義產品的行為和使用密切相關的產品形式2.預測產品的使用如何影響產品與用戶的關系,以及用戶對產品的理解3.探索產品、人和物質、文化、歷史之間的對話[2]。因為藝術博物館可以理解成一個為人們提供與藝術文化交流的場所,藝術博物館的展示方式為二者的對話提供了媒介,在內容中的第三點則提及到了這一部分,與我們討論的主題有關,這為交互設計與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相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
二、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的發展及特點
(一)傳統方式:展出與瀏覽藝術博物館的職能是展示藏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為了突出展品,傳統博物館更加注重功能性,展示方式以展品陳列的形式需求作為重點,將展品規則布置在空間中,觀眾在已被規劃好的單一路線里觀看展品。這種單方面的信息內容輸出方法和超標準的呈現方法使觀眾對不同藝術博物館的感受單一化。除了訪問的內容不同之外,在這種藝術博物館中觀眾的心理狀態是相似的,這使觀眾認為藝術博物館的體驗都是相同的,沒有特點,所以無法吸引觀眾。并且,觀眾在這種環境下對于展品的記憶不夠深刻,雖然博物館突出了展品的地位,卻無法讓觀眾對展品產生興趣,真正記住展品。例如中國美術館,將收藏工作作為美術館運行的最主要工作[3],展館共有六層,空間被簡單劃分為21個展廳和一個藏寶閣,展品羅列在展廳之中,并設置了一定的觀賞距離,觀眾進入博物館中按照順序或單獨瀏覽展廳,可看到排列整齊的展品,如圖1。中國美術館對于空間氛圍的營造和展品的保護方面做到了相對完美的程度。在策劃人員的眼中,展品擺放整齊,展品信息詳細且容易理解;為了保護展品,在燈光、室溫、濕度、監控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考慮,增強空間的感覺并突出展品。但其關注的重點只是展品的展示,而忽略了觀眾在展廳中的游覽體驗,對于觀眾的參觀興趣點把握不明確。特別是對于展示有一定歷史的展品,展館空間未為其規劃原生環境的襯托,而是將展品放入現代化的玻璃展柜中,這樣的方式并不能很好地體現展品的文化底蘊[4]。大部分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缺乏宣傳,參觀展覽的觀眾對于展覽以及展品了解不深,甚至不了解是否有展覽。觀眾而言,傳統的藝術博物館的展示方式中的展品缺乏吸引力,文字介紹專業性太強,不夠親民,增大了觀眾與展品之前的距離感,觀眾逐漸失去了參觀的興趣。同時,藝術博物館的展覽缺乏宣傳和計劃,這也導致觀眾對展覽不了解,也不清楚是否有展覽。以實際展品的展示為主要展示方式的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枯燥單一,展品缺乏活力,更新緩慢,這種不經濟的展示和簡單的空間規劃并不能充分考慮觀眾的感受,并且觀眾與展品之間也沒有交流。這樣被動的接受來自展品簡單且單方向的信息的方式,并不能使觀眾完全接受[5]。這樣的藝術博物館并沒有起到文化教育的功能,只是一個為展品而設置的收藏場所。
(二)改進方式:觀演共融、共演、共創隨著大數字交互的發展趨勢,藝術博物館也將人機交互與展示設計緊密結合,逐漸改變了原有的展示方式。展示方式在與交互設計結合之后,在觀眾的體驗需求和心理需求方面更加關注,與以展品為主要考慮對象的傳統展示方式大不相同。在此類博物館中,觀眾可以根據相關的技術和方法參加展覽,并與展覽中的展品一同加入到展示之中,以創建新的場景,獲得豐富的觀展體驗。除了展覽品的信息輸出外,觀眾還可以對展覽品給予一定的反饋,從而使兩者能夠真正確保交流與互動。根據這種方法,可以更強烈地表達展品的創作背景,并且充滿挑戰性的感覺使得觀眾想要更多地掌握展品。由teamLab集團前往日本創建的無限制大型數字藝術博物館teamLabBorderless,是互動方法與造型藝術的終極融合。其通過數字交互技術,可以使藝術真正脫離物質,并使其走出二維平面與三維空間的邊界。在Borderless中,最鮮明的一點,是其五十多個藝術作品之間本身的“無界”。這種展示設計不僅打破了作品與作品之間的界限,也削弱了觀眾自身與作品、與世界的界限感,將觀眾融入其所處空間中,同時觀眾與他人的界限也變得模糊,觀眾、作品和展示空間三者結合,變成一個整體。觀眾的行為活動影響著被數字化的展品的運動軌跡,通過數字技術將觀眾行為活動轉化成信息傳達給展品,展品接收到觀眾所輸出的信息后,也做出了相應的信息反饋,讓觀眾能夠融入作品并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人們在博物館中不再單純是用眼睛瀏覽展品,而是通過身體去摸索,去感受,為觀眾提供一種特殊的方式來重新思考既有的價值觀,以及自身與現實的真正聯系。例如在博物館中,觀眾可以走進“花舞森林”,觀賞花卉,與其一同生長,如圖2;可以在“燈之森林”之中感受燈光閃爍傳遞的信息,拉近自身與他人的距離,如圖3;也可以在“未來游樂園”中體驗童真,從滑梯滑下欣賞所到之處煙花綻放的美麗,與孩子們一起發揮自由想象與創造力,看著自己的手繪大作登上熒幕,共同構建未來世界的天馬行空,如圖4。這種交互式的展示方式給予觀眾與展品交流的機會,重新定義了藝術博物館的展示方式。
三、交互設計運用在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中的優勢
(一)加深觀眾對于展品的印象交互設計運用在展示設計中,能夠加深觀眾對于展品的印象。在傳統的藝術博物館中,觀眾閱讀展品介紹,單方向地接收展品信息,是一個枯燥且低效的過程。在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上有這樣一則格言,“我聽過就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不只是兒童需要實踐來理解事物,其他年齡段的人也都是如此。這是因為物品與圖畫比文字更能讓人記憶深刻,實踐與體驗比單純觀看更能讓人理解事物的內涵。而當交互技術運用到藝術博物館的展示中以后,觀眾不只是以參觀者的身份去瀏覽展品,而是作為參與者通過數字技術融入到藝術之中,去體驗,去創造。通過這種方式,觀眾對于展品的理解更加深刻,使藝術博物館大眾化,更加親民,觀眾也不再認為博物館只是為知識分子準備的檔案儲藏庫。運用交互設計能夠在提升藝術博物館吸引力的同時,也能夠使文化的宣傳效率達到預期。
(二)豐富用戶體驗交互設計運用在展示設計中,能夠豐富用戶體驗。以展品為中心的展示方式被改變,博物館不存在固定的游覽路線,而是把主動權歸還給觀眾,觀眾通過探索空間和事物,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博物館和展品。交互式的展示設計拋棄了傳統展示方式的玻璃外罩和觀看距離,展現出一種毫無保留的真實感,增加了觀眾和展品之間的交流互動。同時,數字交互技術的應用,創造出了奪目的光影效果,能夠使空間變得更有節奏,帶給觀眾步移景異的體驗感,令觀眾沉浸在博物館中。被視頻影像模糊了的空間界線,也更需要人們去觸碰摸索,豐富了觀眾的感官體驗。
(三)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對于展品的限制交互設計運用在展示設計中,打破了時間和空間對于展品的限制。在傳統的展示方式中,放置展品的玻璃罩旁邊通常會配備相關的文字介紹來幫助觀眾理解展品。但其是簡短的一段文字并不能完全體現展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其價值,大多數觀眾也并不愿意仔細閱讀展品介紹。當觀眾沒有徹底了解展品和其價值時,觀眾會認為展品被展出只是因為展品珍貴且稀少,而并不能完全理解展品珍貴的原因。通過數字交互技術,能夠將展品背后的故事還原,呈現歷史,觀眾可以觀賞動畫,也可以與展品互動交流。這樣的方式打破了展柜對展品的限制,將展品清晰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更深刻地了解展品的創作過程。
四、藝術博物館交互式展示的主要方式
(一)360度全息全影視頻影像展示360度全息全影視頻影像技術是一種3D技術。這種技術是將圖像投影到特殊材質的平面上以完成三維圖像。這種投影技術也可以與觸摸技術相結合,能夠使觀眾與圖像的互動[6]。將360度全息全影視頻影像技術運用在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中,能夠帶來了豐富的視覺效果,使作品的藝術價值更好地展現出來。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消弱二者的界限,使觀眾能夠融入場景中,成為場景的一部分;也可以拉近觀眾與展品之間的距離,使觀眾更加清晰地欣賞展品。例如,在中國首都博物館的梵高藝術互動體驗展覽中,沉浸式體驗的主廳寬敞且簡潔,只有投射著梵高作品的墻面。展覽通過360度全息全影視頻影像技術將原本靜態的油畫轉變為動態場景,聲動共現。映在墻面上的作品中的事物在不斷運動,富有生命感的繪畫帶給觀眾震撼的視覺感受,并使觀眾融入繪畫中所描繪的場景。觀眾在展廳中能夠看到動態且立體感強的繪畫,欣賞向日葵隨著風擺動、夜空中璀璨星河在流動、月亮在靜謐的天空中散發出柔和的光、盛開的杏花變換著姿態慢慢伸出畫框。畫作也因映在整片墻壁上而被放大,梵高強大又富有張力的筆觸手法全面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觀眾可以近距離欣賞繪畫中清晰且細膩的筆觸,如圖5。將360度全息全影視頻影像技術運用在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中,能夠使展覽在充分展示展品的基礎上,豐富文化內涵,展現文化價值,賦予展覽生命力,幫助觀眾了解展覽與展品。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3.0》展演,同樣采用了這樣的展示方式。在《清明上河圖3.0》展演中的穹頂影院中,繪畫被放大二十倍,利用巨大的高清投影,創造出人在畫中游的體驗。觀眾可以躺在地上望向穹頂,觀看富有立體感的畫面在眼前流動,與《清明上河圖》進行跨時空的藝術對話,給觀眾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如圖6。展覽放大作品并對作品進行360度全息全影視頻影像技術展示,充分展現了作品的細節,還原古代宋朝的文化風貌,使觀眾沉浸在生動鮮活歷史畫卷中;觀眾靜靜觀賞作品,了解當時發生的趣事,同時也對作品產生了一定的思考和反省,加深了觀眾對作品的印象。
(二)虛擬現實展示虛擬現實技術,也稱為VR技術。虛擬現實技術會結合一些特制的傳感設備,當人們戴上立體眼鏡、數據手套,人們所看到的、接觸到“物質”都是三維的虛擬模型,模型通過模擬人們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打造出一個真假難辨的虛擬環境,使人們沉浸于其中[7]。將虛擬現實技術運用在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中,能夠創造出新的虛擬環境,打破空間的限制,觀眾可以在三維場景中任意穿梭,增大展出的規模,彌補傳統展示設計上的不足;能夠改變展品單向的信息輸出的方式,將參觀的主動性還給觀眾,使觀眾更加積極地學習知識。與360度全息全影視頻影像展示相比,虛擬現實展示所打造的虛擬空間更具有真實感[8]。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能夠使觀眾穿越時空,瞬間去往古巴比倫時期空中花園,或參觀巴黎盧浮宮、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短時間內游覽不同時期的世界各地。英國倫敦的大英博物館創設了虛擬空間,觀眾可以看到博物館中的展品。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觀眾近距離且全方位地欣賞展品,解決了展品安全保護與觀眾參與體驗之間的矛盾。在大英博物館的數字展館中,也通過虛擬現實技術創造出了青銅時代的虛擬空間,其中的展品也通過3D掃描將數據置于虛擬空間。觀眾可以通過相關的虛擬設備進入空間中,結合燈光和環境氛圍體驗青銅時代,親身感受歷史,穿越到青銅時代與古人一同參加慶典與儀式,觀賞千百年前的建筑原貌;同時,觀眾也可以在空間中欣賞展品,并探索展品的來歷與使用方式,近距離接觸珍寶。空間中的景物立體感強,真實度高,且各個場景的轉換與銜接流暢,使觀眾完全沉浸在虛擬空間中[9],如圖7。
(三)觸控感應展示觸控感應技術使用激光計劃的多點觸摸技術來完成觀眾與室內空間及其展品之間的互動交流,當觀眾進入交互式通信區域時,系統軟件可以識別觀眾的位置和姿勢。將觸控感應技術運用在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中,能夠增強趣味性,給觀眾帶來新奇的體驗,觀眾參觀博物館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能夠與展品互動。在teamlab的數字藝術博物館中,根據系統的設置,觀眾在空間中的肢體運動、行走、發出聲音等行為能夠影響環境,空間內的屏幕的影像也發生變化,觀眾可以得到來自環境的反饋。它可以讓觀眾行走于“水上”,畫面中的水也隨著觀眾的行走泛起波紋,如圖8;或令觀眾置身于花草的海洋之中,欣賞花瓣搖曳擺動,如圖9。關于觸控感應展示,在teamlabBorderless中有一處“燈之森林”,數盞燈懸掛其中,當一個人進入空間靠近燈具時,彩色的燈光緩緩亮起,并帶動周邊的燈一起發光,并將光亮傳遞至遠方;當另一個人進入空間時,附近的燈則會發出另一種顏色的光也延至遠方。不同顏色的光通過人的行走逐漸延伸、交匯、融合,人與燈具共同創造出色彩繽紛的“燈之森林”,如圖10。
結語
在信息時代下,交互式的展示方式帶來了更真實的視覺效果,更寬廣的欣賞視角,更加關注人性化需求的體驗模式,交互設計在藝術博物館展示方式中的運用,改變了傳統藝術博物館的單一展示方式,填補了傳統藝術博物館的缺陷,增加了觀眾與展品的交流互動,更好地滿足觀眾的體驗需求。在藝術和美學領域里結合數字交互技術,提高了藝術博物館的趣味性,打破原本的單調且枯燥的模式,新奇的體驗提升了觀眾的觀展興趣,增加了人流量,達到了藝術博物館充分宣傳藝術品的目的,促使人們更加關注藝術。所以,為了能夠使藝術博物館迸發出新的活力,滿足用戶的體驗需求,使展品“活”起來,應當積極地運用交互設計,并將交互設計與藝術博物館的展示方式有機結合,并通過相關科技,探索新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馮珊.藝術博物館展示空間的設計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06):41.
[2]李世國.顧振宇.普通高等教育工業設計專業“十二五”規劃教材——交互設計[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2.
[3]文娟.中國美術館陳列與展覽研究[D].云南大學,2014.
[4]李明.談博物館展覽內容策劃的若干問題[J].大眾文藝,2018(10):53-54.
[5]權文熙.博物館觀眾體驗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9.
[6]夏溢涵,王芳君,張乘風.全息投影技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4(10):16-17.
[7]石宇航.淺談虛擬現實的發展現狀及應用[J].中文信息,2019,(1):20.
[8]王燕妮.數字化展示設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
[9]呂屏,楊鵬飛,李旭.基于VR技術的虛擬博物館交互設計[J].包裝工程,2017,38(24):137-141.
作者:矯紅運 李曉慧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