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自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機制,消解了傳統教育模式的效能。因此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破解當前教育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矛盾,高校應積極適應教育新場域、新發展常態的客觀要求,構建自媒體化的教育思維模式;借力自媒體傳播手段,探索感性化教育方式;拓寬思政教育內涵,打造生活化的教育內容;打造自媒體思政隊伍,建設創新型思政隊伍,四位一體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新。
關鍵詞:自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模式創新
自媒體是一種主體化、平民化、普泛化的媒介,是以現代化、信息化的方式,向特定或不特定的群體或個體傳遞信息的媒體的總稱[1]。隨著微博、抖音等“個人媒體”的迅速發展,自媒體時代悄然而來。它特有的即時性、交互性、碎片化、去中心化的傳播特征,廣泛地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習慣、思維模式和價值追求,也重置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簡稱“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教育思維、教育方式、教育內容、教育主體的存在形態和發展方向。因此,高校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主動探索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發展規律,推進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升級。
一、樹立自媒體思維,構建自媒體化的教育思維模式
日益迭代的技術賦權使自媒體不僅以一種技術工具改變著大學生思政教育方式,更以一種思維方式、教育理念融入教育全要素、全過程。因此,高校要大膽沖破傳統封閉性、對象性、灌輸性觀念的束縛,用自媒體思維處理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促進大學生思政教育模式的創新發展。
(一)樹立迭代思維,把握發展新機遇
一方面,要勇于超越、敢于突破。自媒體時代,教育者要正視自媒體發展給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困境和契機,敢于突破舊觀念和舊模式的束縛,突破固有的思維定勢,跳出經驗型思維習慣,積極利用自媒體來拓寬思維視域[2],用迭代思維研究新情況、探索新發展、解決新課題,使大學生思政教育符合自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另一方面,要主動參與、抓住機遇。自媒體優化了大學生思政教育武器,延展了教育的臂膀[3]。面對機遇,高校要在思想上提高認識、主動參與、快速反應,積極適應新變化、探索新規律。在實踐中勇于嘗試、主動作為,緊跟自媒體發展的節奏,自覺將自媒體思維貫穿于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推進教育產品和服務的迭代升級,以更好地滿足大學生的需求變化,抓牢主動權,把握發展機遇。
(二)樹立交互思維,構建新型主體關系
一方面,要重塑教學思維,由灌輸式向交互式轉變。自媒體技術賦權激發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作為自媒體的主力軍,他們不再滿足于做被動的受教者。面對大學生日益被激發的主體意識,高校應樹立交互性思維,實現從獨白者、權威者向對話者、溝通者的轉變,賦予大學生充分的主體地位,充分激活他們參與課堂對話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要重塑管理思維,由管控式向賦能式轉變。自媒體時代教育者要轉變傳統線性、行政化管理思維,充分認識并發揮大學生在管理中的主體價值,讓其參與管理并學會自我管理,增強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效能。如通過選拔和培養學生骨干,搭建多樣化的管理平臺,賦予學生更多管理權,破解管控式思維與大學生訴求難以滿足的矛盾,構建共管共治的管理模式,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效能。
(三)樹立用戶思維,多層次滿足大學生需求
一方面,以學生為中心,深度解決學生內在需求。自媒體時代,高校要積極尋求國家意志、社會需要與大學生“現實個體”的關聯點,深入到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加強對他們需求變化的研究,了解他們的成長期待和需求,使其在生活、學習、就業、情感等方面的困難和疑惑及時得到解決,賦予大學生立體化、多元化的成長路徑。另一方面,細分用戶,有針對性地解決不同個體需求。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更加關注自我價值和理想的實現,針對大學生獨特化、個性化的需求,高校要改變傳統教育思維,通過開發“學生畫像”“精準服務”“個性化就業”等大數據挖掘和分析系統,洞察大學生特征,深度挖掘學生個體性訴求,為大學生提供定制式、專屬化的教育與服務,幫助學生量身設計個性化的成長路徑,使其從群體教育的繭房中釋放出來,實現個性化發展成才的訴求。
二、借力自媒體傳播手段,探索感性化的教育方式
自媒體碎片化、情景化、隱性化的傳播特征弱化了以邏輯化、概念化、顯性化為特征的傳統理性化教育方式,為構建感性化教育方式帶來了機遇。這要求高校在發揮傳統理性化教育方式優勢的同時,把握最新的技術成果和教育對象特征,積極構建感性化的大學生思政教育方式。
(一)化推理為聚焦,探索“碎片化”教育方式
一方面,創建自媒體課堂,開展微課教學。面對碎片化學習發展的趨勢,教育者應在堅持系統性原則的基礎上,對結構固定、論證嚴密、推理嚴謹的教育內容進行分割、整理,加工成為主題鮮明、知識聚焦、形式生動的“碎片化”教學內容,開展微課教學,“以碎制碎”,做碎片化教育的主導者,優化大學生碎片化學習環境,滿足大學生的碎片化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創建自媒體平臺,整合碎片化信息。面對洶涌的、碎片化的信息流,教育者要積極利用自媒體平臺創建官方和個人微信、微博、抖音等賬號,把唯物辯證法和現代信息技術方法結合起來,運用專業的理性思維和系統化能力,分析、梳理、整合網絡空間的碎片化信息[4],指導學生整合歸類,建構知識體系。
(二)化抽象為具體,創設“情境化”教育方式
一方面,運用媒體直觀展示,創建課內教學情境。媒體技術的發展在技術和資源方面為情境化教學的實施創造了條件,教育者要積極運用媒體技術造境施教,構建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圖像場景[5]。如利用多媒體技術建設思政情景教室,在教學中植入多種媒介資源,強化場景構建,使抽象的文字、空泛說理轉換為生動鮮活、可感可知的“存在”,使學生因境生情、借境悟理。另一方面,優化實踐教育形式,創設社會化教育情境。實踐活動是學生能動獲取感性認知、積累實踐經驗最真實、最生動的情境。創設真實、生動豐富的實踐教育情境,有利于學生在多維互動中完成自我與社會、他人關系的建構。通過開展紅色麥克風、廉政文化手繪電子地圖、紅色景點電子地圖等媒體文化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教育情境中深化對歷史、對紅色文化的思考,領會教材知識的內涵和外延。(三)化直白為含蓄,構建“隱性化”教育方式一方面,營造清朗健康的網絡環境,挖掘隱性教育資源。加強對網絡生態環境的監理,強化對網絡安全技術開發,規范網絡行為,渲染積極向上的教育內容,讓學生在清朗的網絡環境中接受正能量的熏陶。同時,通過創新教育主題和形式,打造高質量的自媒體文化產品和活動,如網絡文化節、微電影大賽、網絡志愿者等,讓學生在潛移默化、育人無痕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另一方面,運用自媒體技術拓寬隱性教育手段。首先,探索“視覺化表達”方式,利用自媒體技術隱性傳播特征,將“大道理”化為“小故事”,將抽象的邏輯轉化成酷炫的視覺展示、豐富的視聽體驗,讓大學生在視聽感官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其次,將主流價值與平民敘事相結合,利用自媒體“草根化”的交流方式,以“平民”身份開展平等對話與交流,加強教育的親和力。最后,創新話語表達方式,學習使用微博、抖音等話語體系,將深奧的哲理轉化為網紅詞、網紅句,經過創新話語表達方式破解思政課怎么教的難題[6],強化大學生思政教育價值的隱性化表達。
三、拓寬思政教育內涵,打造生活化的教育內容
自媒體強大的功能帶來了虛擬場域與現實生活的滲透融合,也強化了大學生對教育內容社會化、生活化的需求,因此增強教育內容的社會性、生活性,實現思政教育價值的生活回歸,是社會發展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要求。
(一)與時俱進,建構同頻時代發展的教育內容
一方面,內容建設要有時代性。自媒體打破了學校與社會的“圍墻”,實現媒體空間、社會生活與教育內容的深度融合。教育者要主動從新時代偉大實踐中挖掘教育資源,加強教育內容對時代發展的關照和把握。要在回答和解決時代熱點、焦點問題和社會矛盾中調整、充實、更新教育內容,真正體現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另一方面,內容的輸出要有創新性。自媒體時代,思政教育內容輸出要兼具價值性、藝術性和時代感,注重用戶體驗。對于理論化的教材內容,要積極借助新技術把艱澀抽象的理論轉化為具體生動、學生喜聞樂見的社會事件。如《美好終將到來》《武漢,等你重啟》等短視頻,用生動感人的故事深刻地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時代精神。
(二)升級轉型,建構貼近學生的教育內容
一方面,優化供給,打造多樣化的教育內容。自媒體時代高校應在重視引領性教育供給的前提下,立足于學生多元化發展需求,在專業學習、職業發展、情感需求等方面實現多元供給,解決教育內容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同時主動適應大學生網絡學習需求,利用抖音、微博、微課、慕課等豐富線上教育資源,打造多元化的產品矩陣。另一方面,細化教育對象,創建差異化教育內容。媒體技術的進步為實施個性化、定制化思政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高校應充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成立大數據研判中心,掌握學生的思想狀況、行為規律、態度主張等信息,為學生精準“畫像”,為學生提供定制式、獨特化教育內容和精準化、個性化推送。
(三)文化賦能,加強校園網絡文化建設
一方面,豐富校園網絡文化活動。首先,廣泛開展滿足學生實際需求的網絡文化主題活動。如網絡文化節、拍客大賽、話題挑戰賽等,積極營造健康的網絡文化環境,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空間。其次,通過網絡平臺發布志愿服務、文明創建、社會實踐等信息,打造思政教育的“社會大課堂”,搭建校園文化與社會生活的橋梁,推進兩者的交互相融。最后,將思政教育資源融入網絡文化產品,創作博客視頻、動畫制作、抖音短視頻等產品,提升網絡文化產品的價值內涵。另一方面,打造優質內容,培育自媒體文化品牌。自媒體品牌文化獨特的內涵使其擁有強大的聚心力,賦予師生深厚的情感體驗。高校應強化頂層設計,找準品牌定位,做好資源優化配置,廣泛動員師生參與網絡文化品牌建設,積極運用自媒體技術在網絡品牌文化傳播中的功能,強化網絡品牌文化的教育功能。
四、打造自媒體思政隊伍,建設創新性思政隊伍
(一)完善發展環境,構筑隊伍創新能力提升的保障體系
第一,強建制,從政策層面提供隊伍創新驅動力。主管部門和高校要積極發揮主導作用,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將自媒體思政隊伍建設納入高校人才引進、培養總體規劃,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任用、考查和晉升制度,完善隊伍發展的政策體制。第二,強保障,從物質層面提供隊伍創新源動力。充足的物質保障是自媒體思政隊伍建設的基礎,高校應設立專項資金,將自媒體思政教育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同時推進網絡配套設施的日趨完善,為隊伍發展提供物質支撐。第三,強培訓,從人才發展層面激活隊伍創新的內生力。高校要完善自媒體思政隊伍培養規劃和具體培訓方案,設計科學的培訓課程,拓寬培訓途徑,提升隊伍的媒體素養,增強隊伍創新的內生力。
(二)強化聚集效應,完善隊伍創新能力提升的組織體系
第一,加強領導,完善隊伍管理體制建設。高校應加快完善自媒體思政隊伍的組織建設,明確主管單位,成立專門的工作領導小組,設立信息化辦公室,研究制定隊伍發展規劃,確保自媒體思政隊伍可持續性發展。第二,引育并舉,強化隊伍專業化建設。以引進人才為抓手,培育人才為核心,聘用、遴選、培養一批由專家名師、學科領頭人、青年人才組成的網絡思政隊伍,使自媒體思政隊伍邁向專業化與組織化。第三,優化結構,打造統籌聯動的協調機制。高校要充分調動廣大師生投身自媒體思政的積極性,建立一支以輔導員為主體的既熟悉思政工作又掌握自媒體技能的兼職隊伍,一支有專家指導,有較高思想覺悟和媒體素養的學生領袖隊伍,一支由教師、學生黨員、共青團員組成的網絡文明志愿者隊伍,發揮隊伍的聯動效應,營造全員協作共同育人局勢。
(三)構建實踐平臺,完善隊伍創新能力提升的實踐體系
一方面,搭建自媒體思政實踐平臺。高校要加大對自媒體平臺的建設和推廣力度,加強各職能部門、院系、學生組織的自媒體平臺建設,成立自媒體融合中心,推進各級平臺的有效融合,形成“自媒體矩陣”,為思政工作者提供實踐平臺。另一方面,打造個人和官方自媒體賬號。高校要充分發揮微博信息的實時性、微信信息的深度性、抖音信息的在場感和生動性,重點打造一批主題時尚新穎、有較強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個人和官方自媒體賬號,創造一批“現象級”作品,聚合受眾;積極探索諸如超星名師講壇、微課等自媒體教育平臺,打造思政教育的新場域,提高自媒體思政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丁凱,宋林澤.自媒體視域下的高校宣傳教育網絡建設[J].教育研究,2015(4).
[2]馮剛.互聯網思維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3).
[3]郭長義.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4]駱郁廷,唐麗敏.網絡空間大學生思想活動的多變性及其引導[J].思想教育研究,2019(6).
[5]王銳琴,鐘軍.基于圖像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路徑探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41).
[6]沈壯海,史君.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信息技術的高度融合[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7(1).
作者:孔令霞 單位:浙江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