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等職業學校的機械實驗教學設計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當下中等職業學校機械基礎實驗教學現狀進行認真的分析,并結合其實際需求,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優化措施,以便為提升中職機械設計教學質量,促進中職學生的全面化發展提供有效參考。
關鍵詞:中職學校;機械實驗教學;實踐研究
中職學校是為社會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要場所,在其整個教學體系中,機械基礎實驗教學最為重要,學好這門專業,不僅可以提升中職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創新實踐能力,而且還能為其日后就業發展指引正確的方向。因此,相關教師在實際教學時,一定要結合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設計一些實踐性和理論知識相結合的機械基礎實驗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實際教學現狀
1.1實驗課內容缺少新穎度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中職院校在開展機械設計教學過程中,都會增設相關的實驗教學環節,但由于授課教師缺少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所以導致實驗課內容缺少新穎度,不僅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長時間讓學生接觸單一的機械實驗,還會對其創新能力的培養造成很大的影響。
1.2實驗教學模式滯后
現如今,在我國中職院校中,一些教師由于受傳統思想束縛過重,所以導致其在進行實際教學時,依然延續傳統教學方式,這種現象在中職機械基礎實驗教學中尤為明顯,教師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將自身作為課堂主體,讓學生通過模仿來進行實驗,而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卻是極為忽視,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中職學生的發展,而且也會降低中職院校機械設計實驗教學水平。
1.3實驗教學考核制度不完善
現下,仍有部分中職院校并未將機械設計實驗成績作為學生畢業考核內容,由于缺少完善的實驗教學考核制度,再加上相關教師的不重視,所以常常導致學生對該學科產生應付的心理,即使進行機械實驗研究,也是抱著敷衍了事的態度,進而不僅降低了自身的專業成績和專業水平,而且對于日后就業發展也會帶來或多或少的影響。
2相關優化措施
2.1豐富實驗課內容
為了進一步加強中職機械基礎實驗教學質量,提升中職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相關教師首要任務就是要對機械實驗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豐富,盡可能開設一些具有新穎性、實踐性、綜合性的實驗活動。此外,相關教師還要結合教材內容,明確每節實驗課的教學目標,并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來加強對學生綜合技能的訓練,進而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積極開拓思維想象,利用所學的理論知識,高效科學的完成教師所布置的實驗任務。
2.2優化教師教學理念
為了摒棄傳統機械設計實驗教學模式所帶來的弊端問題,相關教師就要從自身抓起,積極轉變思想觀念,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同時,還要正確認知機械設計實驗教學的重要性,秉著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教學理念,采用多種教學模式來設計實驗課內容,以便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實驗環境,從而使之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得到最大化增強。
2.3創新實驗教學方法
要想改善以往中職機械設計教學現狀,從根本上促進中職機械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相關教師就要對現有的機械實驗教學方法進行全面的完善,盡量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教師只要在實驗前,將本節實驗課內容和具體操作方法向學生進行明確,剩余時間就可完全交給學生自行處理,以便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夠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掌握實踐操作技能,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另外,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結合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一些針對性強的實驗教學內容,力爭做到全面培養,這樣才能統一學生的學習目標,為其日后步入社會創造良好的條件。
2.4完善實驗教學考核制度
加強中職院校機械設計實驗教學質量,除了要采取上述三種優化措施,還要完善學校實驗教學考核制度,將學生機械設計實驗成績及其相關成績等全部納入到畢業綜合考評中,以便通過這種方式,來提高中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學習意識,使之能夠自主參與到機械設計實驗學習中,更好地增強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另外,相關教師還要提升對機械設計實驗教學的重視度,全面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對其在校期間的表現和學習能力做出一個公平、公正、真實、科學的綜合評價,這樣既可以促進學生學習成績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又能為其日后步入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3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職院校機械設計實驗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中職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相關教師在實際教學時,必須遵循這一目標,采用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并結合中職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其設計一些綜合性和新穎性強的實驗內容,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梁風.機械設計實驗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5):19-20
[2]周志剛.徐芳機械設計基礎教學質量控制及創新能力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7,(2):110-113.
作者:姚建安 單位:南京浦口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