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國減稅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逐漸加深,促使國際間的稅收競爭更加激烈,在面對經濟放緩這一問題時,一些國家選擇運用降低稅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美國,運用減稅的方式,以期恢復自身經濟,對于我國的實體經濟卻有一定影響。文章從影響美國減稅政策的因素和其效果談起,研究分析了美國減稅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關系,期望可以積累一些理論性的參考資料。
[關鍵詞]美國減稅;中國;實體經濟;影響關系
1美國減稅政策的影響因素
1.1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
稅收水平由經濟發展水平決定,具體表現在經濟增長規模和速度以及經濟效益方面,經濟結構決定著稅收中收入的結構和稅制的結構。因此,能夠看出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著稅收是否出現稅收的變動,或者影響著稅收是否會減少。站在某個角度上去看,經濟衰退導致減稅。美國在面對經濟危機的時候,其曾經就使用過大刀闊斧的減稅政策;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包括奧巴馬和特朗普在內一些美國領導人,都采用了減稅的方法,想要以此刺激到經濟,希望經濟能夠得到增長,減稅成為其刺激經濟發展的一種政策性工具。
1.2政府職能的影響
美國政府職能是影響其減稅的一個重要因素,政府在社會活動和經濟活動中固有功能稱之為政府職能。美國經濟的命運受到了大企業集團和壟斷組織的支配,但是政府干預也有一定作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美國政府的公共工程和公共設施維護職能的體現并不多,而隨著經濟結構變得越來越復雜,市場經濟中的一個弊端顯現出來,那就是“市場失靈”導致頻發經濟危機和降低了經濟效率。政府開始介入其中,政府職能得到擴展。減稅政策具有一定技術性,但是其也僅僅是一種公共政策,其到底有著怎樣的效果不得而知,不同制度和類型的國家運用政策,其實際效果也有一定差異。
1.3稅收制度的影響
影響美國減稅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美國自身的稅收制度。稅收制度主要包括的內容有主體稅種占有何種地位、具體稅種構成結構、有著何種優惠政策,這些內容均會對減稅產生一定影響。美國稅收制度的特點表現為:其一為主體稅收為所得稅;其二為稅制結構非常復雜,有著繁多的內容。因此,歷史上美國的減稅一般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減少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其二就是簡化稅制。
1.4其他因素的影響
除了上述三個影響因素外,減稅政策還會受到其他很多因素影響,包括了稅收征管水平、收入分配結構、產業結構、投資體制、政府財政的收支情況,等等。想要更加合理地確定減稅的規模,以及對哪一個稅種進行減稅,必須從客觀、全面、科學的角度去分析,將各方影響因素協調好后,才能為減稅政策構建出一個發揮良好的平臺。
2美國減稅政策效果
美國參議院在2017年12月2日舉行投票活動,最終批準了減稅議案,其主要內容為:公司所得稅有所下調,從35%降低為20%,主要目的就是要鼓勵美國公司將在海外的一些利潤轉回到美國;個稅起征點提升,由6350美元升高到12000美元,家庭的免稅起征點同樣提升,由12700美元升高到24000美元。減稅議案經兩院投票通過及總統簽字后,將正式成為法律,這將是1981年以來美國最大規模的減稅方案。美國減稅法案全面實施,從理論的角度初步分析會產生兩個方面的效果:其一是積極面效果:家庭和企業收入增加,有助于增加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從而增加社會就業崗位,刺激美國經濟快速增長,最終形成良性循環;這也有利于外圍資金回流到美國,這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減稅的目的。其二則是消極方面的效果:減少稅收也意味著美國政府的收入減少,意味著在保持前期各種社會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政府不得不提高赤字水平,從而導致國債收益率不斷升高,加之美聯儲目前處于加息通道,美元升值壓力越來越大。此外,美國這種大規模的減稅,表示政府在二次分配上的力度減小,這可能會加大美國國內貧富差距,也意味著未來十年美國的社會矛盾有加劇的可能。這些分析均基于理論性分析,實際上此次美國減稅政策的實施,會獲得什么樣的效果,還應該由實際情況來說明。
3美國減稅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影響關系
3.1注意對中國企業進行減負
美國減稅政策如果持續進行下去,美國政府出臺一些有利于企業發展,或者有利于制造業發展的政策,將會吸引更多中國實體企業進入美國市場。比如,紡織類企業,其雖然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但是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機械化程度加深,人力被大幅度縮減,有很多中國境內的企業,回流到美國;就像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州,其集中了很多紡織企業,有一些廢棄工廠被中國企業利用。雖然說美國減稅政策有一些積極作用,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矛盾,一方面要減稅,另一方面還要增加支出,這就是一個明顯的矛盾。但是,我國依然要注意對一些高新企業的減負,也就是要減少企業的稅負,大力推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3.2加快企業去杠桿與金融改革的步伐
面對美國減稅的影響,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應該加快企業去杠桿與金融改革的步伐。當前背景下,提供就業崗位的“主力軍”是小微企業,因此應該促進其發展,為其發展提供支持,比如建立一些為其服務的金融機構,而這就要求在金融監管、體制方面做出一定轉變。企業的杠桿就是要注資,常態化國企的注資,如果單純依靠借貸資金發展,那么出現的杠桿率將會越來越高,不利于實體經濟發展。減稅同注資有著類似作用,降低稅收后,企業就會有更多資金作為注入資本。我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金融還比較集中,促使金融更具市場化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一些創新類產品,企業研發時需要資金,并且不能在短時間內獲得利潤,銀行提供其貸款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尤其一些輕資產,需要依靠風險投資基金,但這一基金規模還是有限的,這就迫切對金融進行一些改革。
3.3“脫實向虛”問題的解決更加緊迫
經濟出現“脫實向虛”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有著增長較快的貨幣供應,在流動方面沒有問題,可是資金不足;其二,金融類的資產有著較快增長,可是實體經濟的增長卻比較慢;其三,資金一直處于金融體系內做空轉,可能在最后到達的實體經濟,但經過銀行、信托、其他金融機構才進入實體經濟,也就大大提高了成本;或者資金流入房地產。任何企業都不愿意做收益降低類實體經濟,進而出現“脫實向虛”,這個問題亟待解決。
4結論
綜上所述,美國減稅對于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想要讓中國實體經濟有更好的發展,可以從注意對中國企業進行減負、加快企業去杠桿與金融改革的步伐、加緊“脫實向虛”問題著手。
參考文獻:
[1]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課題組.銳意推進稅制改革重塑我國全球競爭力———中美稅制比較及特朗普減稅方案的啟示[J].科學發展,2017(6):95-100.
[2]林木西,崔純.我國實體經濟稅費成本現狀及財政政策建議[J].地方財政研究,2017(5):10-16.
[3]夏寅槐.用“放水養魚”靈活減稅政策激勵實體經濟投資動能[J].杭州(周刊),2017(11):36-37.
作者:楊開松 單位:武進國家高新區管委會經濟發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