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參保的困境及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通過基層調研及一手資料的分析與思考,探討了內地城鎮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參保的問題與障礙。本文認為,經濟新常態的發展格局下,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工作有著重大的意義。在當前,企業與職工勞動關系不規范、企業規避社會責任、企業職工參保意識不強、風險意識薄弱、以及跳槽流動現象增多等是影響職工參保的主要原因。要破解參保困境,需要管理部門加強監管,規范企業行為,強化社會保險宣傳,優化社會保險的跨地區轉移接續。
【關鍵詞】職工社會保險;參保困境;對策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在社會保險擴大覆蓋面方面取得的成績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2016年11月被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社會保障杰出成就獎”。然不可忽視的是,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還面臨著資金投入下降、企業與民眾繳費能力下降、社保基金壓力增大以及保障制度公平性問題凸顯等現實困境。經濟新常態下,職工社會保險繳納,不僅事關職工勞動經濟權益保障,更是構建和諧社會和深化改革,尤其是助力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參保的現狀
為探究基層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險參保問題所在,本文以內地某城市為個案,歷時三個月深入區縣基層,對基層工會、幫扶中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進行深度訪談、焦點小組座談,采訪一線職工、發放調查問卷等形式進行了專題調研。從調研來看,在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下,地方城市積極健全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制度,加大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基金的征繳力度,基本形成了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位一體”的社會保險體系,這些舉措從制度層面奠定了地方社會和諧與穩定以及企業的健康長遠發展的基礎。但調研也顯示,企業職工參保的狀況仍不容樂觀,存在著“碎片化”的傾向,而社保碎片化會對社會、經濟等多方面構成危害。
(一)參保存在著地區間的不平衡
調研涉及的區縣中,部分縣區的保險覆蓋率和職工參保率較高,而部分縣區特別是經濟發展困難的縣區狀況堪憂,有的縣區整體參保率僅為30%左右。
(二)不同企業參保的不平衡
從企業類型來看,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相對較好;從企業規模來看,規模以上企業稍好。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與民營私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參保比例相差懸殊。調研中發現,個別小微私營企業甚至不知道有社會保險這回事兒。
(三)保險繳納種類的差異較大
有部分企業從維護自身利益出發,有選擇地參加了養老保險,而失業、工傷、醫療、生育保險均未參加。而那些全部繳納“五險”的企業,不少屬于高危企業,主要是因為當地政策的強制性,往往并非充分認識到繳納社會保險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義務。
(四)參保的社會化程度低
本研究的個案城市約900余家企業中,“五險”參保率分別為:養老保險67%,失業保險33%,醫療保險56%,工傷保險31%,生育保險33%。30余萬的企業從業人員中,“五險”參保率分別為:養老保險63%,失業保險45%,醫療保險51%,工傷保險35%,生育保險29%。參保率低尤其是私營企業、小微企業的參保問題比較突出。
二、職工社保參與困境的原因
(一)社會保險參保意識薄弱
這不僅表現在企業方,職工方面的保險意識也不夠主動積極。具體體現有:一是部分企業不夠重視。有的企業經營者對社會保險工作認識不足,參加社會保險和履行繳費義務的意識淡薄,欠繳、不繳、選擇繳的現象較為突出。有的認為參加保險會增加企業負擔,不愿繳納;有的認為“納稅”是硬性的,社會保險費可拖欠緩繳,有些企業雖是納稅大戶卻未參加任何社會保險項目;有的企業以改制、破產為由不繳保險,不少原國有、集體企業仍然拖欠著多項保險費。二是部分職工認識模糊。有的職工急功近利,認為社會保險不可靠,繳納的是現錢,受益則是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以后的事,沒有長遠的憂患意識。有些職工雖然認識到社會保險的重要性,知道社會保險是國家勞動保障法律法規,但不理解繳費與受益之間的關系,參加社會保險的積極性不高。三是社會觀念存在誤區,參保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社會保險政策宣傳力度不夠,相當一部分職工群眾不了解社會保險的具體內容,有的甚至將社會保險與各類商業保險混淆,存在反感和抵觸情緒,甚至還有的個別人認為抓社保擴面征繳會破壞經濟發展環境,影響招商引資,影響企業發展等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保險工作的有效開展。
(二)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不夠規范的現象
通過座談會和深入鄉鎮街道企業與一線工人交談發現,部分企業存在勞動關系不規范的現象,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和解除不規范,隨意性大,口頭約定形式比較普遍;合同中對社會保險約定不明確或根本不約定;企業主和從業人員雙方的信用意識較弱,簽訂的勞動合同往往流于形式,對雙方沒有多大約束力,導致人員極不穩定,流動性強,一些企業管理者以此為借口瞞報、少報參保人數和繳費基數。另外,部分企業不履行勞動法所規定的義務,應該與職工簽訂的合同不簽,應該依法繳納的社會保險費不繳,職工到了退休年齡便推向社會,把企業應負的責任轉嫁給政府。
(三)部分企業受眼前利益驅使規避社會責任
依法繳納社會保險是企業應盡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給職工參保,企業需要支付相當數量的社會保險資金,負擔相對加重,利潤相對受到影響。有些企業經營者往往從個人利益出發,想方設法規避社會責任,從而犧牲職工的合法利益,不為其參加社會保險,或只為城鎮職工投保,不為農民工投保;或只為業務骨干投保,不為普通員工投保等等。同時,因為目前我市還缺乏有效的獎懲機制,難以激發企業經營者的參保熱情,也導致企業之間存在相互比較和觀望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沒有起到積極地推動作用。
(四)職工由于自身原因影響對參加社會保險缺乏長遠考慮
調研顯示,參保率不高的鄉鎮街道中小企業職工大多是來自農村的農民工,他們卻社保意識,主要表現在,缺乏勞動風險意識和勞動風險損失補償意識;對自己眼前利益考慮較多,不情愿從為數不多的工資中扣除一部分繳納社會保險;往往也不清楚繳納社會保險是企業應該負有的社會責任,沒有意識到社會保險是自己應得的勞動保障權益。有研究顯示,對養老保險的信任度、居住城市的可能性和養老方式的選擇對參保意愿都有顯著影響”。這種情形不僅存在與流動性強的農民工身上,也有一些年輕的高學歷職工,他們隨時有跳槽另謀他就的打算,在企業工作期間存在臨時行為、短期行為意識,不愿意繳納社會保險,怕將來社會保險跨地區轉接過程手續麻煩。另外,企業職工的法律意識比較缺乏,對企業繳納社會保險費的情況關注少,造成了參保主體的缺位,他們如果能積極地爭取參保,會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被迫履行責任,為他們繳納社會保險的。
三、突破參保瓶頸的對策建議
要突破參保低迷的困境,既需要意識引導與宣傳教育,也需要有力的操作抓手,以及制度層面的優化設計。
(一)加強宣傳引導,營造良好的企業職工社會保險工作氛圍
要豐富宣傳方式,加大宣傳力度,把有關社會保險政策法規送進企業、送到千家萬戶,不斷提高全民的社會保障意識和職工的自我保障意識。要加強對企業經營者、勞資管理人員的教育培訓,強化經營者的法律意識,促使他們及時繳納社會保險費,切實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要做好企業職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強風險防范教育,使其逐步認識到參保的必要性,同時使他們了解社會保險的各種知識,消除對社會保險的不信任感,提高依法參保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二)設置有力抓手,推動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有序進行
擴面征繳工作是社會保障的核心內容。要集中開展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不斷擴大社會保險覆蓋范圍,推動規模以上企業五大險種平衡發展,最終實行五險“一票征繳”,實現社會保險工作的良性循環。各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責、積極參與、密切配合,從不同的渠道和不同的角度,形成整體合力,全面推進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工作。要逐年嚴格核定企業的繳費基數和繳費人數,把經營效益好、提供就業崗位多、具有擴面潛力的民營私營企業作為社保擴面征繳工作的重點,全力以赴加以突破。要依法加大執法檢查力度,重點處理一批拒不參保或惡意欠費的企業和個人,對應保不保、拒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企業和個人,要通過法律程序促使其履行法定責任。
(三)建立長效機制,推動企業職工社會保險事業持續和諧發展
這方面需要進行基層的制度建設:一是建立考評制度。要將擴面工作納入縣區、鄉鎮街道年度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和經濟工作考核指標體系,建立明確的獎懲制度,實行警示制和通報制,以維護企業職工社會保險事業發展的嚴肅性。二是優化服務意識。職能部門要為參保繳費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對參保企業和個人堅持長期跟蹤服務,隨時為他們解決參保、繳費中的問題,以熱情的態度和耐心的服務贏得廣大參保企業和個人的信任。發揮各級工會組織在維護職工權益方面的積極作用。三是規范勞動關系。要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重點加強中小企業勞動合同簽訂、履行的監督檢查,理順勞動關系,完善就業制度,盡快規范勞動合同管理。四是加強社保基金管理。要進一步完善行政監督、專門監督、社會監督和管理機構內部監督相結合的社會保障基金監管機制,從源頭上防止基金運營違規違紀問題的發生,確保社會保險基金的安全運行,不斷推動我市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
(四)打通和優化社保異地接續轉移的程序設計
異地異地流動轉換社會保險關系會導致不同程度的“便攜式損失”。隨著社會整體流動性的增強,對社保制度“便攜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借鑒國內外操作經驗,優化科學合理的社保異地接續程序,打消職工利益受損的心理顧慮。本研究個案中企業職工的社會保險參保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帶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和推動這些問題的解決,推動社會保險事業健康快速發展,奠定經濟新常態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基礎,使每一個職工勞有所護、病有所醫、老有所養,是利國利企利民的長久之舉。
參考文獻:
[1]張琳.經濟新常態下社會保障改革:困境與出路[J].理論導刊,2015(7).
[2]鄭秉文.中國社會保險“碎片化制度”危害與“碎片化沖動”探源[J].社會保障研究,2009(1).
[3]汪華,章金玉.新生代農民工養老保險參與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2013(4).
[4]鄭秉文.改革開放30年中國流動人口社會保障的發展與挑戰[J].中國人口科學,2008(5).
作者:王瓊 單位:河南省鶴壁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