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傳統手工技藝在特校藝術教育中融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主要探尋傳統手工技藝融入特校藝術教育實踐活動的價值及意義,按照一定的原則提升特校傳統手工技藝教學的有效性,通過一系列方法優化教學內容,構建特色校本課程。
【關鍵詞】傳統手工技藝;殘障學生;藝術教育;融入;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展,在先進藝術教育理念指導下校本課程得到了開發,中國手工制作藝術走進學生的課堂,特校藝術教育活動也日益豐富起來。藝術教育是特教學校針對殘障學生實施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傳統手工技藝主要包括剪紙、刺繡、手工編織、工藝品、裝飾畫、傳統面點等,其教育資源豐富,值得特教學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實踐中多角度挖掘教學內容,根據殘障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及學習規律為學生營造濃厚的藝術教育氛圍,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與向往,促進殘障學生在具有中國特色的手工制作藝術課中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傳統手工技藝融入特校藝術教育的價值探索
(一)活躍思維,促進殘障學生思維能力發展
殘障學生的思維相對于正常的學生較為遲緩,動手能力不高,自我表現欲望不強烈,藝術創造力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學校針對殘障學生實施藝術教育的過程中,借助傳統手工制作這種簡單、易學的藝術形式,順利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鼓勵學生進行剪紙、刺繡及手工編制等活動,使學生在具體的動手實踐中手、腦、眼并用,鍛煉四肢協調能力。傳統手工活動中學生的右腦得到了開發,豐富的手工材料為學生右腦綜合思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例如,在傳統手工面點制作教學中,殘障學生用雙手觸摸柔軟的面團產生一定的生理刺激,通過觸覺、視覺初步形成一定的形象思維,這種視覺思維符合人類右腦信息接收的習慣,能進一步促進右腦的思維活動,教師制作出一個個憨態可掬的小動物形象,進一步刺激學生的抽象思維,二者在交叉作用下鍛煉殘障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力,進而讓他們在形象思維中進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一步步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二)美育提升殘障學生的藝術素養
殘障學生的心智不太健全,他們的感情世界不夠豐富,其性格也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不能像正常孩子一樣感受生活,自由地表達所思所想。學校積極開發傳統手工藝課程,將民間藝術形式多樣的傳統手工制作工藝作品帶到藝術教育課堂中,殘障學生接觸泥塑、剪紙、刺繡、糖人、草編等藝術樣本,在豐富的藝術寶庫中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從而獲得美的感受,潛移默化中提升藝術素養。殘障學生參與傳統手工制作的藝術教育活動其本身就是一個美育過程。傳統手工制作所蘊含豐富的美學價值,也是實施美育的重要載體。教師積極挖掘傳統手工制作中的美育潛力,達到感性教育、人格教育、創造性教育的效果,最終讓殘障學生在手工制作中治愈身心,實現人性的全面發展。
(三)加強生活技能,達到治愈身心的效果
對于特殊教育的學生來講,父母、老師最擔心的事情就是他們有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出現了很多特殊教育學校中的新型專業,如開鎖、修鞋,都是能讓孩子們日后在社會中謀生的技能。因此,作為學校老師,應該幫助孩子培養一門生活技能,讓他們在技能的幫助下,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不斷樹立自強自信的品質。教師在教學中以傳統手工制作為媒介,搭建與殘障學生心靈溝通的橋梁,引導殘障學生對基本的藝術形式有一個初步的感知,逐漸增強藝術感受力和藝術鑒賞力。殘障學生在簡單易學、易出效果的材料工具中獲得心靈的滿足感,進而補充殘障學生的身心,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不斷完善學生的品格,健全學生的心智,為學生將來步入社會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手工制作也是一門生活技能,學生在動手制作中逐漸掌握各種能力和技能,糾正自己不良的行為習慣,在糾錯容錯中促進綜合能力的發展,實現生活品質的進一步提升。
(四)復興手工技藝,傳承傳統文化
殘障學生受到自身認知水平的限制不能自由自主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生活經驗較少,對傳統手工技藝的認識只留存于表面。學生在認識和接觸傳統手工技藝中形成好吃、好看、好玩的淺顯認知。教師在傳統手工藝教學中需要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認知深度,讓學生理解傳統手工藝作品的制作過程,探究其背后的工藝,掌握其中的技能,引導殘障學生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從而激發對民間手工技藝的興趣,在“教學做合一”理念下傳承和發揚傳統手工技藝,使學生被強大的文化魅力所感染,得到身心愉悅的感受,全身心投入,促進身心康復。傳統手工藝術凝結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成果,蘊含著人類文明的工藝文化,歷經千年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衰,熠熠生輝,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加坡以“華語運動”的方式維護東方文化,日韓則視傳統民間藝人為國寶,傳承和發揚傳統手工文化已經成為各個國家的文化自覺,旨在維護本民族的尊嚴。中國傳統手工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支柱,特教學校引入傳統手工技藝對殘障學生實施藝術教育,就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提升文化自信,將愛國主義情懷深植學生心間。我國的手工藝需要不斷傳承下去,但是由于很多家長和孩子都認為應該去考大學,所以在手工藝傳承方面缺少一定的認知。針對這個問題,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老師應該積極引導殘障學生認識并發揮自身的優勢,讓他們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和認識,能夠把傳統文化的理念傳承和發揚光大。
二、傳統手工技藝與特校藝術教育融合的原則
(一)適應性原則
特校實施傳統手工藝教學時要充分適應不同學生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制訂符合殘障學生身心發展的教學策略。對殘障學生實施傳統手工技藝教學需要積極創新教育教學方法,以多種多樣的教育方法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發揮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讓學生能更多地參與其中,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在藝術教育中受到熏陶與感染。民間傳統手工藝術資源豐富多樣,內容繁雜,為了適應殘障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發展特點,選擇的手工藝術門類要簡單、易學、易操作、易出效果,并且對材料工具的要求不高,方便教師合理開發,從而讓學生能夠很快地接受,適應傳統手工技藝學習。
(二)創造性原則
傳統手工技藝教學既包含審美教育也包含德育,教師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思維活動的同時,還要注重提升學生的內在品質,逐步推進素質教育。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心智能夠獲得啟發,不斷認識豐富多彩的手工藝作品,在對傳統手工技藝了解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增加對傳統手工文化的熱愛,以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喚起愛祖國文化,愛家鄉本土文化的情感。
(三)地域性原則
傳統民間手工技藝具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特校針對殘障學生實施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要結合當地民間手工藝術的地域特點進行校本特色課程的開發。黃河流域是面食文化的發祥地;在江浙地區民間藍印花布、刺繡、剪紙等手工藝作品較多;在山西剪紙手工技藝較為出名;濰坊的風箏制作工業企業眾多,還有自貢的竹扇、徐州新沂的剪紙、浙江的仿古劍、廣西的壯錦等。學校設置的傳統手工技藝課程需要結合當地的地域文化進行重點挖掘,以突出本校的辦學特色,進一步發揮特色育人的功效。
三、傳統手工技藝融入特校藝術教育的途徑
(一)打造一專多能的專業教學隊伍
從古至今,傳統手工技藝的傳承與發展主要通過“拜師學藝”的方式,在“言傳身教”中一代代流傳下去。特教學校針對殘障兒童進行傳統手工技藝教學,首先,需要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廣大教師隊伍對傳統手工技藝的認識;其次,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教師開展講座交流學習活動,提升教師的教研水平;最后,教師認可手工技藝的教學價值,掌握基本的操作流程和美學價值,認識藝術發展史,具備手工技藝的教學經驗和方法,才能通過科學的方法對殘障學生開展一系列藝術教育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在廣西壯錦傳統手工技藝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梳理壯錦的發展歷程,運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呈現一幅幅生動的漫畫,配合介紹壯族地區人民生活環境、織錦工藝、生產流程、發展現狀等知識,增強學生學習壯錦的意愿。教師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建筑物、景觀和文化產品中挖掘教學資源,引導殘障學生進行藝術創作,學生在創作中將個性思想融入其中,傳承與創新傳統手工技藝。
(二)營造良好的傳統手工技藝教育文化氛圍
學校創新傳統手工技藝教育教學工作,積極開發特色校本課程,豐富傳統手工技藝教學的內容,將民間剪紙、刺繡、手工編織、工藝品、裝飾畫、傳統面點等傳統手工技藝融入特校藝術教育的教學活動中,鼓勵教師和學生在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中發現傳統手工技藝學習的趣味性,在豐富生動的情景中積極主動地進行動手實踐活動,在科學的分層教學中實現個性的發展,在多元的課堂評價方式中激發愛國情感,在積極心理效應影響下促進自身康復與發展,營造良好的傳統手工技藝教育文化氛圍。1.課內課外有機融合,開展形式多樣的手工技藝實踐活動。教師以多元化的方式授課,一方面利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了解各種傳統手工技藝形式;另一方面真正地走出去,到當地走訪民間藝人,感受當地的文化氛圍和風土人情,并讓他們言傳身教,讓孩子們產生濃厚的興趣。真正見到民間的手工藝人,就會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不一樣的震撼,因為手工藝人的身上有一種匠人精神,是他們的執著與堅持才能讓這一門手藝得以傳承,雖然在新時代他們并不是掙到了很多錢,但是他們憑借著自己的手藝養家糊口,不斷地堅持將手藝繼續傳承,這樣的精神是值得尊重和學習的,因此我們應該帶領學生腳踏實地、真正的走進民間探訪。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教學不僅局限在課堂內,還要以特教學生為中心,開拓傳統手工技藝教學文化陣地。例如,學校組織學生走到民間藝人的工作室,或邀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走進學校,學生在現場觀摩傳統手工藝人操作,學著制作布娃娃、香囊、毽子等具有民間特色手工作品。當學生掌握一定的傳統手工技藝之后,學校開展相關主題的文化藝術活動,讓師生組成手工制作團隊參與比賽,學生在傳統手工制作中融入個人的藝術創意思維,設計出獨特的作品,營造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2.發揮各學科育人功能,擴大傳統手工技藝宣傳效果。學校挖掘各學科的育人效果,在各科教學中滲透傳統手工技藝教學的內容,不斷增強學生對傳統手工文化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學習視野,增加學生的文化傳承使命感。在音樂課教學中,教師引入有關傳統手工技藝教學的兒歌,讓學生在富有韻律和節奏感的音樂學習中掌握手工制作的步驟,增加學生的學習印象。在歷史課及地理課教學中,教師將傳統手工技藝的發源地地域特色和歷史發展狀況融入其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審美能力、創造力將在各科教學中得到提升,促使更多的殘障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姿態參與其中,讓傳統技藝真正地融合到校園特色藝術教育。綜上所述,手工技藝融合到特校藝術教育中能夠促進學生差異性發展,為學生實現自尊、自愛、自強、自立打下堅實的基礎。特教學校積極探索藝術教育特色發展之路,提升藝術教育師資力量,開發多種多樣的傳統手工藝術教育課程,對殘障學生多角度地實施藝術教育,有助于促進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豐富藝術教育課程內容,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培養殘障學生的愛國情懷,提升學生的藝術情操和藝術審美能力等,在動手、動腦、動眼中促進學生協調能力的發展,促進特殊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使特教學校最終形成獨特的藝術教育校本課程,促進現代化教育改革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譚流芳,鄒桂香,張程赪.手工刺繡與繪畫工娛治療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6(05):89-91.
[2]車軍.讓藝術教育之花綻放校園[J].中國教師.2009(22):52.
[3]孫霞.特殊兒童的美術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4]錢初熹.美術教育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作者:常玉 馮秀萍 單位:武威市涼州區特殊教育學校 武威市涼州區東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