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文素養的育成在大學生寫作中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當今大學生閱讀現狀令人堪憂,大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內容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育成與寫作能力提高。因此,大學生要在思想和實踐上改善閱讀現狀,提高寫作能力,提升自身修養。本文針對大學生閱讀現狀,試從學校以及學生方面給出改善建議。
關鍵詞:閱讀;人文素養;寫作
一、人文素養的內涵
人文,是人類文化的簡稱,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他的角度,用自己或別人提出的方法對世界中已知或未知的客觀事物或現象進行理性的思考,而總結出來的符合世界發展規律的又能被大眾接受的屬于個人主觀感受的知識點。人文可以分為: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法律等。人文素養即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也就是人的內在品質。大學生的“人文素養”通常指,大學生通過對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等人文科學知識的不斷學習和積累,而內化為相對穩定的人格、氣質、修養等的總和,具體涉及人文知識、人文態度、人文精神、人文行為等方面。具體而言,人文素養的內涵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知識層面上,要博古通今、熟知人文基本知識,包括文學、史學、哲學、藝術學等學科在內,精通人文基本知識是具備人文素養的基礎;精神層面上,要將積累的人文知識內化為相對穩定的人文氣質,原因在于人文素養的核心和靈魂不單是“能力”,而是“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如人文態度、人文精神;實踐層面上,要付諸實際行動,并取得積極效果,由此展現出的人文素養的外顯表現可稱作人文行為。
二、當前大學生的閱讀現狀
(一)青睞帶有功利性的閱讀內容
進入大學后,學生面臨找工作與社會競爭的壓力,將課余時間分配給考各種證書、考研等。由此造成大學生閱讀的書籍種類主要為外語類、計算機類、專業參考書、考研、各種考證的相關書籍,而圖書館中的人文社科類書籍常常無人問津。此種閱讀習慣帶有很強烈的功利主義色彩,學生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閱讀人文社科類書籍對自身的長遠影響。
(二)淺閱讀為主要閱讀方式
隨著網絡的發展,各種類似于公眾號的淺閱讀平臺應運而生。大學生在學習閑暇之余,都喜歡閱讀各類公眾號、微博等推送的文章,達到淺閱讀的效果。這類碎片式的閱讀方式不利于學生的深度思考,不利于學生形成嚴謹的邏輯思維。也可以說,此類閱讀方式僅供娛樂休閑,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寫作能力等作用不大。而且閱讀網絡上推送的短文章,還會消耗學生閱讀其他書籍的時間,這樣學生閱讀人文類書籍的時間會變得少之又少。
(三)閱讀經典書籍的人甚少
據統計,中國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未完整地閱讀過四大名著等經典書籍。圖書館中文學類、哲學類、史學類等書籍借閱的人只有很小一部分。此種經典之作,閱讀起來有難度,需要深度思考,也許學生們普遍認為,花費大量時間閱讀經典對于現在的自己來說,不是一種合適的選擇。他們沒有意識到深入閱讀一本經典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以及經典作品帶給他們的理性思維與深度思考。不讀經典,導致文化積淀與寫作功底的匱乏,學生的人文素養得不到提高。
(四)閱讀時間和閱讀數量偏少
當今的大學生在上課學習之外,娛樂時間,社會實踐時間,交友時間較多,留給閱讀的時間很少,甚至沒有閱讀時間。有的學生寧愿把時間花在娛樂、社會實踐以及交友上,也不會靜下心來閱讀一本書,特別是人文類書籍。由此導致現在的大學生一學期甚至一年都不能完整地讀完一本人文類書籍。缺少書籍營養的滋補,學生的文化積淀太少,寫作功底得不到提高,將妨礙學生的個人成長和人格氣質的形成。
三、閱讀習慣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對學生人文素質育成的影響
大學生當前的閱讀習慣等因素影響著其人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在知識層面上,如果文學、歷史學、哲學、藝術學、語言學、心理學等基本人文基礎知識缺乏,易導致學生寫作素材積累不夠,寫作過程中語言組織不到位,妨礙論文的寫作。在精神層面上,當代的大學生普遍存在思想意識淡薄、急功近利以及浮躁的心態,學生的精神世界匱乏,缺乏書籍營養的滋補。“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名言在當代大學生的身上無法得到體現。由于閱讀的書籍偏少,其身上的內在氣質與人文精神缺失,從根本上說就是缺乏底蘊。這對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也有著一定的不利影響。實踐層面上,大學生缺乏對于人文素養的積淀,缺乏閱讀經典書籍的習慣,在實際行動中缺乏主動性,這都不利于其人文素養的育成與寫作素材的積累。
(二)對學生寫作的影響
學生現有的碎片化閱讀方式,對于學生寫作時的思維邏輯會產生一定影響,閱讀了大量的碎片化信息,信息完整度不高,學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就會下降,邏輯思維就會混亂,對于學術性要求很高的論文來說,此種閱讀方式一直在降低學生本就不高的寫作能力。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閱讀就是借鑒,在閱讀的基礎上,有利于產生自己的思維與想法,之后用語言表述出來。可是閱讀量沒有達到一定的數量,在提筆之時,就會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學生缺乏對寫作素材的積累,缺乏完整嚴密的邏輯思維,其實就是缺乏寫作所需具備的基本能力。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普遍感到自己的寫作水平未能提高反而有所下降,這與進入大學后的寫作能力培養是分不開的,筆者認為,更為主要的原因應該是閱讀量少,且缺乏人文書籍的熏陶。
四、改善對策
(一)學生方面
1.提高思想認識。學生之所以不閱讀除專業書、考證類書籍以外的其他書籍,是因為他們從思想上根本沒有意識到閱讀對于自身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沒有意識到閱讀對于其自身內在氣質的養成以及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等的形成都有著重要影響,還有對于他們寫作能力的影響。學生要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深刻認識到閱讀對于自身修養、寫作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從而在思想的指導下付諸實踐。2.合理分配閱讀時間。學生在學習之外的娛樂時間比較多,有些大學生寧愿花時間娛樂也不愿花時間來閱讀一本書,尤其是閱讀經典,這已成為大學生的常態。因此,學生應該合理分配學習之余的時間,要每天留出一定的閱讀時間來提升自己。日積月累,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要把閱讀培養成一種習慣,習慣養成之后,假如今天沒有閱讀,就會感到今天有什么事情沒做,達到這樣的狀態就不怕寫作的時候會感到提筆困難了。
(二)學校方面
1.幫助學生合理分配閱讀與學習時間。盡管目前有些學生已經意識到了閱讀的重要性,但還是不懂得如何分配學習之外的時間。學生迫于競爭壓力往往無暇顧及閱讀時間的分配問題。因此,學校應該在課業之余,多組織讀書與閱讀活動,設立每周讀書匯報活動,保證學生每周有一定的閱讀量。讀書活動要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閱讀,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學生既放松了身心,又可以提升人文素養。2.開設閱讀國學經典課。寫作能力作為一種基本能力,是學生學任何專業都必須用到的,因此,要加強對各專業學生的人文素養的培養,開設人文方面的課程,如國學經典閱讀課程,畢竟閱讀經典有難度,要花費時間與精力,開設閱讀經典的課程,有利于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理解書中的內容,豐富其內心世界,塑造其人文修養,同時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五、結束語
當前我國大學生閱讀現狀不容樂觀,大學生人文精神缺失,人文教育缺乏有效的培養途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與寫作能力育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事情,需要一個漫長的學習與積累過程。文化積淀與人文素養在培育的過程中會遇到各方面的困難,如短時間內看不到明顯的效果,這樣易導致學生中途停止或放棄對人文書籍的閱讀。老師和學校要積極引導學生閱讀人文類書籍,使學生明白人文素養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不能輕言放棄。一旦學生能夠堅持閱讀人文方面的書籍,到了一定的時間節點,有了量的積累,定會形成質的飛躍。學生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要親身實踐閱讀一本好書帶給他們的深刻思考與文化積淀。有了文化積淀與文化底蘊的支撐,寫作能力自然而然就會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培霞.關于提升大學生文學素養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6,(14).
作者:鄭鈞丹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