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游戲在交往障礙兒童融合教育中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象征性游戲是2—7歲兒童的主要游戲方式。兒童在游戲中會通過譬喻、象征等方式,宣泄情緒,表達情感,增進交流,探索關系,表達愿望,獲得愉悅。在交往障礙兒童融合教育中運用象征性游戲時,教師要做到自主游戲與設計游戲相結合、具象材料和開放材料相結合、指導性和非指導性相結合;可遵循建立關系、放松宣泄、再次體驗、再次創造、問題解決的流程實施交往障礙兒童的融合教育。
【關鍵詞】象征性游戲;交往障礙兒童;融合教育;運用
交往是人們參與社會活動的必然需要。歐洲著名心理分析學家阿德勒認為:“假使幼兒未曾學會合作之道,他必然會走向孤僻之途,并產生牢固的自卑情緒。”兒童交往障礙主要表現為膽小、孤僻,不愿去幼兒園,不愿和老師同伴接觸,常常畏縮、退避或經常性獨自游戲,不敢主動要求參與同伴游戲等。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兒童學習與生活的主要方式。皮亞杰從認知的角度提出,2—7歲兒童主要處于前運算階段,游戲主要方式是象征性游戲。象征性游戲是將知覺到的事物用它的替代物進行表征的游戲形式。對于學齡前有交往障礙、情緒障礙的兒童來說,象征性游戲是有效干預方法之一。
一、象征性游戲在交往障礙兒童融合教育中運用的可行性
游戲是兒童內心世界的折射。兒童在游戲中通過譬喻、象征等方式,自然地進行心理投射和升華,釋放緊張情緒,緩和他們在情緒方面受到的困擾。
(一)兒童可以在游戲中宣泄情緒、表達情感
在自然、自由、和諧、寬松的象征性游戲環境中,兒童會將內心的氣憤、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通過扮演游戲表達宣泄出來,成人可從游戲中辨識兒童的情緒,給予必要的關注和引導。例如,兒童當當經歷過打針的恐懼后,夜晚經常哭鬧,對此幼兒園開展“醫院”游戲,讓當當通過給“娃娃”“打針”,宣泄恐懼心理,緩和不安情緒,不再過分害怕打針了。在象征性游戲中,教師要及時了解兒童交往障礙的原因,因材施教,精心選擇游戲內容,方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二)兒童可以在游戲中增進交流、探索關系
在象征性游戲中,兒童已經發展出表象語言與功能,能夠想象不存在的東西,也可以理解假裝活動,這能夠幫助他們解決渴望參與成人生活但身心發展水平較低這一矛盾,因此這種游戲能滿足兒童的成長需要。為了增進兒童的交往,滿足其社會性發展的需要,教師可以引導兒童把日常生活中感興趣的事情與角色扮演相結合,建立關系感。比如,在建構游戲中,引導兒童把自己感興趣的故事和角色融入進來,如想象要為自己喜歡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搭建房屋,這樣兒童會更積極和投入,會更有成就感,也會通過關系感的建立,增進交往和交流。
(三)兒童可以在游戲中表達愿望、獲得愉悅
心理學家指出,當兒童通過角色扮演,在情境中親身體驗和表達內心的情感,使之與外在形式達到“同構”時,就會感受到交往的喜悅感、審美的愉悅感和自我的肯定感。如,兒童扮演“白雪公主”并從內心認同這個角色的善良特質,而“白雪公主”又得到善報,符合兒童內心的“因果”邏輯。于是兒童體會到自己(通過角色表現出)的“行為”不僅是“對的”,而且是“美的”。這種“同構”可以促進兒童對周圍現實產生親近感,對自身生命的存在感到快樂,從而促進兒童內在的自我調節,使人格不斷健全。
二、象征性游戲在交往障礙兒童融合教育中運用的關鍵點
象征性游戲雖然強調開放自主,但是結合融合教育來組織,就要兼顧特殊需要兒童的需要,做到以下三個方面的結合,以取得更好的游戲效果。
(一)自主游戲與設計游戲相結合
兒童真正感興趣的游戲是自發游戲,自由開放的游戲氛圍可以提高他們參與游戲的興趣與程度。學者們也越來越推崇通過游戲給兒童創設一種溫和、信任及完全自由的環境,讓兒童在游戲中察覺自身存在的問題,挖掘自己的潛力,從而使內心世界產生變化。游戲還鼓勵幻想和運用想象力,使兒童能在虛構的世界中滿足和表現控制性的需求,通過真實而強大的自我去建立自信、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困難。但是對于某些交往障礙兒童進行的象征性游戲,有時可以自發,有時也需要精心設計。教師需要針對交往障礙兒童自身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制定一個長期的、漸進的發展目標,以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向前發展。教師要通過獲取有關兒童的興趣、態度、價值觀和家庭等方面的信息,加深對兒童內心想法、情感和行為的了解,進而制訂個別化游戲計劃,以適應不同兒童的需要。例如,豆豆是一名不愿與他人交往、有強烈破壞行為的兒童,看到別人游戲時總會搞破壞,對此教師就為他專門創設了“拳擊館”游戲場,讓豆豆扮演客人去“拳擊館”“健身”,發泄剩余能量,減少破壞行為。此外,教師還請他體驗被打傷的“病人”,去醫院扎上“繃帶”,從而對平時受他“欺負”的同伴產生同理心,進而產生不要做出破壞行為的意識。
(二)具象材料和開放材料相結合
如果說游戲是兒童的語言,那么玩具就是兒童的詞匯。有研究發現,提供豐富的材料更便于兒童開展象征性游戲,因為利用材料道具可以使扮演的過程延長,并且可以充分刺激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根據兒童不同的發展水平和假想情境,材料可以是真實的物品,也可以是仿制品,這些都是具象材料,或由兒童自己創造的,如木片、珠子、石子、紙等低結構、開放性材料。另外,對于有交往障礙的兒童來說,最好使用與其生活和行為密切相關的物品,比如布娃娃、玩具熊、奶瓶、勺子、玩具車等,鼓勵其自發地想象和模仿,比如把一個圓柱形積木當成杯子,把小枕頭當小橋,把布娃娃當自己的小寶寶等等。當兒童能夠扮演一定的角色,掌握一定的語言,并能產生相應的角色行為時,就可以借助微型玩偶來表演了。
(三)指導性和非指導性相結合
游戲的指導性模式主要面向某些在游戲中沒有自我發現能力的兒童,更強調成人的作用和責任。教師在游戲前要對兒童的問題進行診斷,針對兒童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和障礙,預先設計不同的游戲方案,進而幫助兒童釋放能量。游戲的非指導性模式中,教師充分相信兒童的內在能力,深信兒童有能力自我指導和走向成熟。在游戲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更像是一個朋友或同伴,與兒童建立一個溫馨而友好的關系,營造一個寬容的氛圍,引導兒童自由地表達出他們的情感和想法。當然,非指導性并非無指導,教師要引導兒童用內在的力量去突破障礙,從而在成長的道路上前進。
三、象征性游戲在交往障礙兒童融合教育中運用的程序
對于交往障礙和情緒障礙的兒童來說,游戲治療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且有一個相對統一的程序,這里引用“5R”游戲治療模式來談象征性游戲的運用程序。
(一)Relating:建立關系,理解語言
教師在理解兒童的基礎上與他們建立溫暖悅納的關系,無論兒童表達出來的情感是多么的消極,教師都給予尊重和理解,并借由兒童自由選擇玩具和扮演活動,達到支持和重整的結果。當兒童感受到被接受和被理解的東西越多,他們就會越多地表現自己,以讓教師更加了解他們。
(二)Releasing:通過游戲,宣泄情緒
游戲是兒童真實生活的投射和宣泄,兒童在游戲情境中的行為能顯示出其特殊情緒和社會交往情況。因此,游戲環境是兒童被抑制的情緒情感自由表達的場所,他們會做出種種游戲行為,釋放和表達情感,本身就能起到治療的作用。但還需要教師集中精力加入兒童象征性言語的交流中,努力理解兒童的表達,并對兒童的表達作出反饋。如果兒童選擇保持沉默,教師也應該尊重他們的選擇。
(三)Re-experiencing:經歷困擾,感同身受
隨著兒童與教師關系的建立,他們在獲得安全感后,會在游戲中再現以前曾經經歷的不快事件,體驗經常伴隨他們的不舒服感受,從而真實地表露出困擾行為,這正是教師了解兒童的契機。這時,教師要站在兒童的角度思考和提問,讓兒童感受到教師是他的朋友和同伴。
(四)Re-creating:聯系過去,再次創造
在以上階段中,兒童開始逐漸明白過去的事情,將它們與自己現在的想法、感受和行為聯系起來,并在游戲中通過動作表現出來。教師要幫助兒童理解、同化曾經痛苦的經歷,并通過游戲以及過去生活經歷中的認識來表達目前的想法、感受和行為。
(五)Resolving:發現方式,應對問題
在反復游戲中,兒童會通過多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即使有些問題無法馬上解決,兒童也可以發現一些新的應對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強調的是,游戲治療不是一次就能解決問題的,必須通過多次反復嘗試,并且和兒童的一日生活結合起來實施才有效。總之,運用象征性游戲干預兒童交往障礙時,教師要與兒童建立親切友好的關系,尊重兒童的個性和特點,給予兒童自由而充分的表達情感的機會,敏銳地把握兒童的心理狀態,給兒童一定機會使他們負起選擇和改變的責任,促進兒童更好發展。
作者:許麗萍 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