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軟件工程課程案例教學優化策略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軟件工程學科的交叉性較強,綜合了數學、管理學、計算機學、工程學等多個學科的基本原理。集中講述了軟件在開發、維護、運行過程中采用的方法與技術。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對培養大學生計算機專業能力十分重要。根據“軟件工程”課程特點及學生信息接收習慣,在優化課程案例設計時,可以從強化概念理解、構建正確目標、夯實理論知識、豐富評價方式等方面入手,使實踐案例與理論知識的聯系更加密切,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軟件工程”課程;課程案例
引言
2018年3月開始,我國教育部正式針對“新工科”提出教學實踐要求,改變了應用型本科高校的傳統教學模式,致力于為廣大新興信息產業提供更多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復合人才。“軟件工程”是計算機專業中的必修課,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其包含了基本的軟件工程操作理論以及對應的實踐方法。
1“軟件工程”課程內容概述
對于軟件技術專業的學生來說,“軟件工程”是必須要掌握的一門專業必修課程,“軟件工程”系列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搭建起正確的軟件工程意識,并形成基礎軟件工程化思想。通過課程學習掌握相關技術,開發各類軟件。為其后續進入社會工作提供支持。“軟件工程”的技術性及工程化程度比較強,學生只有真正參與其中,才能感受實踐操作的價值。但是分析傳統教學模式可以看出,該課程的理論講解課時占比較大,學生僅通過背誦理論,很難真正意義上掌握軟件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容易感到枯燥乏味,降低對軟件工程的學習興趣。而且這種理論教學模式與實際工程實踐方式有很大區別,例如,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僅給學生提供一個基礎的軟件開發項目以及對應的要求文檔,沒有融合工程過程管理以及環境支撐因素,而大部分學生的開發經驗基本為零,所以在開展建設時更習慣使用突出個人技巧的非工程化操作方式。這樣一來,軟件工程運行過程將變得十分復雜且混亂,最終容易造成項目失敗。所以本校教師在講授“軟件工程”相關課程時,正在著重優化現有教學案例,并在教學過程中著重突出計算機課程的特點,增加實踐課時比重,通過課堂調動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自主學習意識,并發揮出自己的優勢[1]。
2針對“軟件工程”課程案例的優化策略
2.1強化概念理解
從“軟件工程”的教材內容來看,其涉及到工程學、管理學、數學、結構力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個方面,綜合性比較強。如果對概念的界定比較模糊,就很容易導致后期學習過程混亂。“軟件工程”的課程內容綜合性比較強,涵蓋了多種工程概念,比如模型開發、軟件生存周期等等,如果僅靠死記硬背很難理解,應用起來也比較生疏。因此,在強化概念理解時,必須要借助案例講解,例如,本人在進行“軟件生存周期”相關內容的教學活動時,就將教材中對軟件生存周期(SDLC)的描述,即“從軟件生產到報廢的生命周期,周期過程中包括了問題的定義、可行性的分析、總體描述、系統設計、編碼調試、測試驗收、運行維護、廢棄等多個階段”這種冗長的概念分解成實際的案例,如表1所示。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直接地理解軟件生存周期的意義,并在課上引入案例進行講解,首先簡單說明SDLC的定義,然后配合演示產品從生產到報廢的過程,引導學生總結SDLC的應用特點,這樣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了解軟件生存同期開發的概念,并樹立一定的同期之道開發意識。
2.2構建正確目標
高度全球化已經成為未來人類社會的必然發展趨勢,世界各國都開始重視軟件技術的研究與發展,軟件產業也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21世紀以來,我國接連提出“中國制造2025”“走進中國特色新型工業道路”等目標,想要實現這一系列目標,離不開軟件工程師的努力,軟件工程專業致力于培養此類人才。從生活中來看,計算機軟件工程與現實生活聯系十分密切,比如云端教學、移動辦公、掌上平臺等等。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需要充分了解軟件工程未來的發展形勢,并將這種形式分解轉化為階段性的教學目標。本校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將課程任務分為三個層面,首先,要讓學生理解“軟件工程”理論指導的必要性,強化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水平,例如,本校教師會經常在課堂上配合教材定義講解一些知名的軟件工程案例,并讓學生理解軟件開發系統化所涵蓋的內容,即策劃、設計、實現、部署、維護等等。因為很多學生認為軟件工程的執行僅僅是寫代碼。本校教師也致力于幫助其糾正這種想法。其次,要讓學生理解軟件工程質量的重要性,減少操作時的風險,通過“軟件工程”的學習,激發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最后,要講清楚軟件工程中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關系,例如,軟件工程開發完成需要經過系統的設計才能實現最終需求。而概要設計也可以細化為各個可實現的功能模塊,也就是常說的“詳細設計”。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時,一定要讓學生將各類知識爛熟于心,并將這些知識熟練使用在實踐操作中[2]。
2.3夯實理論知識
扎實的理論知識永遠是支撐實踐行動的基礎,因此在開展“軟件工程”教學時,首先就要做好基礎理論知識的講解,傳統教學模式中,課本教材中羅列的知識點比較繁瑣,且內容更新速度較慢,與實際社會發展形勢并不匹配。這也導致學生在走向工作崗位時對實際操作內容適應速度比較慢。因此在優化教學案例時,可以將現有教材內容進行擴充,精簡教學內容,提高實踐課程的比重。例如,本人根據實踐課程按照項目內容,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結合多媒體輔助工具,幫助學生模擬真實的軟件工程操作情景,并賦予每個學生特定的職業角色,比如系統分析人員、測試工程師、開發人員、文檔管理人員等等。通過任務進行驅動,鍛煉學生在真實情景中的反應能力,強化其對理論知識的應用效果。另外,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建立更加完整的“軟件工程”課程體系:(1)基礎部分;(2)應用部分;(3)實踐部分。一方面,在執行基礎部分時,需要向學生闡明軟件工程的概念,使其理解軟件工程的搭建過程,以及工程管理的必要性,學會基礎的軟件工程技術。例如,在優化軟件工程的實踐時,教師應當根據現有軟件項目研發的標準,為學生講解知名企業實際案例,并配合傳導CVS、RationalRose、EnterpriseArchitecture、JUnit等軟件工程工具與環境的概念。另一方面,在實踐部分,教師要組織學生以軟件項目開發團隊的方式,以團隊為單位,共同制作出一個軟件系統,從而深入了解和掌握軟件工程的思想。
2.4豐富評價方式
以項目A為例,“當前社會上的很多小區都開始使用同一家物業管理公司,為了提高管理效果,該物業公司決定使用B/S系統,請簡單闡述B/S結構的優點”這一案例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對B/S結構是否了解,B/S體系是以三層應用結構來實現的,其具體結構是Web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B/S體系在運行全部模塊時,只需要打開一個瀏覽器,并可以在運行時自動升級。學生在回答這一問題時,教師不能采用傳統的評價模式。為充分體現出考核評價的效果,可以將課程評價模式更新為:平時成績(20%)+期中評估(20%)+小組作業(60%)=總成績。這種任務驅動模式可以有效鍛煉學生自主發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創新意識。另外,受到個人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很強的差異性,因此不能制定單一性的考核模式,應做到多樣化、人性化、科學化。整個課程的考核評價系統可以按教學目標分為軟件文檔撰寫、演示、小組答辯等內容[3]。
3結論
綜上所述,“軟件工程”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計算機專業的重要學習內容,需要教師加以重視。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中對人才的需求,需要盡快更新現有教學形式,確保學生在走出校門后,能夠對課堂上掌握的知識學以致用,發揮出自身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李雷孝,王慧,邢紅梅,等.新工科建設背景下Java軟件開發技術類系列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智庫時代,2019(47):238-239+265.
[2]李發陵,陳艷.新工科背景下應用型本科軟件工程專業工程實踐課程體系研究與實踐——以重慶工程學院軟件工程專業為例[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9(1):98-99.
[3]吳勁,周帆,王瑞錦,等.OBE模式下的程序設計與算法基礎課程改革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9(11):86-90.
作者:孫德剛 單位:山東華宇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