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工智能下的大學生就業成本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日趨成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也給就業帶來不同程度的沖擊。大學生就業是人生中重要的階段和轉折點,更關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國家穩定;大學生作為人才供給方達到人才需求方的用人標準是成功就業的關鍵。因此,以問卷調查法和實證分析法對當代大學生在人工智能條件下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成本展開分析,針對性地提出學生在校學習和就業準備的相關建議,以期幫助學生更好地順應人工智能的發展,促進就業以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機會成本;人工智能;就業
引言
人工智能的不斷發展對各行各業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和促進作用,其在解放人力資源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給勞動力結構轉型和就業帶來巨大挑戰。人工智能的發展可分為“弱人工智能”階段和“強人工智能”階段?,F今“弱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許多方面,例如語音識別、翻譯、搜索引擎、智能客服的應用等,根據預測,未來人工智能將對破解教育資源不均,提高教育效率,提供個性化精準化教學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果人工智能要從感知、行為及認知三個維度全面模擬人類智能甚至超過人類智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人工智能憑借其強大的計算能力、存儲能力和大數據處理能力給我們的生活、經濟、教育帶來了巨大的效益,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就業挑戰,如人工智能在自助銀行的應用。據2017年數據統計,自助銀行和柜面金融性交易占比分別為80%和20%,按照柜員日均業務量測算,自助銀行相當于承擔了6.1萬名柜員工作量,全年節省工資成本225億元。同時,銀行的產品銷售能力和客戶服務水平不斷提升,2017年銷售理財產品786.99萬筆,同比增長111.4%,實現收入52.91億元。從以上例子可看出,人工智能在自助銀行的應用不僅解放了人力資源,節約了人力成本,還提升了銀行的銷售能力和服務能力,但同時也為大學生如何順利就業發起了巨大挑戰。
一、問題的提出
人工智能的發展給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給就業帶來巨大的挑戰。當代大學生如何調整就業方向,做好就業準備,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從而順利就業是當下急需思考和探索的大事。所以,本文以人工智能條件下大學生就業的機會成本展開論述,希望有助于學生降低就業的機會成本,更高效地擇業和就業。
二、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本文以貴州大學經濟類四年制本科在校生為調查對象,通過隨機發放問卷的方式展開調查,共收集了186份問卷。本文對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以作為下文論述人工智能條件下大學生就業的機會成本的基礎和依據。2.實證分析法。本文通過對人工智能現階段的發展情況進行闡述和分析,根據發展情況,利用機會成本理論對人工智能條件下大學生就業的機會成本進行分析。
三、人工智能的發展現狀
2016年,谷歌旗下DeepMind公司開發的阿爾法狗(AlphaGo)戰勝人類頂尖圍棋選手,引起了世界的關注。2017年,美、中等國相繼人工智能發展戰略規劃。本輪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主要因為數據、算力和算法的飛躍。具體來說,一是移動互聯網普及帶來的大數據爆發,二是云計算技術應用帶來的計算能力飛躍和計算成本持續下降,三是機器學習在互聯網領域的應用推廣。作為繼互聯網后的又一次科技革命,人工智能的影響可能遍及整個經濟社會,創造出眾多新興業態。雖然人工智能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可能將是長期而曲折的過程,但將會逐步給我們生活的各方面帶來顯著影響,如對就業的影響、生產效率的提高等。當前中國人工智能研發和產業發展進展迅速,走在世界的前列。無論是從人才投入、融資總量等投入指標還是從、專利申請、市場規模等產出指標來看,中國都已具備發展人工智能的基礎和潛能。目前,中國已擁有發展人工智能較為完備的人才基礎。一是人工智能學術人才,即近十年公開發表過本領域論文或專利的活躍研究人員。據統計,截至2017年,過去10年公開發表過專利或中英文論文的研究人員總量為201281人;二是人工智能產業人才,即在人工智能初創企業中就職或在科技巨頭企業中從事人工智能領域技術工作的人員。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約為5萬人,中國人工智能學術國際人才為18232人,占世界總量的8.9%,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截至2017年6月,中國擁有人工智能初創企業592家,從業人員約為39200人,位居全球第二位[1]。
四、人工智能條件下大學生就業的機會成本分析
機會成本,指在面臨多項方案時,通過對比分析選擇最優方案后次優方案產生的收益。機會成本由經濟成本、時間成本、心理成本構成,經濟成本指計入賬的、看得見的實際支出;本文由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費、學費、教材費、住宿費、各類考試費用等實際支出構成,統一采用貴州大學經濟學專業四年制本科收費標準論述問題;時間成本指大學四年用于做其他事情的收益總和,由投資收益和就業收益構成,投資收益指將大學四年的所有經費用于投資產生的收益,就業收益指就業四年能產生的收益。心理成本指人在精神方面的耗費與支出,如在學習中付出的精力,競爭中承受的壓力與緊張等心理情緒。
1.人工智能條件下大學生就業的經濟成本分析。大學生的生活費要視各自家庭經濟情況而定,但平時應以勤儉節約為主。調查顯示,有人一個月幾千甚至上萬的生活費,但有的卻僅僅幾百元,但在1200元左右居多,以一個月1200元,一年10個月計算,四年48000元;學費一年5000元,四年20000元;教材費1500元,四年6000元;住宿費一年1200元,四年4800元;根據調查,在校學生普遍報考的證書有計算機二級、英語四六級和相關的一些從業資格證書,加上報相應的培訓班和考試的交通費等剛性支出至少1500元,有些學生可能不是一次就成功通過考試,而是兩次甚至多次,所以在??荚嚨馁M用也就會高于1500元。按照1500的考試費用將在校的所有實際費用全部加總共80300元,即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經濟成本至少為80300元。隨著人工智能發展不斷成熟,會產生教學方式多樣化的機器人,它不僅知識存儲量大、速度快、效率高,還能進行個性化教育和教育資源共享,為不同的學生設計個性化學習策略[2]。教育資源的共享能減少報各種培訓班和購買學習資料的費用,并且教育機器人能滿足個性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提升考試的通過率和學習知識的速度,從而因考試產生的一系列費用會有明顯的減少。
2.人工智能條件下大學生就業的時間成本分析。投資收益,假設把80300元的教育費用于投資,對現今市場而言,不考慮通貨膨脹,80300元在四年內用于購買債券、儲蓄或其他投資,按照購買利率在4.2%左右的四年國債,保守計算收益在4000元左右,投資其他風險較大的產品收益可能會大于4000元也可能虧損。對于就業收益,如果大學生選擇高中畢業后就業,假設一年工作10個月,以2018年貴州省貴陽市的月平均收入5482.47元,生活費按照調查數據1200元計算,則四年的收益為161698.8元。由現有文獻和相關科學預測得知,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工業機器人的推廣,機器人會替代工人,據統計每千名工人中的機器使用量每增加1臺,就業人口比率就會下降0.18%~0.34%,勞動生產率提升0.54%,但平均日工資會下降0.06%,也就是說企業利潤會有所提升,工人勞動卻更廉價[3]。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也會帶動新工作崗位產生,但其工資的高低還需取決于競爭該崗位的人數多寡、工作所需技能的高低和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難易程度。從總體來看,人工智能的產生,使廠商在資本投入時不再局限于人力資本,廠商更樂于低成本投入,因工人擔心要求高工資而被人工智能取代,從而抑制了工人要求廠商上漲工資的現象,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工人的工資,所以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工人的工資會有所下降,也即時間成本有所下降。
3.人工智能條件下大學生就業的心理成本分析。根據調查,學生的課余時間安排呈現多樣化,其中休閑占為80%、考證占55%、社團活動占49%,實踐占32%,并且97%的調查者表示有就業壓力,72%的學生感到學習壓力,表明學生在校對待學習和實踐活動有所松懈,同時也承受著較大的心理壓力。假設學生選擇大學四年付出全身心精力刻苦鉆研以掌握專業相關知識、及時調整就業方向、積極參于相關實踐,但在不斷提升專業技能和市場競爭力的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也產生較高的心理成本。人工智能在以后雖然有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和策略、豐富的學習資源和設施,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但是無法避免部分工人被人工智能替代[4]。人們想要適應人工智能的環境并就業,就必須學習如何與人工智能機器協作,不斷學習新的技能與知識,并且在人工智能后期被替代的崗位會越來越多,雖然會不斷產生新的崗位,但對就業人員的能力要求也比以前嚴格[5],同時還要面臨和更多的人競爭就業崗位,所以產生的心理成本和就業壓力更高。
五、結論及建議
1.結論。綜上所述,大學生在人工智能后期就業的經濟成本和時間成本更低,但產生心理成本更高。所以,當代大學生需正確認識到人工智能條件下的就業特點,調整好學習心態和就業方向,勤奮學習知識技能,提升市場競爭力以順利就業,不要虛度大學的美好時光。并且通過調查分析可知,學生對人工智能發展認識較為淺薄,甚至停留在人工智能就是機器人的單一層面,對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與就業之間的影響認識也存在不足,半數以上學生對以后就業的方向也呈現不確定狀態,就業與考研之間難以抉擇,存在“走一步看一步”的心理。當前高校的教育機制與當今人才需求不匹配,很多學科還停留在教授書本知識,很少注重學生的創新與協作能力的培養;學校很少甚至沒有對學生在人工智能方面的就業規劃設置專門機構進行指導,這將容易使學生在校學習迷茫,難以及時調整職業規劃、就業準備、掌握相關知識與技能從而導致勞動力結構性失衡、學生難以就業的嚴重局面。
2.建議。通過對機會成本的論述、調查問卷的分析和查閱相關資料,我們以當今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為背景,從大學生自身發展、學校培養模式及國家政策三方面針對大學生如何更高效益的準備就業、擇業以順應時代的發展,充分就業提出相關建議。第一,學生——提升專業技能,加強專業認知。人工智能的發展是時展所趨,其發展對于各行各業的沖擊和勞動力結構的調整在所難免,大學生在大學階段為就業求職所產生的機會成本也隨之變化。根據以上論述,大學生在準備就業階段如何盡可能降低機會成本,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首先,加強專業和行業認知。本次調查發現,大學生對于專業及人工智能發展的現狀、其具體應用的領域、會給自身帶來哪些顯著性影響等認知上還存在欠缺,加強專業和就業認知有助于學生及時調整學習目標、降低機會成本。其次,提升專業技能,加強專業技能縱向發展深度。學生專業技能掌握得好壞決定了學生時間成本的大小,掌握好專業技能,有助于學生降低時間成本,從而降低就業的機會成本。最后,進行必要的行業探索。對當下自己所學專業涉及的行業就業情況以及人工智能對自己專業所處領域的發展影響有大致的分析和了解,從而形成正確的就業判斷和選擇,降低心理成本和經濟成本。總而言之,學生應從自身角度出發調整自我的學習計劃,就業準備;充分利用資源,把握時代機遇。最為重要的是,學生應認真對待在校的學習時間,利用就業準備這段緩沖時間,順應時展趨勢從而順利就業。第二,人工智能的發展與應用已然不可避免,部分勞動者因勞動技能的滯后會出現暫時性的失業,但這并非是對人的完全替代,也會因此出現與人工智能相關的新興產業,以及舊工作的結構變革,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國家應制定相關的法規政策,完善就業保障制度,給予失業者和高危勞動者失業補助、培訓等政策支持,提高其勞動技能,減少其因人工智能的應用而增加的就業成本。從國家層面給予資金和培訓相結合的政策支持,重視教育的改革以適應科技進步的速度,營造一個有利于人工智能應用和勞動者技能過渡與提升的社會大環境,實現人機共存、共進的新局面。第三,學?!晟平逃w制。設置人工智能就業指導機構以協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的規劃、引導和培養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高校應開設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以促進人工智能的發展,加快其在各個產業中的應用,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高校還應綜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協作等各方面能力,注重創新實踐課程的設置,在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同時注重培養高質量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人工智能條件下對人才的需求。學校還可以通過設置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和相關的職業規劃咨詢中心,為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提供有用的建議,減少學生就業的機會成本。
參考文獻:
[1]張鑫,王明輝.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態勢及其促進策略[J].改革,2019,(9):30-33.
[2]常紹青.人工智能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J].學習時報,2019,(6):1-2.
[3]蘇寧金融研究院.人工智能將影響工資和就業這并非危言聳聽[EB/OL].網易,2017-09-29.
[4]楊柳,張玉璩,李永萱.人工智能對我國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9,(16).
[5]鄧洲,黃婭娜.人工智能發展的就業影響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9,(7):104.
作者:黃義 代燕 雷芳珍 宋志鑫 單位:貴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