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方高校翻譯人才培養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國家間的交流也日益頻繁,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也隨之猛增。而對于翻譯人才的培養是有其專門性和特殊性的。它不僅僅是為了學校學科教學的需要,同時也應該滿足市場對綜合型翻譯人才的需要。如今,單一的培養模式已經難以滿足市場對翻譯人才的實際需要,這就需要地方高校必須與時俱進,從市場的硬性需求出發,更新培養理念,改革教學模式,注重對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地方特色化培養。
關鍵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地方高校;應用型翻譯;特色化培養
對于翻譯人才的培養,地方高校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高校對翻譯學科的設置、教學模式和師資力量等,都直接影響著翻譯人才的就業選擇和人生方向。這就需要我們“因地施教”,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狀況,歷史文化特點及資源產業鏈等實際情況,突破創新,努力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區域發展需求的翻譯人才培養途徑。
一、地方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分類
(一)面向高校的專業性翻譯人才
教育以人為本,翻譯人才的培養要以翻譯能力為中心,高校要明確翻譯學科的實際定位。把培養針對高校的專業性翻譯人才作為目標之一,各大高校的外國語學院目前開設的翻譯學科結構較為單一,教學內容陳舊,忽視了翻譯人才培養的特殊性和專業性。應該探究一條專門面向高校的翻譯人才培養途徑,讓高校輸出的翻譯人才又回歸于高校,作用于高校。不僅市場上的各大企業需要翻譯人才,高校內部也同樣需要翻譯人才,翻譯本身就是一種多方受益的技能。翻譯專業出身的學生具有一定翻譯基礎和翻譯素養,對翻譯的新鮮事物可以有更好的理解和消化。通過翻譯還能夠獲取第一手資料,拓寬翻譯視野,同時還可以把自己學習積累到的翻譯經驗再傳授給身邊的學生。所謂高校輸出的翻譯人才再回歸高校,本意就是培養出適合當展趨勢的翻譯教學型人才。這樣的人才更能熟知翻譯的要義所在,更能了解翻譯專業學生的需求所在,最終能夠形成一個翻譯人才的良性循環。面向高校的翻譯人才的培養具有一定的專業性,這種模式的核心就在于要求翻譯能力與教學能力相結合,做到能翻譯,能教學,把自身的翻譯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學生。同時,高校內部為了實現教學計劃,更新教學翻譯類材料,也需要一定的翻譯人才做支撐。一方面,有了專業性翻譯人才作為后盾的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便有了相應的競爭優勢;另一方面,這種循環培養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翻譯人才的就業問題,找到了專業對口的工作,學以致用,發揮了其自身優勢。
(二)面向企業的商務復合型翻譯人才
高校對翻譯人才的培養,應該根據市場的需求靈活的作出調整,而各種大中小型企業便是吸納翻譯人才的主要力量。這就對高校的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戰,同時也為翻譯人才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機遇。學校對于課程內容設置的與轉移,對翻譯人才的培養類型起著關鍵的作用。翻譯本身應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目,但在以往傳統的翻譯教學中,老師往往容易忽略這一點,只注重加強對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而沒有突出翻譯的實踐重要性。學生在本地文化的影響下,是一個有特點、有個性的翻譯群體,高校應該抓住這一點,迎合當地企業用人的發展趨勢,培養面向企業的商務型翻譯人才。他們可以促進區域與國外的直接交流與合作,在更大意義上服務地方經濟。所謂商務型翻譯人才,旨在市場經濟中能夠直接參與商務活動的翻譯人才。有些稍具規模的地方企業還會跟國外的跨國公司有業務往來,而此時雙方的順暢溝通就成為了決定貿易成敗的關鍵問題,這就要求地方高校要審時度勢,讓翻譯人才在企業的商務活動中嶄露頭角,發揮其重要作用。一名合格的商務型翻譯人才應該具備必要的翻譯能力,因為商務活動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和靈活性,它經常涉及到各個領域的技能探究。因此,高校對商務翻譯人才的培養應該從多方位入手,豐富學生們各方面的翻譯知識,結合當地特有的文化資源開展交際文化教學,加強對商務型翻譯人才的培養力度,以靈活應對企業商務活動的需求,培養出更多合格的翻譯者,充分實現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
(三)面向外交活動的應用型翻譯人才
自中國加入WTO以來,我國的外交活動也日益頻繁,復合型,應用型翻譯人才亟缺的現狀已成不爭的事實。高校外國語學院中對外語專業知識的單一設置和基礎技能型翻譯人才也早已顯現出對國際市場的不適應。隨著我國外向型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迫切需要能應對國際外交活動的應用型翻譯人才。目前很多高校都十分注重對翻譯教學的方法改革,并研究出了許多新型的教學方法。但是,我國上千年遺留下來的含蓄、內斂的傳統文化觀念卻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高校學生在翻譯學習上的被動狀況。當前我國的眾多高校內對專門教授外交翻譯的科目還很少,師資力量也很薄弱,并且長期以來,針對外交活動的翻譯人才的培養主要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屬于一種單一化的教學模式。課堂上始終以教師傳授翻譯的理論知識為主,師生之間互動很少,模擬化的外交情景設置也不夠及時,這就導致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難以得到有效的發揮,從而使得學生不得不被動的接受教師所教授的各種知識。長此以往,學生們對外交翻譯的實踐能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熱情就會受到抑制,,勢必會影響到我國外交翻譯的質量與效果。在外交翻譯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教師不僅要具有十分扎實的外語和漢語的基本功,而且還應該主動的對外交翻譯的語法、用詞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研究。鑒于我國目前高校的外交翻譯教師的緊缺狀況,地方高校應該充分重視起來,及時調整翻譯教師的研究方向。二年級是學生開始正式接觸專業知識、學習專業知識的重要階段,很多學生在這個時期是非常茫然的,還弄不清外交翻譯知識的所以然,這就需要教師適時的調整教學目標,正確引導學生按照專業知識的要求,一步步掌握外交翻譯的技能。
二、培養地方高校翻譯人才的對策
無論是針對哪種翻譯方向的人才的培養,都應該是服務于社會的。而社會對于翻譯人才的需要和高校對翻譯人才的輸出之間卻存在著很大的不平衡性,用經濟學觀點表達就是供不應求。當前這一不對等的問題已成為我國復合型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的主要矛盾,因此,改革翻譯教學,培養多方位的翻譯人才是我國高校的當務之急。
(一)教學實踐注重翻譯案例分析
“知識要活學活用”,這句話十分貼切當前我國高校對翻譯人才培養的誤區。學生只學習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不去實際操練,那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達到國際國內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標準。因此,我們不僅要在翻譯的課程設置上,翻譯的教學環節上推陳出新,與時俱進,同時也應該注重在翻譯案例的實際分析上下功夫。多設置一些案例的實際翻譯環節,激發學生的翻譯興趣,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除了必修課,學生還可以選修一些自己感興趣的課題領域進行翻譯。作為教師,應該有目的的為學生提供大量,前沿的有科研價值的翻譯語料庫。使學生能夠開闊視野,增長見識,為必要時知識的輸出打下基礎。案例實踐性教學模式在要求教師鞏固深化理論知識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實踐翻譯能力和創新精神,把專業翻譯知識融入到實踐中去,解決現實中的實際翻譯問題。注重將專業技能與行業技能結合起來培養,通過對翻譯案例的實際分析,增強學生的實踐翻譯能力。因此,高校應該注重,讓實踐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專業能力、綜合能力及創新意識和能力的重要途徑,成為培養翻譯人才的關鍵環節。
(二)開展校企合作的翻譯實景訓練
高校翻譯專業的學生只有在真正的實踐中才能鍛煉自己,依托團隊,在教師的正確指導下,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結合就業興趣,融入到自己喜歡的行業中去進行專業實踐,從而獲得專業翻譯技能的提高。校企合作的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是將學校翻譯類學生輸出到真正的實體企業中去實踐,在各種真實的情景中鍛煉自己,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空間,全方位有效地進行翻譯實習,這不僅給企業注入了新鮮血液,學生自身也會收益頗豐。學生可以自主的選擇實習企業,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實習成果,這種培養模式要比單純的課堂教學效果好得多。學生從校園走出去,在企業中進行翻譯實訓,為將來畢業后步入職業生涯做好準備。這種培養模式既能夠讓學生具備一定的翻譯基本功,并能將翻譯能第2期淺析地方高校翻譯人才培養模式179力投入到實際的應用中去。將學校資源和企業資源進行有效整合的發展模式,是學校按照企業的發展需求,培養出翻譯人才再反哺企業的一種培養模式,這樣既可以有效地解決高校翻譯人才招聘就業等問題,也可以解決企業缺乏翻譯人才的問題。一方面,學校和企業之間可以共建合作型實訓基地,推進各種辦學形式的發展,形成辦學形式的多樣化,并利用企業豐富的資源和政策優勢,發展學校的特色化翻譯教學;另一方面,企業通過學校提供的翻譯人才可以創新用人機制,從而使得企業獲得更多的效益。因此,大力推廣和發展地方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不僅可以緩解就業壓力,實現就業的平衡,還可以實現學校企業雙方的“共贏”。
(三)關注國際實務變化熱點
地方高校要想培養具有較綜合高水平和翻譯能力的人才,還必須緊跟國際實務的變化,在課堂教學中實時的體現出來,讓學生們抓住熱點問題進行翻譯練習,這不僅可以擴充學生們的詞匯量,同時也為將來從事外交翻譯的工作打好堅實的基礎。高校翻譯專業的教師在工作之余要主動收集國際實務的熱點問題,通過合理的篩選再帶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們積極參與其中,從而鍛煉了學生們的實訓翻譯能力。為了適應社會,科技和經濟發展的需要,高校對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的改變也是客觀必然的。以往的教學都是以翻譯知識的傳授為主,以教材和黑板為主要媒介,這種傳統的培養模式必須改變。根據社會的發展需要,應該形成“翻譯能力+商務能力+操作能力+行業技能”的復合型應用商務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同時,在教師關注國際實務熱點的同時,學生也應該積極主動的關注熱點問題,將自身的知識儲備與實際熱點翻譯結合起來,從而保證學生既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突出的專業能力,即更高的翻譯綜合素質。這樣學校通過多樣性的培養體系,構建出多層次、個性化、復合型翻譯人才的培養體系,才能增強學生對社會的適應性。高校以往的翻譯教學都是授人以技為主,而非授人以道。地方高校是為地方輸出人才的主力軍,對專門用途的翻譯人才的培養,主要是依靠地方高校來完成的。因此,地方高校的外語教學思路要緊跟時代需求的變化趨勢。一方面要考慮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對專門用途的外語翻譯教師的培養,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翻譯教學的開展和推進。
總之,培養復合型應用型的翻譯人才是非常亟需和必要的,高校應該結合自身的辦學特色,探索出一條能適合地方發展的翻譯人才的有效培養模式,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使我們的翻譯教學變得更加合理化,科學化,從而能夠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地方高校仍然是市場翻譯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所以地方高校應該重視多方面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充分整合學校翻譯學科的優勢和地方的各種社會資源,實現高校和社會的雙向培養,為翻譯人才提供一個廣闊的用武之地,這樣做既可以彌補高校自身培養能力的不足,同時還推動了地方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從而達到一個雙贏的理想目的。對于地方高校的長遠發展而言,面向市場、面向教育需求、面向社會的進行專業性翻譯人才的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去細致的規劃和實踐。
參考文獻:
[1]馬佳瑛,章潔.本地化行業發展及本地化翻譯人才培養策略研[J].陜西教育,2013,(01):77-78.
[2]莊智象.我國翻譯專業建設:問題與對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01.
[3]黃德先,杜小軍.翻譯的職業化及對翻譯研究的影響[J].上海翻譯,2010,(01):73-77.
[4]王愛琴,王秀平.市場經濟條件下復合型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J].臺州學院學報,2006,(05):78.
[5]楊為,劉汝榮.從功能翻譯理論角度談商標詞的翻譯[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163-166.
2.2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加大教學改革力度
作者:葛爽婷 李慶云 單位:佳木斯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