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本文首先闡述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意義,進而探討在我國發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一些問題,最后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一、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提出是針對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來的。西方發達國家把“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作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方法。對于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我們國家還正在進行實踐探索,處于試點嘗試階段。“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將傳統的學徒培訓方式和現代高等職業院校教育制度結合起來,通過校企合作這個平臺,來培養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高。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提升我國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能力,使他們順利適應勞動力市場的需求,成為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推進“雙證融合”,即學歷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利于“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企業參與到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去,能夠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針對性。有利于完善現代企業勞動用工制度,解決合作企業招工難問題,對完善我國現代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
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問題
學徒制是生產實踐的產物,因此“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順利實施的前提是校企之間的深度合作,要求校企雙方圍繞共同合作目標,實現互惠共贏。截至目前,我國“現代學徒制”的試點工作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但是,為什么沒有更多的學校去嘗試這樣的人才培養方式呢?究其原因,不難發現我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校企雙方實際上只能做到淺層次合作,存在“企業冷,學校熱”的現象,根本無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合作。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大致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完備的法律保障機制。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我國還處于嘗試階段,國家還沒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予以支持,參與合作的企業及學徒的合法權益更是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另外,現有的政府相關扶持政策在實際落實過程中執行力度也不夠,沒能真正發揮應有的扶持作用,結果使得一些高等職業院校和參與企業的積極性受到很大打擊。
(二)企業激勵機制缺乏。
德國的“雙元制”大家都知道非常成功,他們之所以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參與企業都能保持很高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推進絕對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參與企業的規模、實力與他們的參與熱情,都影響著“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推行效果。參與企業不積極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企業沒有遠大的戰略目標,只關注短期成本,只看到短期利益,更缺乏儲備人才的戰略思維。參與企業在參與過程中要為學生安排實習崗位、進行技術指導,并支付相應工資,這些都增加了他們的經營成本。更需要說的是,他們認為花費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將來學成后的流動性卻很大,在本企業可能干不長就跳槽了,這無疑是雪上加霜。正是由于這些擔憂,參與企業出工不出力,在實施過程中都是一副應付的姿態。因此,目前對這些參與企業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來提升他們參與的積極性和熱情。
(三)在院校方面教學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眾所周知,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制度和教學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我國高職院校在師資力量、課程設置、教學管理等方面存在著很多不足,這些都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造成了一定的障礙。例如,專業課帶頭人在進行課程設置安排時,很少考慮到讓校企合作企業的專業技術骨干人員參與到課程設置中進來,教材的選擇更是理論性太強,缺乏適合半工半讀人才培養模式的教材。高職院校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下的學生和教師的管理、課程設置、考核評價、教材、課程標準等都缺乏經驗和研究,結果使得“現代學徒制”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實施效果不好。
(四)缺乏穩定的專項教育資金投入機制。
企業才是“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主體,學校、政府、學生以及社會都是次要的主體。參與企業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不高,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金的問題。德國“雙元制”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所需要的經費是由政府、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共同來承擔的。澳大利亞實施學徒制以后,政府也在不斷嘗試各種途徑來幫助參與企業彌補他們參與學徒制的成本。只有資金的問題解決了,企業才有能力也愿意廣泛參與到“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來。而在我國,讓大多數參與企業為難的是政府的財政補貼不到位,說好的優惠政策也不明確,缺乏具體可操作性,還有就是政府對高職教育的財政投入比例偏小。這些都影響了我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施過程中企業參與的熱情,結果造成校企合作處于淺層次合作狀態。
(五)教師隊伍存在問題。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要求學生一邊跟著高職院校的老師學習專業理論知識,一邊還要跟著企業的師傅,也就是企業的專業技術骨干學習實踐技術。然而,一方面學校的老師理論知識確實都很扎實,教學方法的把握和應用更是得心應手,但是大部分老師都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職院校從事教學工作,他們的實踐工作能力很是欠缺;另一方面企業的師傅專業工作實踐能力確實很厲害,然而讓他們把自己熟悉的工作實踐知識教給學生們卻是一件難事,他們對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力都不夠熟悉,有的師傅甚至自己會但是不知道如何表達出來。
三、推進“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建議
針對上述在發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需要政府在法律和制度層面上的大力支持,而且必須落到實處,有具體政策可依,有具體法律條文可循。
我國政府應該借鑒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實施現代學徒制的國家,制定相關方面的法律制度,并且在制定過程中做到權衡各方利益、組成專門的委員會,讓參與企業、高職院校、學生、行業機構都參與到法律法規的制定中來。而且,在法律法規以及優惠政策方面必須落到實處,不能過于宏觀,無法操作,一定要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在制定對參與企業的優惠政策中一定要具體,不能只提到給予稅收優惠,要把如何優惠及優惠力度寫清楚,便于操作,更對參與企業有激勵作用。
(二)成立推行現代學徒制的專門機構,加強行業協調。
目前,我們國家的政府對“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還缺乏實質性的重視,還沒有建立政府層面的校企合作管理機構,這樣無法調動參與企業的積極性。我國應該上到中央,下到地方都要建立起相應的校企合作管理機構,專門負責解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協調參與企業、學校、學生等各方利益關系。
(三)建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專項教育基金。
我國各級政府要建立專門的基金投入到“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去。各級政府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想各種辦法籌集資金,建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專項基金。比如可以考慮改革“教育費附加”這個稅種,好好利用這個稅種,以便好好發揮它支持教育事業的初衷。可以考慮提高征收標準,給這項專項基金提供經費來源。
(四)吸收我國傳統學徒制優良傳統和借鑒國外經驗并重。
“現代學徒制”作為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不僅需要借鑒國外的很多成功案例,更需要融入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學徒制經驗,在對當地具體情況進行充分調查的基礎上,歸納和總結出一套適合自己當地特色的做法,否則就會造成水土不服的。因此,我們不能盲目照搬外來經驗,還要吸收我國傳統的學徒制的精華,并將其發揚光大。
(五)不要盲目全面推廣,應有針對性的選擇試點專業試行。
高職院校的各位老師以及相關領導應考慮自己專業的特點,找出適合自己專業特點的方式推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不能一刀切的照搬別的國家、別的院校、別的試點地區推行“現代學徒制”的做法和方法。就拿會計專業為例來說,大家都知道會計這個行業與其他行業相比,有一些這個行業比較特殊的制約因素,比如說會計資料涉密性強,好多企業不愿意讓外人接觸企業的財務資料,這些財務資料在一定程度上是企業的商業秘密;還有企業的財務人員相對穩定,而且一般企業所需的財務會計人員數量有限。上述因素決定了會計專業無法像其他專業一樣選擇行業大企業進行深度的校企合作。但是,會計專業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社會現狀來推行“現代學徒制”。比如,我們可以依托代記賬式公司,提供仿真教學模式,推行會計專業特有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由于校外企業無法滿足會計專業特有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因此以校內記賬(或模擬)公司為依托,組織學生進行代記賬實踐,以校內的記賬公司作為推進會計專業“現代學徒制”的平臺。為了讓學生接觸到真實的會計業務,我們可以將記賬公司的客戶的業務信息進行技術處理,在不影響客戶的生產經營、不泄露客戶的商業秘密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把真實的會計信息加工成教學資料用于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中。
(六)對企業以激勵性財政措施為主,懲罰性財政措施為輔。
我國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和英國的學徒制在某些背景方面是很相似的。例如,企業對職業教育參與積極性不高,沒有責任感,無論英國的學徒制還是我國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都是一場必須依靠政府大力推動才能有效進行的改革。政府必須采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推進,其中激勵性的財政措施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如制定相應制度,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直接的經濟獎勵;如對那些積極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按在企業中接受培訓和指導的學生的數量,給予一定金額的獎勵。接受的學生越多,培訓效果越好,獎勵就越多;反之,對不積極參與的企業適當懲罰。
主要參考文獻:
[1]關晶,石偉平.西方現代學徒制的特征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31.
[2]劉曉.我國學徒制發展的歷史考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1.9.
[3]唐文君.學徒制授業模式在職業教育中的新應用[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6.
[4]胡秀錦.“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3.
作者:解嬌娜 解妮娜 單位:河北政法職業學院 石家莊鐵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