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課堂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它具備形象化和啟發性,能夠轉化抽象性的數學知識,降低理解難度,增強教學指導效果。對于小學生而言,情境教學法更貼合他們的思維特征,使其積極主動地投入問題探究中。但將其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則要避免流于泛化,機械地構建情境,而忽視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教師必須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學生主體來實踐情境教學法,從根本上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情境教學法;數學教學;學生
小學數學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是很多學生的困難學科。為幫助學生高效學習,打造生動的課堂氛圍,教師則需要選擇幫助學生理解知識、能夠使其產生濃烈興趣的教學方法。其中情境教學法即具備一定的吸引力和指導性,使知識化繁就簡,能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啟發學生從情境中獲取信息,形成靈活的數學思維。本文即以這一教學方法為主,探索在小學數學中實踐情境教學法的策略。
一、以生活建關聯情境,塑造學生的數學認知
小學是學生初步系統性、具體化接觸數學知識的開端,這一時期形成的數學認知將會影響今后的學習效果。教學中需要注重對學生學科認知態度的培養,能夠運用趣味性、生動化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可以產生持續的學習動力。數學知識的傳授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建構生活化情境,以此讓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的魅力,認識到數學對生活的意義。同時從教材中挖掘生活元素,尋找兩者相關聯的契合點,運用直觀化的方式來呈現,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從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理解知識,增強學習效果[1]。如在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條形統計圖”學習中,要幫助學生理解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特征,看懂條形統計圖所反映的情況,教師需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建構生活化情境,使學生體會統計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從中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如教師組織學生調查班級中大家最喜愛的電視節目,讓學生針對調查的結果設置表格,從這一情境中觀察,發現相應的數學信息,以此引出條形統計圖,讓學生深入了解更高效地解決生活問題的數學方法。
二、以問題創思考情境,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思維在數學學習中是極強的數學力量,靈活的數學思維可以提升學習效果,幫助學生克服數學難題。所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結合教材內容,創設不同層次的數學問題情境,以全面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但問題情境的創設并不是簡單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除了要考慮學生的年齡段和思維特征,還要滲透數學核心知識,兼顧趣味性、系統性以及科學性,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一步步掌握數學知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下冊“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學習中,首先,教師需要運用問題情境來喚醒學生的數學思維。借助直觀圖片和實物進行演示,提出問題:如何知道一個長方形教室地面的面積、一張長方形紙的大小?讓學生在班級中進行討論,傾聽學生的想法。在這一基礎上,揭示課題,啟發學生深入探索數學知識。
三、以實踐設探究情境,增強學生的數學能力
情境教學法的實踐,最終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那么必須要有具體的情境供學生實踐操作,使其親歷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方法的應用,以此形成獨立思維,更好地將知識應用在不同的情境中[2]。那么在教學中,教師要從課堂與課后出發,為學生設置多樣且層次化的實踐探究情境,一方面鞏固數學知識,讓學生反復練習,不斷地在實踐探究情境中總結經驗規律,形成有效的學習思維;另一方面以開放性的數學探究情境來發展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可以提高知識應用和整合能力,在數學學習中實現突破。以小學蘇教版四年級下冊“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內容為例,從知識結構來看,其編排和加法交換律類似,那么課堂中教師可以將其作為誘導,創設實踐探究情境,指導學生利用所學的加法運算定律進行知識遷移,從而總結規律經驗,更好地學習掌握新知。這一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深入體驗運算律的應用價值,那么多類型的實驗操作情境不可缺少,教師需要將核心數學知識融合在探究操作情境中,讓學生經歷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的探索過程,最終通過在情境中應用具體方法的過程,更好地借助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高效完成簡便計算,強化數學的應用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踐情境教學法,教師需要創新情境建構形式,使其能夠滲透學科知識,并與學生的客觀需求相符合,從而增強情境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幫助學生更快速地理解知識。
參考文獻:
[1]張延澤.情景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科技資訊,2020,18(16):140-141.
[2]姜貴良,呂霞.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中國農村教育,2019(26):68-69.
作者:王蘭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