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開放獲取發展及學術期刊發展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商業化學術期刊數據庫訂閱費用不斷攀升,而圖書館的訂閱經費預算有限,訂閱壓力增加,無法很好地滿足學術界便捷地進行知識共享和學術交流的迫切需求。開放獲取是打破學術壟斷、促進知識共享與學術交流的一個可行方案。文章分析了開放獲取的提出以及發展情況,通過國外開放獲取發展的實踐分析其中的主要特點,并對我國學術期刊開放獲取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開放獲取;知識共享;學術期刊;出版模式
1引言
作為中國最為普遍使用和認可的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知網在中國學術出版傳播市場上獨占鰲頭,但近年來也面臨一系列困境。2021年12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趙德馨因版權問題起訴中國知網獲賠70萬元。2022年4月,中國科學院因千萬續訂費而終止續訂知網數據庫。2022年5月,知網因涉嫌壟斷被立案調查。這一系列事件把知網推到了風口浪尖,引發了廣泛的關注。其實,放眼全球,類似的事件此前也發生過。比如,2018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與愛思唯爾關于期刊訂閱合同的談判破裂,直到2021年3月16日,加州大學和愛思唯爾最終達成為期四年的協議,“愛思唯爾同意改變先前加州大學的期刊訂閱模式,加州大學所有研究人員從此能以開放獲取方式在愛思唯爾期刊上發表文章”[1]。無論是知網困境還是愛思唯爾的調整,都折射出知識共享與學術期刊數據庫商業化運營之間的矛盾,尤其在以分享為精神內核的數字化時代。在此背景下,如何破解這一矛盾,打破學術壟斷、促進學術交流與知識共享再次成為被熱議的話題,而開放獲取或許有望成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2開放獲取的提出及發展概況
2.1開放獲取的提出
2002年,《布達佩斯開放獲取倡議》正式提出了“開放獲取”(openaccess,OA)這一概念,意指在公共互聯網上的免費可獲得性,即允許任何使用者通過公共互聯網閱讀、下載、復制、發行、印刷、檢索已發表文獻,或者實現對作品全文的鏈接、為作品建立索引和將作品作為數據傳遞給相應軟件,或者進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而不受經濟、法律和技術的任何限制[2]。根據這一倡議,使用者將可以通過開放獲取期刊自由和免費地獲得最新研究成果。開放獲取意味著學術出版和傳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在傳統的出版中,期刊在發表文章后通過訂閱和發行獲得收入,即出版費用由訂閱者或使用者承擔。在開放獲取出版中,主要存在三種方式:綠色開放獲取、金色開放獲取、混合開放獲取。綠色開放獲取不需要作者付費,金色開放獲取要求作者付費后才能發表論文,而混合開放獲取中作者可自行選擇支付文章處理費使論文發表后實現開放獲取,或者選擇不支付費用發表論文———在后一種情況下,使用者需要付費才可以閱讀相關論文。從出版運營的角度而言,承擔出版費用的主體和環節前移了,從之前的出版后通過訂閱或銷售獲得收入轉變為論文發表前通過收取作者文章處理費的方式。
2.2開放獲取的發展概況
《布達佩斯開放獲取倡議》提出后引起了學術界的熱烈反響,開放獲取運動持續推進。2002—2003年,《貝塞斯達開放存取出版宣言》《關于開放獲取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的柏林宣言》陸續發布。2003年,瑞典隆德大學圖書館推出DOAJ(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s)開放獲取期刊目錄,涵蓋科學、技術、醫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等各個學科領域。2016年,德國馬普學會等機構發起了OA2020倡議意向書,旨在用開放獲取模式代替現有的訂閱模式。2018年,歐洲11個國家的11個研究資助機構發起了“S計劃”,要求其資助的科學家和科研人員必須在公共存儲庫或開放獲取期刊上發表作品。Larivière和Sugimoto的研究顯示,2018年全世界已經有超過64個基金會和700多個科研機構對其資助的科研論文有開放獲取的具體要求[3]。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布了《開放科學建議書》,為包括開放獲取在內的開放科學制定了國際標準,參會的193個國家一致通過。隨著開放獲取的發展,相關政策不斷完善,國外知名的期刊已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運營機制,打造出了不少享有高知名度的開放獲取期刊,如《自然》(Nature)、《科學》(Science)、PubMedCentral(PMC)等。同時,涌現了一批開放獲取平臺,如arXiv、PLoSONE、ResearchGate、Hindawi等。權威開放獲取指南DOAJ收錄的稿件也由最初的300種增加到目前(截至2022年6月)的17500種[4]。
3從國外實踐分析開放獲取發展中的特點
在開放獲取模式下,科研機構、期刊社和圖書館的關系發生變化,承擔出版費用的主體發生變化,對期刊的出版也產生了影響。在這個過程中,如何確保開放獲取運動持續推進、如何保障期刊社的正常運營以及如何保障期刊的質量是重要的問題。從國外的實踐來看,國家積極支持、期刊社通過多渠道保障資金來源以及通過審稿流程控制期刊質量是三個重要特點。
3.1國家積極支持
開放獲取運動涉及科研機構、期刊社、圖書館,而三方主體各自有著不同的利益取向。科研機構希望盡可能便捷地獲取最新研究成果,圖書館希望可以在預算范圍內訂閱數據庫,而期刊社則更關注自身的發展與利潤。對于開放獲取模式,圖書館和學術界樂見其成,而期刊社最初并不認為是理想的選擇,尤其是知名期刊社最初對開放獲取是持懷疑甚至反對態度的。因此,各方在這場學術出版轉型中關注的問題也各不一樣,必然涉及三方的利益協調問題。綜觀國外開放獲取的發展歷程,學術界引領開啟了開放獲取運動風潮,而國家在其中發揮了關鍵的積極作用。比如,2008年,美國國會通過的“統一撥款法案”中明確規定,凡是受政府資助的生物學、醫學領域科研成果必須向PMC提交[5]。2011年,英國的科學暨大學署大臣大衛·威立茲(D.Willetts)表示,受公共經費補助的研究,都要在互聯網上面向所有人免費開放[6]。2013年5月,德國內閣通過促進公共資金資助研究結果開放獲取的草案,德國聯邦教育與研究部(BNBF)優先考慮資助與開放獲取相關的項目[7]。澳大利亞、法國、日本等都在開放獲取發展中發布過支持政策。這些國家層面的支持使得開放獲取運動得以更廣、更快地開展。
3.2期刊社通過多渠道保障資金來源
在開放獲取模式下,承受經濟壓力的主體轉移到了期刊社。期刊社雖然主要通過網絡方式提供開放獲取內容,出版成本大為降低,但是審稿、編輯資源維護等的正常運營都需要經濟支持。沒有了訂閱收入,期刊社嚴重依賴作者投稿付費的方式維持經營,即便如此,也往往難以達到經濟平衡。例如,英國倫敦的生物醫學中心(BMC),即便通過論文處理費、舉辦會議等多種方式獲取資金,依然難以盈利,最終被施普林格收購[8]。反觀那些發展得比較成功的開放獲取期刊社,大多在早期獲得了外部資金贊助,后期逐漸建立了一套運營模式,在收取文章處理費的同時,通過多渠道拓展收入,從而在新的出版模式下更好地發展。以PLoS系列期刊為例,其創立之初得到了戈登和貝蒂摩爾基金會900萬美元的資助。此后,其又從德國科學基金會、埃里森醫學基金會等機構獲得經費支持。此外,它還通過作者的文章處理費、機構會員付費、開展電子商務以及按需印刷等業務獲得持續穩定收入[9]。又比如,PeerJ期刊也是采取分級會員制獲得資金收入,通過一系列設計,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作者開放獲取出版的費用,另一方面吸引越來越多的會員,保障資金收入的同時提高了期刊的影響力[10]。
3.3期刊社采用同行評審等方式控制期刊質量
金色開放獲取和混合型開放獲取都涉及對作者收取文章處理費,這使得出版的主動權在某種程度上被轉移到了作者手上。一方面,獲取利潤是期刊社發展的重要目標,這可能導致期刊社因此降低學術標準。另一方面,如果期刊社因為資金來源的緣故而降低學術標準,勢必損害期刊的權威性。如何兼顧經濟效益和實現質量控制是開放獲取出版的現實挑戰。同時,從現實的角度而言,DOAJ數據庫對收錄期刊質量控制嚴格,要求所有期刊均需通過同行評議,且不斷提高、規范期刊甄選和收錄標準,特別是對各種辦刊規范提出更細化的要求[11]。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控制期刊質量都是開放獲取出版的應有之義。從現有發展較好的開放獲取期刊來看,基本上都執行已有的較為成熟的稿件審核機制。比如,愛思唯爾、斯普林格、泰勒-弗朗西斯的開放期刊都采用了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這一點基本與其傳統出版模式相同。這種做法也使它們在學界贏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優質的稿源,從而進一步提高和鞏固其學術聲譽。
4我國學術期刊開放獲取發展的建議
在開放獲取出版方面,我國雖然也積極加入相關國際開放獲取計劃,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仍然起步較晚。目前雖然有不少期刊實行不同程度上的開放獲取,但總體發展較慢。我國論文發表量全球第一,但有大量論文是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根據對開放獲取期刊論文的研究,2021年2月,在WOS核心合集采集到我國第一通訊作者2020年發表的article和review共53.3萬篇,其中混合訂閱論文37.6萬篇(占70%),OA論文15.7萬篇(占30%),出版費共3.3億美元,約占全球STM期刊OA出版費的1/3[12]。無論是從出版費用還是傳播優秀成果的角度而言,這對于我國而言都是重大的損失。隨著開放獲取近二十年的發展,全球期刊出版商紛紛加入開放獲取計劃,未來開放獲取期刊將可能進一步集中到這些主要出版商手中。因此,作為開放獲取運動的重要主體,我國學術期刊社應該重視這一發展趨勢,積極推動轉型發展。結合國外開放獲取發展的特點以及我國的實際情況,對我國學術期刊開放獲取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4.1多渠道獲取運營資金
在開放獲取出版模式下,如果期刊社沒有主管主辦單位的撥款或其他財政補貼,那么就會嚴重依賴于收取文章處理費用。如果作者沒有得到項目基金資助,需要自行支付文章處理費用,那么這筆不小的費用可能會降低作者的投稿意愿。同時,近年來我國相關機構陸續出臺一系列政策,實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導向,也會對我國作者發表文章的意愿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作者投稿數量減少,勢必對期刊社的經營產生影響。因此,在不具備成熟條件的情況下,期刊社宜實行傳統出版與開放獲取出版并行的方式,探尋新媒體運營、廣告等多樣化運營方式,建立合理、穩定的盈利模式,保障期刊社的正常運營。
4.2堅持期刊質量
從長遠來看,開放獲取模式下,質量仍然是期刊的生命線,將直接影響期刊的生存與發展。期刊社應盡一切努力提高期刊質量。傳統期刊出版的組稿、審稿、編輯加工等流程仍然是適用的。期刊社應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發展,優化數字化稿件處理流程,以嚴格的審稿流程和標準確定文章的錄用。4.3積極加入DOAJ國際開放獲取數據庫應加入DOAJ國際開放獲取數據庫,提高我國期刊的國際曝光度,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從而減少我國學術論文資源外流,吸引國際優質稿源。對于作者而言,發表學術成果當然希望被更多的人下載、閱讀和引用。DOAJ作為全球權威的開放獲取期刊目錄,有著極高的影響力。英國自實行開放獲取政策之后,該國的研究占全球下載量的9.9%,引用次數占10.7%,并且在全球被引用次數最多的文章之中占15.2%[6]。因此,學術期刊必須了解加入DOAJ的具體流程和要求,并積極申請加入。
5結語
在數字化時代,分享成為一種時代精神。傳統的學術出版模式無法很好地滿足學術界知識共享和學術交流的迫切需求。開放獲取作為一種全新的學術出版和傳播模式,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可以更好地實現知識共享和學術交流,推動學術創新和社會進步。開放獲取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力,但我國開放獲取實踐起步較晚,和其他國家相比較為滯后。我國學術期刊作為開放獲取運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關注這一發展趨勢,積極參與開放獲取發展,從而在未來的出版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
作者:張小玲 單位:中國市場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