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媒體融合下科技期刊發展路徑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體融合下科技期刊發展路徑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媒體融合下科技期刊發展路徑探究

    [摘要]為適應信息技術條件下數據化、移動化、智能化的閱讀趨勢,滿足全媒體時代的發展需求,傳統科技期刊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勢在必行。本文梳理了近年來我國在媒體融合發展方面出臺的方針政策,并以《施工技術》雜志實踐為例,介紹其媒體融合發展路徑,即以刊、網、機、會為主體,以教、電、詢、投為拓展的融合發展實踐路徑。本文結合《施工技術》的媒體融合實踐,提出科技期刊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加強能力建設,進行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優化布局結構的策略建議,以提高科技期刊的核心競爭力。

    [關鍵詞]媒體融合;科技期刊;《施工技術》;數字化轉型;移動終端

    媒體融合(mediaconvergence)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龐蒂提出;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在其著作《自由的技術》中指出,媒介融合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是信息傳輸通道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1-2],其融合方式及特征表述如圖1所示。

    一、媒體融合發展的政策背景

    近年來,我國在推動期刊數字化轉型以及媒體融合發展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表1所示)。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重點闡述了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的重大任務[3]。這些政策的出臺,為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做出頂層設計,為傳統媒體轉型發展指明方向。

    二、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面臨的問題

    科技期刊是發布與傳播科技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撐,也是國家知識資產與科技文明發展的重要體現。《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科技期刊總量為4958種,僅次于美國(12274種)和英國(6214種)。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數據化、移動化、智能化為代表的新型閱讀方式不斷發展,科技期刊的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產品不斷豐富,電子期刊、網站、微博、微信、視頻號等新媒體交互性與及時性更強,可以彌補傳統科技期刊傳播速度慢、傳播形式單一的不足;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及數字產品的快速發展,給傳統科技期刊的生存帶來巨大壓力,雜志社面臨紙媒發行量降低、發行成本增加,被數字化出版物搶占市場的困境。當前,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一)缺乏資源和資金支撐

    媒體融合建設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成本,如平臺建設、軟件開發、硬件設備購置、人才引進等,一次性投入較高,但新媒體在短期內還不能給雜志社創造經濟效益。因此,從經濟角度考量,科技期刊雜志社對媒體融合的建設是被動接受,而非主觀意識驅動。

    (二)缺乏內部獎勵和激勵機制

    一般的科技期刊雜志社規模小、人員少,且機構設置簡單,很少有單獨設置的融媒體或新媒體部。目前,科技期刊一般由期刊自身編輯部或經營部負責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導致員工的工作量在原有基礎上有所增加,而雜志社往往對此項新業務的關鍵業績考核指標制訂不明晰,不能與績效獎金等嚴格掛鉤,員工收入難有大幅增長。因此,員工對新媒體平臺建設的積極性不高。

    (三)缺乏人才支撐

    一般的科技期刊雜志社缺乏專業的新媒體編輯及運營人員,傳統科技期刊編輯的互聯網經營意識較弱,對網絡語言的運用能力有限,新媒體平臺建設質量不高、動力不足,其傳播力和影響力較低。

    三、《施工技術》的媒體融合發展路徑

    《施工技術》雜志創刊于1958年,曾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管,2021年轉為由上級單位中國建設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主管,主要面向工程建設領域,報道國內外重大工程的施工技術及科研成果。近年來,《施工技術》在媒體融合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提出“刊、網、機、會,教、電、詢、投”的融合發展目標,通過積極實踐實現了品牌延伸,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一)以刊、網、機、會為主體

    刊、網、機、會是指傳統紙質期刊、網站、手機平臺和學術會議。1.傳統紙質期刊《施工技術》傳統紙質期刊借助國內大型知識或公共服務平臺探索論文網絡首發、增強數字出版、數據出版、微信互動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其借助中國知網等知識平臺的大數據功能,對期刊近年來的高被引論文、高下載論文、高影響作者進行分析,并指導下年度的選題策劃及約稿方向,用新科技手段輔助期刊內容的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施工技術》通過網絡首發、電子出版,優化編校流程,縮短發稿周期,加快學術成果傳播速度;其應用論文精準推送系統,提高學術成果和知識傳播的高效精準性;并應用OSID開放平臺增強數字出版,增加作者語音介紹和小視頻、主要數據圖片等,加強讀者認知,提高讀者的閱讀體驗感,以彌補傳統紙媒論文由于平面表達、單色印刷等帶來的不足。2.網站《施工技術》官網通過鏈接“騰云”期刊協同采編系統,可讓作者投稿、查詢,主編分稿、編委審稿均在線完成,有利于各方進行無紙化辦公;作者來稿可自動進行學術不端檢測,使編輯能夠便捷、高效地完成論文預審;系統的移動端產品掌上騰云App可滿足移動辦公的需要,便于編輯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工作,使編輯部的工作方式實現了數字化轉型。除了在線投稿系統,《施工技術》官網還支持雜志社的多元化經營業務,如其具有科技查新在線委托、學術會議在線報名繳費等功能。3.手機平臺《施工技術》微信公眾號自2013年2月運營至今,已擁有48萬粉絲,除了實現延伸期刊的品牌影響力、積累專業粉絲資源,其還通過“期刊導讀”“好文推薦”等形式推送論文目錄及優秀論文,利用新媒體互動出版,提升期刊傳播效果,加強與學術作者、讀者的聯系和互動。微信運營采用編輯輪值制度,共3位編輯,其中1人為編輯部員工,2人為事業發展部員工。這種制度打通了編輯與經營渠道,同時引入競爭機制,將發布高點擊量(點擊量在1萬以上)文章、原創文章數量納入年度考核指標。2021年,雜志社申請開通《施工技術》微信視頻號,以短視頻的形式傳播行業創新技術。其配合雜志出版內容以及雜志社舉辦的“工程建設行業杰出科技青年評選”活動,策劃了“魯班獎工程巡展”“杰青來了”等短視頻系列,并策劃舉辦了“建優杯”短視頻大賽,征集短視頻近500條,既豐富了知識資源,又利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渠道推動出版融合發展。雜志社基于手機微信平臺自主研發了“施工云學堂”平臺,設置《期刊閱讀》《會議視頻》《在線課程》等欄目,打造自有知識平臺。“施工云學堂”與其他機構合作,開展建造師繼續教育培訓,拓展在線教育新業態。同時,其還具有在線訂閱、購書、繳納會議費、提交電子發票信息等功能。4.學術會議《施工技術》每年結合行業熱點舉辦多場學術活動,其中“全國鋼結構工程技術交流會”舉辦8屆,“全國新型建筑工業化創新技術交流會”舉辦5屆,“高層與超高層建筑論壇”舉辦4屆。2020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雜志社又及時推出了線上直播論壇,“施工云論壇”“菁英講壇”兩個品牌論壇至今已播出10余場,觀看近萬人次。

    (二)以教、電、詢、投為拓展

    教、電、詢、投指教育、電商、咨詢和投資,是目前《施工技術》在以刊、網、機、會為主體的媒體融合發展的基礎上提出的融合發展愿景。由于雜志社擁有強大的專家和作者資源,且編輯多為建筑相關專業的碩士及以上人才,其具有開展教育、咨詢工作的人才保障。同時,傳播渠道多元化,與行業學(協)會、教育科研機構保持密切聯系等優勢也為《施工技術》拓展教、電、詢、投融合發展創造了條件。

    四、對科技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思考

    (一)加強能力建設

    孫明等人指出“互聯網+”時代行業期刊需要持續提升的能力包括媒體傳播能力、行業研究能力和數據服務能力[4]。李荃提出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下,媒體融合將從內核基礎維度、本體形態維度和價值追求維度出發,有序推動中國國際傳播能力的提升[5]。李娟提出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的能力建設根本在于編輯出版人才,科技期刊編輯需要具備基礎能力和創新能力[6]。在媒體融合發展的背景下,科技期刊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強能力建設。1.加強內容生產和傳播能力建設科技期刊應堅持“內容為王”理念,加強出版大數據分析,使出版內容更貼近大眾需求,以科技創新和科技強國為主旨,聚焦行業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圍繞有重大突破的科研成果和應用技術進行深度挖掘,快速、多渠道、多平臺融合出版,提升期刊在行業內的學術引領能力。2.加強編輯出版人才的能力建設科技期刊要提高編輯的策劃和把關能力,圍繞重大工程、重大選題及時策劃出版專欄、專刊,不斷豐富內容,創新欄目設計。在媒體融合發展過程中,科技期刊應注重新媒體編輯人才的培養,新媒體編輯不是傳統紙質期刊內容的“搬運工”,其應側重不同載體形式以及受眾特點對期刊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對傳統期刊編輯而言,科技期刊應加強對其互聯網思維的培養,使其能夠掌握互聯網傳播特點,順應互聯網傳播趨勢,綜合運用多媒體表現形式打造新的產品,實現期刊內容生產模式的升級和創新。3.加強出版服務能力建設科技期刊要優化出版流程,縮短發稿周期,通過網絡首發、增強出版等形式,提升優秀論文的傳播速度和傳播效果。科技期刊應加強用戶數據庫建設,通過多終端傳播的出版產品增強用戶黏性,利用大數據按需服務、精準推送,同時加強互動,擴大用戶規模及媒體覆蓋面。

    (二)進行全鏈條數字化轉型

    張敏等人提出數字化轉型發展要求創新科技期刊的載體形式,提高社會服務能力;同時要豐富期刊內容,及時調整欄目設置,開展學術交流等,建設有影響力的數字化、網絡化平臺[7]。劉天浩等人提出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科技期刊可能存在較大的網站建設和功能升級需求;科技期刊應運用新技術,加強自身網站建設,助力期刊創新與轉型升級[8]。科技期刊應通過媒體融合發展,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選題策劃、協同編輯、結構化加工、全媒體出版傳播的一體化數字平臺,實現同一內容多種創意、同一創意多種產品、同一銷售多種渠道的生產經營模式,激發科技期刊融合發展的活力。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刊、網、機、會”相結合的模式較適合當前科技期刊以小投入實現轉型發展的需求。

    (三)優化布局結構

    科技期刊除了在內容生產上推進數字化改造,借助國內外成熟的數字出版平臺進行網絡傳播,豐富網站在線服務與功能,為用戶提供多媒體閱讀、個性化定制、行業信息、互動交流、繼續教育等增值服務,還應探索刊群集約化管理與運行模式[9]。隨著媒體融合的不斷推進,科技期刊集群化發展變得越來越重要。《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指出,應以優質學術期刊為龍頭重組整合資源,建設一批導向正確、品質一流、資源集約、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學術期刊集群。《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20)》數據表明,統計到的4958種科技期刊分布于1291個主管單位,3083個主辦單位,4288個出版單位。其中只出版一種期刊的出版單位有4108家,占全部出版單位的95.8%。可見,我國科技期刊的分布過于分散。科技期刊走集群化發展道路可優化資源配置,產生規模效應,提升學術影響力,順應國際期刊業的發展趨勢,使傳統期刊做大做強,煥發新的活力。傳統科技期刊應尋找適合自身轉型發展的道路,加強和優化融合發展布局,整合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推進融合發展平臺的建設。

    五、結語

    當前,信息化浪潮勢不可擋,科技期刊應緊跟科技發展趨勢,順應媒體融合發展的態勢,加快數字化轉型發展,通過流程優化、平臺再造,實現選題策劃、論文采集、編輯加工、出版傳播的全鏈條數字化轉型升級,不斷探索網絡優先出版、數據出版、增強出版、全媒體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

    作者:梅陽 單位:亞太建設科技信息研究院有限公司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 小明天天看成人免费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www.成人av.com|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揄拍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成人艳情一二三区|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网站v片免费观看|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中文字幕无线码欧美成人|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日韩国产成人无码AV毛片|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按摩| 成人777777|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扳**a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