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學術期刊編輯人才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學術期刊反映了主辦單位的科研實力,編輯的能力和水平決定了學術期刊的水平。目前,學術期刊編輯隊伍建設有待加強,不僅僅是因為上級單位重視不夠,還因為編輯隊伍來源不夠專業、結構不盡合理,編輯晉升困難,缺乏吸引力。為了改變這一狀況,主辦單位要提高認識、科學對待,加大編輯人才培養力度,形成相對合理且穩定的專職編輯人才梯隊,為編輯接受再教育提供保障,著力提高編輯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學術期刊;編輯;培養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體學習中強調:“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破除人才引進、培養、使用、評價、流動、激勵等方面的體制機制障礙,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的這一講話精神應貫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各行各業,用以指導人才建設,推進行業發展。學術期刊(academicjournal)展示了特定研究領域的學術成果,并起到了一定的公示作用。新聞出版署(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于2014年組織有關專家經過一系列嚴格程序的審定,確定了我國第一批學術期刊名單,共5756種。2017年,又確定產生了我國第二批學術期刊名單,共712種。為保證學術期刊質量,期刊編輯擔負著無可推卸的責任與義務,在我國學術成果的產生與推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人才是第一資本,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學術期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智力資本,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是學術期刊最活躍的生產要素。對期刊人力資源進行有效開發與管理,是當前期刊管理者的重要戰略任務之一。為了維護學術期刊的學術尊嚴與學術地位,學術期刊主辦單位應加強制度建設,特別是編輯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編輯人員的業務水平、專業素養和出版能力,提升刊物檔次和知名度,杜絕類似于“2017年4月《腫瘤生物學》撤銷107篇中國論文”事件的再次發生。[2]
一、學術期刊編輯隊伍現狀
(一)主辦單位對編輯部的重視程度不夠學術期刊的主辦單位一般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專業學會、國有大型企業等。據筆者了解,有相當一部分學術期刊主辦單位對編輯部的重視程度不夠,將編輯部掛靠在附屬機構下,算不上一個獨立部門,在經費保障、辦公環境、人員配備等方面都有所欠缺。從多所高等院校官網上查詢的組織機構設置可知,基本上都是將編輯部定位在附屬機構、附屬單位、公共服務單位,或是掛靠在科學研究處或高教研究室等部門下。編輯人員除了要完成編輯自身的工作任務外,常常還要完成該部門的其他工作,分散了編輯的精力,屬于超負荷運轉。很多科研院所主辦的學術期刊也有類似狀況。
(二)編輯隊伍來源不夠專業由于編輯部屬于附屬機構或公共服務單位,導致單位領導對編輯的專業性認識不足,在編輯人才的配備及引進方面把關不嚴,不但沒有專業的新聞傳播類、編輯出版類人員,現有人員還存在不具備出版專業資質或是從行政崗位直接調任的情況,甚至一些編輯崗位解決了一大批主辦單位引進人才的家屬就業問題,等等。這些人員能否勝任編輯工作,是否具備編輯出版工作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業務水平,有沒有編輯職業需要的工匠精神[3],是否為編輯部需要的人才等問題都不可預知。
(三)編輯隊伍結構不合理據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林鋼編審調查,目前學報編輯主要來自于教師轉行、行政人員調整和引進的職業編輯,其中來自于教師的占62.50%,來自于行政人員的占34.40%,僅有3.10%的學報編輯是社會引進的職業編輯。[4]這種結構極不合理的編輯隊伍嚴重影響了學術期刊事業的發展。由于歷史原因和我國學術期刊發展的歷程,真正科班出身的編輯鳳毛麟角,絕大多數都是半路出家,從其他方向轉行而來。表面上看,編輯不就是挑挑差錯、改改形式,無論是誰都能勝任。其實,這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編輯可不是挑差錯、改形式這么簡單。事實上,不論什么行業,角色轉化都需要時間,包括其職業素質、職業能力和職業精神,都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加以鍛煉和提高,尤其編輯職業更是如此。
(四)編輯人員晉升困難學術期刊主辦單位的主營業務工作一般要么是科研、要么是教學,科研人員或者教師是業務主體,盡管有專家多次強調,期刊辦的怎樣體現了主辦單位的實力,但由于編輯部是附屬機構,編輯仍然被劃定在非主體系列,職稱與職務的晉升定然不會被優先考慮,留給編輯的機會是少之又少。另外,有些單位甚至把編輯出版系列和科研或教學系列放在一起進行排名,這樣一來,編輯不僅要具備編輯出版系列晉級所需要的條件,還要在專業領域有所建樹,而這恰恰是編輯的軟肋,因為他們把大量時間都投入到了編輯出版過程中,很少有時間進行專業性的學術研究,成果自然無法與科研人員或教師相比,所以晉升之路難之又難,待遇也相對較低。
(五)兼職編輯人數偏多據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編輯部許花桃和劉淑華調查,廣東省高校學報編輯隊伍基本達到“季刊3人,雙月刊5人,月刊7人”的標準,但是有少數編輯部只有1-2名專職編輯,有些甚至全部是兼職編輯。[5]兼職編輯具有一定的優勢,但兼職人數過多對辦好刊物是不利的。因為兼職編輯雖然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和靈活性,但其并不具備相應的編輯業務能力,甚至不愿意接納或涉足編輯排版規范,而僅僅只愿意承擔與稿件質量有關的編輯工作,所以后期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另外,兼職編輯由于不受編輯部的考核與管理,其責任心也不能與專職編輯相提并論,工作有推諉、搪塞之嫌,工作起來不會考慮期刊的長遠發展。
二、加強學術期刊編輯人才建設的路徑
(一)提高認識,科學對待早在1991年,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新聞出版署頒布了《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新聞出版署第12號令),規定“科學技術期刊專職編輯人員按任務定編,一般季刊(或半年刊)不少于3人,雙月刊不少于5人,并設一定數量的專職編務”[6]。2005年,新聞出版總署、科技部又了《關于調整科技期刊申報程序和審批辦法的通知》(新出聯[2005]9號)。同樣,1998年教育部就了《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教備廳[1998]3號),辦法第十二條指出:“學報編輯人員屬于學校教學科研隊伍的一部分,學報編輯人員的職務評聘、生活待遇以及評優表彰等方面應與教學科研人員同等對待。”[7]2002年,教育部又出臺了《關于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學報工作的意見》(教社政[2002]10號),規定“高校社科學報編輯部是校屬院(系)一級的學術機構,由學校直接領導……學報編輯人員是學校教學科研隊伍的一部分,應列入教學科研編制,享受與教學科研人員同等的待遇”[8]。多部委針對同一件事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旨在說明它的重要性。我們必須摒棄固有思維,用科學的態度、思維和精神來對待這件事情。嚴格落實管理屬性、人員配備、經費保障,那么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我國期刊發展歷史證明,只要主辦單位、出版單位思想意識里重視期刊出版工作,行動上能認真落實文件精神,充分調動編輯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出版的學術期刊定會具有不同凡響的水平和聲譽。《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是陜西省第一批認定的學術期刊之一,創刊60年來,刊物質量穩步提高,學術影響日益擴大,如今已是中文綜合性科學技術類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核心庫來源期刊、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也是美國《化學文摘》(CA)和《數學評論》(MR)、英國《動物學記錄》(ZR)、日本《科學技術文獻速報》(CBST)、俄羅斯《文摘雜志》(AJ)、德國《數學文摘》(ZBI)的來源期刊,并多次被評為國家教育部和陜西省優秀科技期刊、陜西省十佳學報,這與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編輯的辛勤努力是分不開的。
(二)加強人才培養力度編輯是學術期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關鍵因素。因此,編輯部在最初選人的時候就要選擇那些立志編輯事業的人,選聘專業基礎好、責任心強、文字能力強的人,把這些具有編輯初心、能力強的人聚集在一起,促進編輯部整體編輯業務水平的提升。以通過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為基本要求,針對考試內容開展學習和研討,有助于新到崗人員的迅速成長,也促進因歷史原因造成的長期從事編輯工作但未通過考試人員的學習熱情,并支持每位編輯參加繼續再教育。由2020年國家新聞出版署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的《出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規定》(國新出發[2020]18號)中明確要求,自2021年1月1日起,出版專業技術人員參加繼續教育的時間每年累計不少于90學時,其中專業科目學時一般不少于總學時的2/3。規定要求的繼續教育學時從原來每年72學時增加到每年90學時是本次修訂中比較重要的一項變化,這對主辦單位支持編輯參加繼續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保證學時,必須保證每位編輯每年參加至少一周的離崗培訓。
(三)形成相對合理且穩定的專職編輯人才梯隊辦刊就要辦名刊,而名刊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就是名編輯和一流的編輯團隊。名刊背后其實是編輯人才的競爭及其滲透到期刊編輯隊伍中的學科布局與梯隊建設。名刊的奧秘在于有一支高素質、敬業的編輯隊伍穩定而持續地進行創造性勞動。要辦好期刊,創名刊名欄,除單位領導的關心與支持外,編輯人員需要付出100%的努力與汗水,甚至更多,而且還要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隊,做到相互補充、相互協作,這是被其他工作分散了精力的兼職人員難以做到的。揚州市有高校學報7種,編輯25人。其中正高職稱6人,副高職稱16人,其他職稱3人,正高職稱層次占比24%,副高職稱層次占比64%,其他職稱層次占比12%。這種兩頭少中間多的人才配置較為合理,梯隊遞進恰當。[9]
(四)加強學習,提高業務能力期刊編輯是一個需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的職業,且要具備較強的學習能力。我國技術監督局制定的國家標準(GB)有很多,在此基礎上,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教育部、新聞出版署、中國期刊協會、中國科學技術期刊編輯學會、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中國高校科技期刊研究會(原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研究會)等國家機關和學會也分別針對各自的業務情況制定了相關的規范和制度,例如:《科學技術期刊管理辦法》《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出版管理條例》《中國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編排規范》《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編排規范》《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CAJ-CD規范)等,這些規范與制度也經歷了制定、試用、修訂、再試用、再修訂等過程,就連我們習以為常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出版)也已經修訂到了第7版,其中的不少內容都做了修訂,所以每個編輯都要隨時學習、隨時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學習中,不僅要自我學習,深刻領會,掌握前后版本的差異,而且要積極走出去,開闊眼界,取長補短;不僅要在編輯部內部舉辦學術沙龍,進行編校交流活動,而且要積極參加同行業舉辦的編輯業務交流培訓活動;不僅要參加上級部門舉辦的培訓活動,而且要積極參加專業性的學術會議,了解學科發展前沿動態,為選稿、欄目策劃提前做好準備。
三、結語
編輯隊伍的建設與管理關系到學術期刊的前途命運,千變萬變,人才建設不能變,要建立一支甘心為他人作嫁衣的編輯隊伍。[10]一本優秀期刊的出版,離不開德才兼備、素質優良的編輯人才。特別是在信息快速傳播、自媒體發展迅猛的當下,人們表達自己見解的途徑日趨多樣化,所謂的“成果”真假難辨,為此,學術期刊編輯一定要擦亮眼睛,以高度的責任心、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精湛的編輯業務能力分辨是非曲直,展示科研成果。
作者:屈憶欣 單位:中國石油集團石油管工程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