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技期刊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開放獲取期刊發展的現狀及困境
20世紀90年代末,開放獲取開始在國際出版界和圖情界興起,國外發展較快,目前已形成一定規模。在開放獲取領域發展較為成熟的國外平臺為開放獲取期刊(DirectoryofOpenAccessJournals,DOAJ),國內則有兩家,一家是COAJ即中國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另外一家為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據DOAJ統計,截至2019年5月,DOAJ共收錄來自130個國家的13388種期刊,收錄論文4072291篇。COAJ收錄期刊660種,論文總數1420414篇;中國科技論文在線收錄期刊850種,論文總數1299534篇。相較之下,國內的開放獲取平臺收錄的期刊數量及種類都遠遠不及國外平臺,其中兩個國內平臺的論文還有一定數量的重疊。2004年5月,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院士代表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簽署了《柏林宣言》,其表明了中國科學界和科研資助機構支持開放獲取的原則立場[3]。但是時至今日,我國科技期刊的開放獲取出版仍舊在發展初期,不論數量還是質量都有極大的提升空間。
1.1開放獲取期刊的認可度有限,社會聲譽尚未建立
正如施普林格•自然大中華區開放科研總監柯安德(ArendKüster)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開放獲取出版機構,如何增加人們對開放獲取期刊的信任,是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題,大多數人輕易地認為由作者或機構付費發表的文章在寫作質量上會打折扣,在同行評議、主編終審等環節時會獲得優待。開放獲取論文的認可度相較傳統期刊確實還有較大差距,誕生的時間較晚、普及度較低以及創新的付費模式都使得開放獲取的發展之路困難重重。
1.2開放獲取出版付費標準不透明,籌措方式不持續
當前,開放獲取期刊出版服務費沒有統一的收費標準,出版服務費定價機制不透明,部分規模大、影響力大的出版機構壟斷定價權,使得出版服務費價格不合理的虛高,進而讓許多科研學者望而生畏。同時因為出版服務費價格高昂,其資金大多來源于項目費用或基金資助,而這些費用卻是不持續的,因而客觀威脅到開放獲取期刊的發展。
1.3開放獲取與傳統出版服務商之間的利益沖突明顯
從經濟利益角度來看,期刊的開放獲取其實就是將圖書館等機構用戶支付給出版服務商的費用支付給了內容出版者和開放平臺,因此這行為本身就搶奪了包括知網、萬方在內傳統服務商的蛋糕,因此開放獲取在發展過程中注定會不斷受到傳統期刊服務商們的打壓和反抗。如何處理好與他們的關系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4開放獲取面臨新時代的技術挑戰
在新媒體時代,如何讓開放獲取變得更為便利,如何使作者享受到超越紙質刊物的高品質內容與服務是開放獲取期刊及平臺不斷追求的目標。比如開放獲取平臺的檢索、組織功能都需要有更強的引擎去驅動。但是包括知網、萬方在內的傳統出版服務商們擁有豐厚的資金支持,長年累月的數據積累,技術不斷更新的團隊,所以很多時候開放獲取平臺的使用體驗遠遠不及傳統出版服務商。這種情況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注定會流失掉一批用戶。
2開放獲取期刊的時代機遇
開放獲取期刊的發展根基為辦刊方式的轉變,因而其實它會從根本上解決傳統期刊在出版周期過長、商業競爭力較弱、影響力受限方面的問題。同時,通過運用數字技術手段,開放獲取期刊的便捷性、時效性、易引用性都將成為其發展的機遇。
2.1開放獲取的引用優勢能夠被放大
開放獲取具有明顯的引用優勢,因為沒有付費數據庫的商業壁壘,傳統學術期刊的封閉性被打破,文獻的高效傳播變為成了可能。在新媒體融合時代,開放獲取的文獻可以通過電腦端、IPAD端、手機端等一系列工具進行傳播。論文成果可以開放在微信、微博、論壇、社群里交流分享,大大地增加了被引用的可能性。
2.2開放獲取能讓發表時效大幅提升
相較于傳統期刊,開放獲取期刊的流程往往完全在平臺系統中完成,減少了線下傳遞、修改文獻的過程,整個發表過程相較傳統出版更為簡潔、透明。同時,開放獲取期刊出版時以互聯網為平臺,因而省去了印制周期。這客觀地縮短了發表周期,提升了發表速度。
2.3開放獲取的過程是交互性的體驗
早在2013年,由歐洲地球科學協會(Euro-peanGeosciencesUnion,EGU)推出的地球表面動力學(EarthSurfaceDynamics,Esurf)是一個具有交互屬性的國際開放獲取科學期刊。其推出了新型的交互式同行評議。整個出版階段被分為了兩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論文由編輯快速審稿,然后就公開在Esurf討論網站上,接受交互式公開評審,在這種互動式的同行評議過程中,評議的專家可以選擇公開身份或者匿名個人信息,而且作者可以追蹤整個過程,查詢到細節信息。在第二個部分,如果論文被接受,即通過同行評議,并經過修改完善,論文最終會被發表在Esurf上。這樣的出版方式保證了出版物以最快的速度優先出版,并提供了長期的科學討論和記錄。這樣的方式充分體現了新媒體時代的優勢和互聯網的便捷性。這有助于促進科學討論,提升科學質量,保證其有效性和透明度,加速了文章發表速度[4]。
2.4開放獲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修正現有學術評價問題
現有的學術評價指標體系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科研工作者的不滿,期刊評價指標,尤其是期刊過于偏重影響因子已嚴重影響了學術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許多時候,在哪本期刊上也會影響到這篇論文的點擊量、被引量,這種情況其實是不合理的,學術評價指標的對象應當是論文本身,而不應是論文所發表的刊物。而開放獲取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學術期刊對學術論文的影響,還給學術論文一個單獨展示的空間,使得學術出版回歸到服務學術、推進學術的原點[5]。
3如何提升開放獲取期刊的影響力
3.1利用新媒體手段,多渠道、多方式地滲透影響
開放獲取往往通過期刊自建官網和開放獲取平臺進行展示傳播,在新媒體時代,多元展示渠道和方案可以更靈活、高效地提高論文的瀏覽次數、被引次數。一方面,從論文內容本身來看,利用開放獲取平臺可以提供給讀者復合的增強出版內容,提升論文的豐富度,增強其影響力。另一方面,平臺應當順應時代,開發出更適合移動端的瀏覽模式,甚至可開展活動鼓勵用戶分享、轉發開放論文,將開放、共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3.2積極抓取用戶畫像,精準優質地服務目標人群
新媒體時代,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讓精準服務成為可能。開放獲取期刊及其平臺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挖掘潛在優質作者、讀者。比如通過數據分析,精準鎖定有科研經費和專項基金的優秀作者,他們擁有優秀科研能力的同時還具備一定的經濟實力,在支付出版服務費方面會遇到更少阻礙。而開放獲取平臺本身就可以通過用戶的訪問信息獲取用戶畫像,更積極地向其推送其可能感興趣的內容,讓論文資源從被動展示升級為主動呈現。
3.3合理運用新技術,提升平臺的使用體驗
研究證明,在考察媒介易用性時,平臺性能對開放獲取期刊知識傳播效果最為重要;而平臺界面和平臺安全性是極大影響開放獲取期刊知識傳播效果的基礎媒介環境。除此之外,個性化服務是影響媒介拓展功能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響開放獲取期刊知識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6]。因此,合理運用新技術,提升開放獲取平臺的性能、界面、安全等級,提供更有針對性、個性化的服務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開放獲取期刊的影響力。
3.4提升論文品質,抓住自身優勢,打造行業品牌
學術期刊的辦刊單位需要更全面的提升辦刊實力,比如提高組稿能力,獲取更優質的稿源;提高審稿效率,更有效精準的完成同行評議,實現快速出版。在收取作者更少出版服務費的同時為其提供更多更優質的增值服務。行業期刊應當發展集群優勢,將同一科研領域的論文一同開放,打造開放品牌,增加平臺知名度的同時提升論文的顯示度。
3.5爭取政府支持,共建國際知名的開放獲取平臺
科技期刊開放獲取平臺,能夠實現國內外學術信息的雙向交流。對于學術資源的廣泛傳播有積極的正面效應。從政府層面,應當呼吁其制定相應政策,比如可以借鑒國際上正在興起的“公開資助研究成果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7],將部分科研經費用于支持開放獲取論文的發表。同時現有的開放獲取平臺應當加強與政府的聯系,制定更為科學的開放流程,實現科研信息的資源共享,共建在國際范圍內知名的開放獲取平臺。開放獲取出版、在線發表、融合出版和知識服務對傳統科技期刊傳播范式、商業模式和競爭態勢產生了重大影響,能夠且已經將用戶從現有學術評價、出版預期轉向新的知識服務維度,是科技傳播領域的顛覆性技術。我國科技期刊欲爭創一流,必須采取積極戰略和顛覆性創新技術,加強自身傳播能力建設,提高期刊質量、顯示度,進而提高期刊影響因子,提升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和核心競爭力,增強科技期刊的服務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梁小建.影響力、傳播力與平臺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相關話題的思考[J].出版廣角,2019(2):14-17.
[2]蘇小亨,袁李姝.開放存取期刊的發展研究[J].傳播力研究,2018,2(8):144,147.
[3]宣傳處供稿.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在京簽署《柏林宣言》[J].中國科學基金,2004,18
作者:黃瑱 高映月 于杰單位:武漢大學科技期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