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民族類學術期刊影響力提升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互聯網+”為民族類學術期刊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采用文獻分析法和數理統計法,從期刊類型、主要研究內容、收錄情況與期刊影響力三個方面剖析當前民族類學術期刊發展狀態。提出高質量發展,打造“良心”“暖心”“品牌”期刊,創建民族類學術期刊聯盟和全方位深度刊網融合的發展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民族學;學術期刊;刊網融合
一、民族類學術期刊發展現狀
1.期刊類型
本文選取主要民族類學術期刊(共36種)進行調查研究,依據中國知網復合影響因子進行排序。目前民族類學術期刊依據期刊主辦單位的不同,總體上可劃分為三類:第一類由科研機構、學會主辦,如復合影響因子排名第一位的《民族研究》,主辦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復合影響因子排名第五位的《廣西民族研究》,主辦單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問題研究中心;第二類期刊是由民族高校主辦的《××大學(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如《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和《大連民族大學學報》等;第三類期刊由出版社、期刊社主辦,如《中國民族教育》由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此類期刊在民族類學術期刊中較少。總體來看,民族類學術期刊數量不具有學科優勢,且寬泛的民族研究較多,針對單一領域的專業期刊較少。雖然各民族大學學報的自然科學版未列入此次研究對象中,但民族類學術期刊仍存在偏重哲學社會科學,缺少介紹當前民族科技發展前沿的科技類期刊。
2.主要研究內容
《廣西民族研究》自2016年起特邀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塔娜博士主持《全國期刊民族學、文化(社會)人類學研究論文索引》,以其2018年2月至2019年1月一年的索引結果為數據來源[2-7],對民族類學術期刊中占主體部分的民族學、文化(社會)人類學研究論文進行統計。統計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當前民族類學術期刊的主要研究內容。論文的主要研究方向為社會、文化及其變遷,多為對單一民族的民族習慣、文化特點和民族發展歷史進行研究;其次為民族問題與民族關系研究,此方向論文主要針對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進行研究,也包含改革開放以來民族工作的主要理念與成功經驗總結、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方面;理論研究集中于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西方國家民俗學發展等;研究動態、綜述與書評包括民族學、人類學相關發展歷程綜述,民族學、人類學會議報道和重點圖書的書評、簡介。統計過程中還注意到,民族學類論文多為基礎的語言表述型、經驗總結型,數據支撐不夠,導致民族類學術論文普遍存在研究空泛的現象。跨學科研究較少,人類學未能與本土民族學較好融合,“土洋結合”[8]不夠。
3.收錄情況與期刊影響力
選為研究對象的36種期刊中,核心期刊[9]有17種。核心期刊約占民族類學術期刊總體的47%,近半數的比例在學科中排名靠前,一方面是由于民族類期刊總體水平較高,另一方面與民族類學術期刊數量少有較大關系。雖然收錄情況較好,但在數家期刊評價機構的期刊評價報告中,民族類學術期刊“權威”級別很少,17核心期刊的平均復合影響因子僅為0.687(以下數據均源于中國知網),位列第一位的《民族研究》復合影響因子為1.638,與其他學科頂級期刊差距較大,如《中國法學》復合影響因子為12.503。
1.高質量發展
實現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民族類學術期刊最緊迫、最根本的問題。“互聯網+”時代,期刊的主體仍是內容,內容是一切期刊創新、轉型的前提,紙質的內容不被讀者所接受,投射到大屏幕、小屏幕也不會有任何改觀。依靠打造“良心”期刊,營造“暖心”期刊,創建“品牌”期刊,助力民族類學術期刊持續、穩定地實現高質量發展。(1)打造“良心”期刊。期刊的成功得益于作者的專業、編輯的嚴謹、出版發行的負責,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差錯都將影響期刊質量。民族學人類學經過近年來的不斷發展,已涌現出一批高水平的研究學者,甚至長江學者,作者的專業性日漸提高。民族類學術期刊編輯在編校過程中,首先應秉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不斷加強理論學習,關注黨中央關于民族工作的最新政策方針;其次應永葆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2)營造“暖心”期刊。期刊作為連續出版物,編輯應注意提高售后服務質量。學術期刊在售后服務方面往往有所欠缺,民族類學術期刊更是如此,期刊封底所印編輯部電話常常無人接聽,編輯部郵箱回復不及時等現象普遍存在。及時、有效地幫助作者、讀者解決問題,有利于維護作者、讀者群體,營造“暖心”期刊。(3)創建“品牌”期刊。在嚴把內容關的基礎上,期刊編輯人員應掌握期刊出版全流程,不僅對內容負責,也要了解期刊印刷、發行的相關工作。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孫寶林在全國出版印刷培訓班中講到,“編輯部應學習汽車4s店的核心理念,現如今一輛汽車可能由數十家甚至上百家供應商提供配件,無論車子的哪一個零部件出現故障,只要是所經營品牌的汽車,就負責維修到位。我們的期刊也是多位作者、編輯、排版、校對、印刷、發行合作的產品,但我們的期刊往往是‘如有印裝錯誤,請直接與××印刷廠聯系’”。只有從期刊出版全流程的各個細節準確把握,樹立品牌理念,才能成為不被時代所淘汰的經典期刊。2019年,《讀者》11期累計發行20億冊。雖然中間也經歷了紙媒沒落的低谷期,但《讀者》雜志能夠經久不衰,依舊受到讀者們的青睞,正是因為其牢牢把握品牌意識,注重品牌創建。
2.創建民族類學術期刊聯盟
創建民族類學術期刊聯盟是期刊集約化發展的有力舉措,匯聚資源,節約成本,將民族類期刊的發展壯大形成合力,資源共享,不僅可以保持民族類研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良好學術氛圍,還可以形成“合聲”,促進民族學學科的發展。中國出版集團、上海期刊協會、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所屬出版單位的期刊已形成一定規模的集群經營模式,以點帶面,推動學科整體發展。民族類學術期刊聯盟的成功創建,還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國際化傳播。2017年中國期刊海外發行的前10名為《文物》《考古》《中國語文》《收獲》《文史哲》《考古學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考古與文物》《史學史研究》和《語言教學與研究》[10]。2018年11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民族類學術期刊聯盟一方面在內容方面具有海外傳播的先天優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與文化底蘊,另一方面應借國家深化改革的有力政策,積極參與國際圖書期刊展覽、文化展覽等活動,提升期刊聯盟影響力,促進中國民族學世界交流。
3.全方位深度刊網融合
2019年1月25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在主持學習時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力量和輿論支持。在國家的大力號召下,許多期刊和數字出版企業都開展了刊網融合的相關業務。中國編輯學會出版融合編輯專業委員會、國家新聞出版署出版融合發展(武漢)重點實驗室共同發起了一項面向學術期刊行業的開放科學公益性計劃———開放科學計劃(OpenSci-enceIdentity,OSID)。OSID以二維碼為入口,提供豐富的線上擴展功能,包括作者對文章背景的語音介紹、論文研究中開放內容與數據、作者與讀者的交互問答、學術圈等多種實用功能。可以豐富論文擴展內容,實現增強數字出版;提高論文傳播質量,提升期刊影響因子;提升論文科研誠信,杜絕論文學術不端;搭建知識服務平臺,促進用戶學術交流。超星集團在移動互聯時代背景下提出創建“域出版”的新型期刊數字出版概念,它基于最先進的期刊數字出版技術,從PC端、移動端全終端清除學術閱讀障礙,全面提升學術閱讀體驗。除此之外還有武漢理工推出的“RAYS”,人大數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開展的“壹學者”計劃等,都是刊網融合的有益嘗試,根本目的更好地服務作者與讀者,服務學科發展。民族類學術期刊可根據自身特點進行合理選擇,為民族類學術期刊數字平臺的建設奠定基礎。
三、結語
近年來,“紙媒消亡”的流言愈演愈烈,根據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署的數據,2016年全國共出版期刊10084種,2017年全國共出版期刊10130種,其中批準新創辦期刊61種,更名125種。新媒體幾乎每天都在更新換代,期刊正由大眾轉向小眾,精準辦刊、填補新興學科空白成為期刊改革與發展的重要途徑。“互聯網+”背景下,電子出版、數字出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的發展不斷改變著期刊出版的形態,但“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期刊作為文化傳播載體的根本屬性沒有改變。民族類學術期刊是亟待挖掘的百花園,在保證高質量的前提下,創新性地開展刊網融合將提升民族類學術期刊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馬化騰.關于以“互聯網+”為驅動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創新發展的建議[J].中國科技產業,2016(3):38-39.
[2]塔娜.全國期刊民族學、文化(社會)人類學研究論文索引(2018.2-2018.3)[J].廣西民族研究,2018(3):174-176.
[3]塔娜.全國期刊民族學、文化(社會)人類學研究論文索引(2018.4-2018.5)[J].廣西民族研究,2018(4):173-176.
作者:趙環宇 張瑾燕 單位:大連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