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平面設計中背景設計與價值建構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伴隨著物質生活的富足與設計的發展,信息元素的種類與日俱增,任何設計的形式都會影響視覺信息的有效傳達,背景的設計在解決信息元素有機組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始終處于角落,有如群演一樣。本文通過對平面設計中背景圖的闡發,對背景的設計進行辯證的分析,以期探尋背景圖設計的表征與設計的價值。
關鍵詞:圖底關系;平面設計;背景研究;背景設計;設計價值
背景的設計作為設計過程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在設計活動中并不處于核心的地位,而是處于一個邊緣襯托的位置。設計師在進行設計活動時對于背景的設計并不重視,往往在進行設計活動時候,覺得這塊好像缺少點什么,不夠豐滿,那么加上點背景豐富一下,這時才會想到背景,背景的價值才被體現,但就是這樣不經意而為之時,成為了組成一件設計作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背景與背景設計之闡發
背景設計是海報、標志與企業形象、包裝等設計必不可少的環節,是設計師需要重點考慮的地方。豐富的背景設計,滿足了人們在生活上日益增長的物質與精神需求,在設計中需要做好各信息元素排列組合,同時要處理好主題元素與背景之間的關系。一個良好的背景設計可以更好地平衡整體畫面,均勻的分配出每一個信息元素的占比,通過有意識的背景設計襯托出設計作品所要表現的主題與主體,讓設計作品表現更加完滿,產生更好的設計影響與回饋。例如,美加凈牙膏憑借著其具有東方典雅與西方簡約高度結合的設計風格獲得了消費者的青睞,成為熾手可熱的商品。從美加凈不同時期牙膏包裝設計展開圖(圖1)上可以看出,成分表、條形碼、宣傳語、產品特色宣傳語、生產地址等等含有產品信息的信息元素的數量已呈幾何式增長的態勢。這就需要設計師在面對復雜的信息元素時,要對信息元素采用不同字體、不同粗細、不同顏色、不同傾斜程度等字體的設計形式進行區分,或者采用背景區分、特殊指示信息、圖文結合等設計,通過不同的設計手法、設計形式、設計風格來處理主體與背景之間的關系。
二、背景設計之表征
(一)連續與重復
背景的設計方法眾多,最常見的是連續與重復。二方連續與四方連續作為最具有視覺效果的背景設計方法在背景設計的應用中極為廣泛。二方連續又稱為“帶狀圖案”,由一個或兩個、三個簡單紋樣向左右或上下連續排列的圖案,排列組合產生富有節奏且韻律感強的帶狀紋樣,具有很強的表現能力與豐富畫面的特性,多被用來裝飾畫面與豐滿背景,也被稱為花邊紋樣。按照骨式變化以及常用程度可以將二方連續分為四種:散點式、波線式、折線式、綜合式。散點式,由單一而獨立的圖案進行排列呈點狀展開,之間沒有明顯的連接線。為了避免單獨的形狀會更加突顯呆板、生硬,用不同圖案組成較為復雜、有意義的紋樣,將其進行散點式二方連續排列,會使整個畫面效果更加生動。波浪式,以不同幅度的波浪狀曲線起伏作為圖案連接的中介,呈現出柔美、連貫的紋樣。折線式,具有向前、運動的效果,多以直線構成連續性圖案,視覺效果十分突出,可以帶給作品的觀賞者以有力、俏皮、活潑之感。綜合式,以適合畫面的連續方式進行搭配混合,可以產生風格多樣的復雜二方連續紋樣。紋飾既是獨立的個體,同時也可以與畫面相互呼應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形成和諧的美感。重復是由單獨的個體進行數量化演變,有組織、有計劃的組合排列組成新的形態。合理設計重復元素之間的空隙、數量和強化虛實對比等,線與圖案的寬窄不同等等,產生了視覺上的對比,帶來視覺上的導向性。因此,利用好連續與重復,可以讓平面設計中的背景呈現出退后卻又與主體統一的美觀效果,既可以更好的區分主體與背景,又可以避免出現死板枯燥的感受。
(二)虛化與切割
背景圖的虛化,即對背景進行簡化、弱化,以達到1+1>2的效果。同理,用攝影中用到的方法對背景虛化進行解釋或許最為恰當。在攝影中,長焦、拍攝特寫的手法是為了突出整體,拋棄多余的物體,將雜亂的背景虛化模糊,使主體之外的畫面柔化、簡化產生類似透視的推移之感,進一步區分背景與主體,以達到背景烘托主體所產生的“聚焦”的形式美感。當設計中想表達的事件、內容繁雜多樣時,將其進行觀點或信息上的分類,利用背景的切割將信息做成組元素進行頁面組織和設計,使頁面布局更加的有條理、完整,進一步增加觀賞者在視覺效果上的接受程度。切割的形式主要分為線切割與面切割。線切割可以用隨意的線進行隨意切割,也可以用隨意的線進行等形切割。同樣是線切割還有等比、數列切割,黃金切割線是以純粹的數理性作基礎,通過對畫面進行測量進而展現出富有邏輯的節奏。在背景的設計當中,運用數理理論進行線切割,會使視覺上的形象更加集中,向觀賞者傳達出冷靜、清晰、井然有序的設計特色。面的切割形式也可分為平面切割和立體切割。平面設計中,面的切割大多運用于書籍、海報、包裝設計等等,不同的分割方式都能為我們帶來不同的視覺享受,關鍵在對背景整體大小的編排和調整,形成有韻律的秩序美感。
(三)抽象與具象
寫實與抽象是油畫藝術最具有代表性的兩種風格,在平面設計中也不例外,抽象與具象的設計手法在背景的設計中運用得極其廣泛。設計作品在被觀賞時是一個“觀看—互動—感受”的過程,整個過程會涉及到心理學、圖像學、符號學等等,受制于個人差異因素的影響,了解這個過程是一個及其復雜的過程,但是人在觀看事物的時候,會將其統一概括,即進行抽象簡化的處理,便于記憶。抽象是設計元素的高度簡化,取共同、本質的特征,舍棄非本質的特征進行設計的過程。這就要求我們面對設計元素時,要提煉、抓住主要特征,以反映事物的本質及規律,設計出簡潔、富有表現力、概括的形象。當代藝術家在生活中接觸、感受豐富多彩的人物、事物表象,重要的是能夠迅速抓住一個世物的主體特征,并進行總結復現,再根據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其進行情感交流,并蝕刻在記憶中。具象則是設計中“越像越好”這一流派存在的體現,是設計師對事物客觀形象的表現、是一個具體形象經主觀意識處理后的復現,可以讓人看到這個設計就能馬上聯想到事物的現實主體。大多數紀實類宣傳海報、電影海報設計都會使用具象的事物配合文字來對整體進行直觀性表達。
三、背景設計之價值
(一)主次信息的區分與凸顯
背景,即背后的景色,而不是作為主體在前面,我們卻常常對其置若罔聞。在平面設計的色彩構成中,明度表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黑白這對無彩色系,我們對于黑色的形容往往是深邃的黑,無盡的黑,而深邃和無盡的使用生動的體現了黑色這個色彩的無限延展性,反而我們卻沒有對白色的形容是深邃的白,無盡的白,而是純凈的白,干凈的白色,恰恰與黑色相反,白色更多的體現的是突出的意思,正所謂提純之意,即提取出純凈的東西(具有向上的方向性)。因此,像黑白這樣具有明顯對比傾向的色彩計劃是體現信息元素主次之分的最好解決辦法,運用不同色彩的明度也是主次信息體現的最好途徑。在平面設計中,不同明度色彩的合理運用可以更好的區別背景和主體,為了突出主體,選用明度較低的色彩作為背景,選用明度較高的色彩運用于主體,用以更好的區分主體和背景的關系,可以更加直觀的展現作品的展示主體。背景選用深的色彩,主體選用淺的色彩,其實不僅僅為了區分主次關系,更應該注重的是空間感,這種空間感更多體現的是一種類似于漸變的推移性所呈現的視覺上的空間透視。
(二)視覺效果的豐富
背景是確定設計作品氛圍的重要因素,好的背景會豐富設計作品畫面的整體感與氛圍感、完善整體設計氛圍的營造、完成對于平面設計中給與觀賞者視覺空間感的構建。例如,《保持冷靜,勇往前行》(圖3)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為經典、流傳最廣的海報之一,其設計鮮明地體現了人們對于未來的美好向往,并以一種直觀的方法來展現,背景的設計運用了平鋪的英國國旗,具有極強的辨識性,在英國國旗的背景上加上了一層有著戰火硝煙般的濾鏡效果,展示出了英國身處戰爭泥潭的境遇;白色代表著純潔、干凈、希望的色彩表征,白色的英文的含義為保持冷靜,繼續前行(KEEPCALMANDCARRYON),代表著英國人對未來的美好向往的心理以及即使被德國攻占還要繼續生活的不甘之情,并與代表著英國皇家榮耀的白色的王冠三者在敘事和表現上形成了一個整體,與背景的用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背景作為一個后面的平面空間,文字以及王冠作為一個前面的平面空間,也將和平與希望置于戰爭之上,與文字的色彩、文字的含義相得益彰,不僅豐富了畫面,進一步體現英國人設計該海報時的初衷,并以這樣設計來撫慰每一位英國人受傷的心靈。
(三)特色屬性的表達
少數民族服裝的圖案設計是特色屬性的背景設計的典范。一件服裝,整體的設計與款式是主體,那么顏色、圖案就是背景。對人的著裝來說,人是主體,穿的衣服則是背景,用衣服來襯托人,這也正所謂人靠衣裳馬靠鞍。少數民族服裝上展現這些帶有特色屬性的圖案設計,是在平面設計中的背景設計的另一種演變,是新元素、新方法、新形式的背景設計的再拓展。自然形象圖案是少數民族服裝圖案的重要體現,也是一種特色文化屬性的圖案符號。例如,苗族服裝上的圖案記載著不同的苗族文化,苗族祖先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中下游地區,得益于靠近水源的優勢,族群勢力十分穩健,現在的苗族人為了感謝先祖和大自然給予苗族水的饋贈,將水波浪抽象成水波浪圖案背景,水波浪圖案代表著苗族賴以生存的長江和黃河,寓意波濤滾滾,文化不息(圖4)。這種源自于服裝的圖案也開始下探到平面設計中,在包含民族特色主題的平面設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四、結語
在當今的讀圖時代,突出主題與主體的設計變得越來越重要,一則妙筆生花的廣告文案遠遠不如一張富有設計與視覺沖擊力的海報帶來的影響力要大。在面對復雜多樣的信息元素,如何有機排列,如何體現主次信息,如何更好表達設計理念就顯得尤為重要……良好的背景設計或許能幫助處理好這些問題,背景的設計并不一定是優秀作品的必須,但一定會是錦上添花的存在。
參考文獻:
[1](美)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姬瑩.信息設計中圖形語言的視覺化傳達與解析[J].美術學報,2011(6).
[3]陶冶.視覺傳達設計中圖形信息的傳播研究[D].天津:天津工業大學,2008.
[4]田鵬.視知覺對圖形表達的推動作用[J].藝術探索, 2007(3).
[5]韓江.影像與視知覺[D].重慶:重慶大學,2006.
作者:李佳雨 趙紀蔚 單位: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 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