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土地流轉與農業規模經營的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為只有實行土地流轉,才能實現土地相對集中,擴大農業的經營規模。本文通過對鳳陽縣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模式的總結,發現目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形成了兩種基本的模式,每種模式都是農業經營主體通過經濟計算的結果。未來,農業企業(合作社)可以通過租佃制,利用“小地主,大佃農”的方式來實現農業規模化和現代化的經營。
【關鍵詞】土地流轉;農業規模經營;租佃制;模式
一、引言
當前,有部分學者認為,中國不需要依賴耕作上的“橫向一體化”(即大農場)及其規模經濟效益來實現農業的現代化經營,而是需要“縱向一體化”來整合生產、加工和銷售(黃宗智,2010)。但是,相當多數的學者都認為土地流轉和適度的規模經營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前提(張曙光,2010)。本文采用的是后一種觀點。需要關心的問題是,土地由誰來流轉,流轉的形式是什么,流轉后由誰來經營,經營的項目是什么以及土地規模經營的效益如何。因此,本文研究的中心任務是以鳳陽縣為例子,考察目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是如何實施的,那些做法獲得了成功,形成什么樣的模式,還存在著什么樣的問題,下一步的發展還需解決何種問題?
二、鳳陽縣土地流轉的現狀
鳳陽地處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游南岸,江淮分水嶺地區,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發祥地,“小崗精神”的誕生地。國土面積1949.5平方公里,總體呈“兩山一水七分田”格局。轄15個鄉鎮和3個省級工業園區,198個行政村、25個農村社區,總人口78.2萬,其中農業人口65.66萬。全縣土地總面積292.02萬畝,其中農用地220.16萬畝,建設用地40.39萬畝,未利用地31.47萬畝。其中農用地占土地總面積的75.39%;在農用地中,耕地面積161萬畝,占農用地面積的73%,其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46萬畝。全縣承包耕地面積108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86.92萬畝,旱澇保收面積64.74萬畝。改革開放后,和其他傳統農區一樣,鳳陽縣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或創業,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多為“386199”部隊,即婦女、老人和兒童留守在家維持著土地耕種,特別是由于農村土地分散、零亂,不少農戶因此逐步放松了對離家偏遠土地的經營管理,致使在少部分地方出現了土地廣種薄收現象,甚至開始出現土地拋荒等新的難題。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鳳陽縣委、縣政府出臺了《鳳陽縣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獎補辦法》,鼓勵經營者通過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辦法》規定,對新受讓流轉土地50畝以上,且合同期限5年以上、已經營滿1年的經營者,每畝一次性給予100元的獎勵,特別是對糧食種植大戶予以重獎,對單季種植糧食作物100畝以上的農戶,給予0.5萬元獎勵,單季種植糧食作物500畝以上的農戶,給予1萬元獎勵。另外,對通過土地流轉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的經營者,也按照相應標準予以獎補。二是金融產品支持。通過規范的土地流轉,增強了金融機構向土地經營者融資的信心,加大了對現代農業發展融資的力度。如:縣郵政儲蓄銀行在服務產品開發中,將金融服務農業經營大戶作為工作重點,通過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社、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搭橋牽線,為一大批農業經營大戶提供了發展產業的信貸支持。
三、鳳陽縣土地流轉和農業規模經營的模式
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因為只有實行土地流轉,才能實現土地相對集中,擴大農業的規模經營。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關系可以做進一步的細分,一種土地流轉方式,可能意味著規模經營的項目、主體和效益的不同,因此而形成不同的模式。目前,鳳陽縣在土地流轉以及規模經營上主要形成了以下幾種模式:
1、農戶間自發流轉,形成規模經營的傳統農業項目大戶
隨著大批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或創業,一些家庭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上升,產生了流轉的意愿。一部分惜土地、知市場、善經營、懂技術的農村能人,就抓住這一機會,以流轉的方式將這些土地集中經營,發展規模生產。一般這種流轉方式都是自發形成的,由流出方和流入方口頭約定,即使有流轉協議的,也是條款不齊全,權利義務不明確,當事人大多私下協商,不到發包方進行備案,只有少數的流轉合同是規范和完整的。一般是流出農戶出租土地給流入農戶,每年都會獲得租金(也有沒有租金的,比如幫親戚代耕代種)。土地流轉的期限一般比較短,單次流轉的規模小、總的流轉范圍大。流轉后形成的經營大戶主要經營傳統的農業項目。經營大戶在經營時,主要采用的技術是用于替代勞動的機械技術。糧食直補和農資補貼由原土地承包戶領取,流轉補貼則歸經營大戶所有。一般來說,這種規模經營傳統農業項目,特別是種植糧食作物的方式并沒有顯著的提高生產效率,比如糧食的單產并沒有顯著提升。經營大戶主要是以量取勝,靠多耕種土地來取得更多的收益。目前,鳳陽縣50畝以上規模種植大戶達399戶,畜牧規模化養殖大戶達371個。大廟鎮高陳村農民周慶發,將村民不想耕種的120畝遠離村莊土地統一流轉到自己手中進行規模種植。總鋪鎮小王村種糧大戶尤國友,流轉了小尤村民組等3個村莊的土地統一經營,面積達1400畝。
2、政府介入土地流轉,由公司(合作社)來經營新型農產品
在這種模式中,政府在土地流轉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公司(合作社)除了少數是和一家一戶簽訂流轉合同外,大多數是由村集體組織在中間扮演重要角色,有的村組織提供土地信息平臺,作為農戶和公司(合作社)之間的橋梁,收取一點的中介費用,更多的村組織以行政力量,加上說服示范,先將承包給農戶的土地集中起來,再由公司(合作社)與村組織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把土地租給公司(合作社)使用。公司(合作社)一般將地租先交給村集體組織,村里再將一部分地租發放給各個承包農戶,村組織自身還留部分作為公共使用。這些土地流轉合同期限一般比較長,單次流轉的土地規模大、合同形式規范、完整。公司(合作社)流轉到土地后,規模經營具有高附加價值的新型農產品。這種規模經營方式專業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和市場化程度高,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目前,這種發展模式已經在鳳陽縣有了一定的發展。金小崗農林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土地1200畝土地用于美國大櫻桃、藍莓種植;安徽富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總鋪鎮流轉土地1000畝,建立了安徽省最大的藍莓育苗和生產基地;鳳陽縣官塘鎮輝源農業專業合作社在官塘鎮流轉土地1400余畝,發展萬壽菊規模生產;府城鎮大王府蔬菜合作社流轉土地300畝,連片發展冬暖式大棚蔬菜;大廟鎮東陵村合作社流轉土地800畝,發展無公害蔬菜與苗木花卉生產;小溪河鎮黃張合作社流轉土地300畝種植黃桃、葛根、藍莓;武店鎮新科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700余畝用于中藥材規模種植。其中,以在小崗村的“金小崗”農林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最為典型。鳳陽金小崗農林科技產業發展有限公司項目由山東泰安市圣田農林科技開發有限公司2012年5月在小崗投資興建。金小崗公司是從鎮政府租賃的土地,公司不直接對接農戶,支付農民土地的租賃費用為每畝一年700斤二級粳稻,按照國家糧食收購保護價折算的資金,并隨著國家保護價的調整而調整。農民在土地流轉之后,還可到公司來打工,一天工錢有60元到100元不等。目前,公司已流轉土地2300畝。公司流轉土地后以有機大櫻桃、藍莓和櫻花三大產品為主導,綠化苗木和旅游、生產、觀光相結合的生產新模式,計劃總投資2.5億元,用3年時間在小崗村建設1萬余畝現代組培中心、美國大櫻桃、藍莓、櫻花苗木及農業科研基地。
四、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不同模式的分析
不同的農業經營主體選擇不同的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模式主要是因為其面臨成本和收益結構的不同。一般的農民對傳統農業生產、加工和銷售更為熟悉,特別是糧食作物。而對新型的農業產品并不熟悉,新的農業生產技術、新的加工方法和新的銷售渠道,這就是說農民對新農業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存在著巨大的信息費用。一般的家庭農場在傳統的農業產品領域中才具有比較優勢。但是,傳統的農業產品的經濟效益并不高,特別是糧食作物,往往會出現增產不增收的情況。主要的原因在于傳統農產品有兩個基本的特性:一是收入彈性低;二是價格彈性低。也就是說,當收入增加時,對這些農產品的增加并不多;而當這些農產品供給增加時,價格卻下降很多。所以,從事傳統的農業生產的家庭農場,若是想擴大經營,一般就會考慮費用比較低的土地流轉方法來實現規模經營。但是,土地是否要流出的決策不是由單個農民做出的,而是一個家庭決策的結果。一般來說,年輕的勞動力在外務工,收入要比從事農業生產的收入要高得多,他們也更加熟悉和留戀城市生活,因此,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更高,流轉土地的意愿更強。傳統農產品的低收益決定了家庭農場一般會采用土地流轉費用最低的流轉方式。這就是為什么家庭農場擴大規模經營往往采用的是自發流轉的形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親戚間的代耕代種。親戚間的代耕代種不會改變原來經營的項目,土地流轉的規模也不大,除了采用一些替代勞動的機械技術以外,生產經營方式基本上是粗放的,以量取勝。而公司(合作社)一般來說資金雄厚、技術先進,在新的農產品生產上更具有優勢,所以公司(合作社)一般會選擇生產具有高附加值的農業產品。這些高附加值的農業產品主要分為兩類:一是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二是作為工業原料的農業產品。作為工業原料的農業產品由于工業的用途能夠很好的擺脫增產不增收的困境。而這些經濟作物具有季節性影響較弱、現代科技較為可控、附加價值較高等特點,既能夠實現工廠化的生產,需求彈性又較高,從而也能有效的解決增產不增收的問題,帶來比較高的收益。
五、“小地主、大佃農”是實現規模經營的一條可取路徑
通過對上述兩種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模式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家庭農場經營傳統的糧食作物,還是公司(合作社)經營新型的農產品,獲得較好經濟效益的前提是流轉土地,集中使用。然而,土地流轉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如轉包、租賃、入股、互換和轉讓等。鳳陽縣土地流轉的方式主要是轉包和租賃。但是,轉包和轉讓不應該成為主要的流轉方式。因為,在缺乏有效保險保障措施的農村,土地還是一個有效的替代性保險措施。在現階段的經濟發展中,租賃是實現規模經營的一條可取路徑。一是租賃制度給了缺乏資金和土地,但有經營能力的農民一個經營農業的機會,并促進土地的有效利用;二是通過租賃制度,購買農地受到限制的農業企業可以大量的租用土地從事大規模農業生產和加工;三是在租賃制度下,經營者可以節約大量的購地款用于資本密集型的農業生產;四是在土地極端細碎化的情況下,租賃制可以通過“小地主、大佃農”的方式,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經營效率。對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兩種不同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土地流轉后可以有兩種規模經營方式,一是由家庭農場來經營傳統農業項目,二是由公司(合作社)等經濟組織來經營新型的農業項目。就經濟效應而言,應該大力發展第二種模式。個人認為,積極鼓勵以租佃的方式擴大家庭農場的規模,提高經濟效率,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可行途徑之一。此外,接納并鼓勵農業企業參與農業經營,從事大規模的農業生產,使農業企業在中國未來農業發展中扮演積極而重要的角色,可能也是一條可行的途徑。
【參考文獻】
[1]賀雪峰.保護小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探索——兼論射陽的實踐[J].思想戰線,2017(02).
[2]趙佳,姜長云.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經營方式轉變與組織制度創新:皖省例證[J].改革,2013(01).
[3]廖富洲,廖婧怡,楊程.耕地流轉中的“非糧化”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習論壇,2015(07).
作者: 程宇 單位:安徽小崗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