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談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及治理對策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農業面源污染作為農業生產的負面伴隨產物,具有隨機性大、多樣性強、復雜度高、監測難度大等特點[1],其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日益凸顯,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2]。農業面源污染是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我國農村生態環境惡化的重要原因,是農村生態系統和農村環境質量下降的主要形式[3]。當前,我國農業資源環境正遭受著外源性污染和內源性污染的雙重壓力[4],農業面源污染的多源性、廣泛性已成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難點所在[5]。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不僅是提高農產品質量、提升農村環境品質的有效途徑和根本措施,也是做好當前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加快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重要任務。為此,本文立足于滁州市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相關工作,梳理分析了化肥、農藥、農膜和畜禽糞便等不同污染源防治現狀和存在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為今后滁州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提供參考借鑒。
1農業面源污染現狀
1.1農藥
農藥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施用農藥是保證作物增產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規模的不斷擴大,滁州市農藥使用主體正逐步由分散的個體農戶向農村新型經營主體的專業化服務組織轉移,全市現有統防統治組織2379個,統防統治面積覆蓋率達44%以上,綠色防控覆蓋率達38%以上,通過病蟲精準測報、加快藥械替代、實施統防統治、開展綠色防控等措施,指導適期防治,提高農藥利用效率、降低農藥用量和提升防治效果。全市農藥使用量已由2015年最高值5958t(實物量),減至2019年的5017t,減幅為15.8%;平均農藥施用量為7.01kg/hm2。農業農村部最新公布數據,2019年全國農藥利用率為39.8%,較2015年提高4.6個百分點,但仍比發達國家低10~20個百分點[6],余下的部分農藥流失在土壤、水體和大氣中,污染農業生態環境。農藥的過量使用、結構不合理和不規范使用,導致有效利用率較低,是造成農藥對農業環境和農產品污染的主要因素[7]。
1.2化肥
化肥對提高農作物產量,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發揮著重要作用,創造了在人多地少的國家糧食自給的奇跡。自2015年以來,滁州市推廣化肥“三替兩減”模式(新型高效肥料替代傳統肥料、有機肥部分替代化肥、先進施肥方式替代落后施肥方式,科學減少化肥用量、合理減少施肥次數),化肥使用量連續4年實現了負增長。2019年全市化肥總用量32.28萬t(純養分),較2015年減少3.43萬t,減幅達9.6%,平均施用化肥450kg/hm2。2019年全國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9.2%,滁州市水稻、小麥氮磷鉀化肥利用率分別為44.8%、30%和46%。據安徽省兩地研究結果,麥稻輪作制下農田氮肥流失率在6%~9%,磷肥流失率在0.45%~1.2%[8,9]。農田過量施肥是導致作物肥料利用效率下降,造成農業面源污染,影響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并將會損害土壤的長期生產能力,使得高效率的農業生產難以為繼[10]。
1.3農膜
農膜具有保溫、保墑、增肥、除草等作用,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用地膜的覆蓋占比不斷升高,應用范圍日益擴大,在增加農作物產量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滁州市地膜覆蓋栽培始于20世紀80年代,尤以分水嶺地區發展“五早”作物居多。近年來,滁州市強化源頭控制,從地膜替代、減量和減少殘留3條技術路徑上,推廣地膜減量替代新技術新方法,有效治理“白色污染”,推動地膜的科學合理利用。2019年全市農膜總用量超過3800t,其中地膜約占60%,地膜覆蓋面積約4萬hm2。據滁州市地膜殘留監測國控點調查監測,0~30cm土壤中殘留量在9.5~26.1kg/hm2,當季地膜回收率約為80%。由于目前使用的絕大部分地膜為不可降解的塑料,尤其是殘存小碎片膜回收較難,自行分解極慢,累積殘留將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污染土壤環境。研究表明,隨著土壤中殘膜量的增加,土壤容不斷增大、孔隙率減小、pH上升、有效養分下降,對作物的出苗保苗、生長發育及產量均產生了嚴重影響[11]。
1.4畜禽糞污
畜禽糞污既是污染源,也是可開發利用的寶貴資源,對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2]。近年來,通過實施畜牧振興計劃,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循環畜牧業新技術模式,培育畜牧業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畜牧業科技示范場點,加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推動全市畜牧業轉型升級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2019年,全市現有規模畜禽養殖場1277家,其中大型規模畜禽養殖場420家。據滁州市畜牧獸醫局測算,全市畜禽糞污產生量為690.30萬t,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達到85%以上,局部性養殖面源污染問題仍然嚴重。隨著規模化養殖業的不斷發展,伴隨而來的大量畜禽糞污的產生,成為了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如不能及時處理和轉化利用,任其隨意排放流失,不僅浪費寶貴的有機資源,還污染空氣(惡臭)、水體,滋生蚊蟲和傳播病原體。
2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2.1缺乏完善的技術支撐體系
滁州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尚缺乏集成配套、成本可控、簡便實用的成熟技術體系,治理大多以工程防治、農藝防治為主,尚未統籌考慮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技術與管理的有效結合、種植和養殖的有機融合、局部與整體的銜接不夠,導致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理解不透徹、技術落實不到位、管理措施不具體。
2.2缺乏有效的經濟利益驅動
目前,我國農業生產規模相對較小,一家一戶的耕作方式仍占主體,許多農民傳統的耕作方式和觀念根深蒂固,農業清潔化生產和標準化管理程度低,生態循環農業理念引導不足,農業面源污染呈現出“點多、面廣、分散、處理難”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適宜的低成本、增效益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模式和方法,很難讓農民改變原有的生產方式,防治技術和管理措施難以得到有效的落實。
2.3缺乏全面的監測調查體系
由于農業生產活動的廣泛性和普遍性,加上農業面源污染涉及范圍廣、隨機性大、隱蔽性強、不易監測、控制難度大,加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調查工作起步晚,當前仍然缺乏對農業面源污染長期的基礎性監測調查與研究,監測機構不穩定,工作經費難保障,基礎數據不完善,難以對農業面源污染實行有效的監控,及時掌握農業環境變化動態和趨勢存在一定的難度,從而影響了科學防治技術標準和政策措施的制定。
2.4缺乏健全的污染防治機制
當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重要性、緊迫性已得到了全社會的認同,但依然缺乏有效的機制。從國家到地方出臺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政策措施,大都是以規范性文件或專項規劃中提及,而強制性的法律法規尚屬空白,缺乏健全的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難以調動和激勵不同利益群體參與其中。
3進一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的對策建議
3.1推進農業生產過程清潔化
從源頭上控制化肥農藥投入,以化肥農藥科學減量與有效替代為關鍵技術,科學施肥與合理用藥,突破化肥農藥“雙減”技術難題。重點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技術以及病蟲害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技術,把過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的化肥、農藥等投入品盡快降下來,提高化肥農藥利用效率,降低化肥農藥流失量。
3.2推進農業廢棄物利用資源化
有效消納和減少農業廢棄物,就地就近進行有效循環利用,從根本上化解廢棄物,使之化害為利、變廢為寶。大力推廣發酵床養殖、沼氣工程建設、有機肥生產、種養結合等糞污無害化處理利用技術,實現畜禽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加快推進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積極貫徹落實地膜新國標,示范推廣可降解地膜,探索建立廢舊農膜、農藥包裝物回收、處理處置機制和體系,消除白色污染和殘留農藥二次污染。
3.3推進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
優化集成應用現代生態循環農業配套技術,從源頭上控制農業投入品投入,過程中實施合理的預防調控,末端上轉化農牧等廢棄物。集成推廣如稻—蝦連作、豬—沼—菜等高效模式,開展以農戶為載體的家庭綠色農場建設、企業為主體的生態循環農業園區建設及其產業化經營,實現農牧結合、種養循環,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道路。
3.4推進農業面源污染工作制度化
農業面源污染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得到完全解決的,需要長期不懈的治理。因此,今后要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圍繞“一控兩減三基本”目標,進一步強化頂層設計、加大規劃實施,強化依法推動、加大監管執法,強化財政保障、加大社會參與,強化監測預警、加大科技支撐,深入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
3.5推進輿論宣傳的常態化
借助網絡、電視、手機App等現代傳媒技術,開展科普宣傳,加強培訓教育,提高基層干群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大眾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引導和規范農民生產生活行為方式,鼓勵企業、農民采取環境友好技術,讓社會大眾認識、支持、參與到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作中。
參考文獻
[1]趙欣.淺析中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研究現狀與對策[J].中國農學通報,2017,33:80-84.
[2]尚杰,尹曉宇.中國化肥面源污染現狀及其減量化研究[J].生態經濟,2016,32(5):196-199.
[3]王建英,邢鵬遠,袁海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216-217.
[4]畢海斌.治理農業面源污染要把握好關鍵點[J].黑龍江糧食,2015,5:6-8.
[5]楊濱鍵,尚杰,于法穩.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難點、問題及對策[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9,27(2):236-245.
[6]馬曉峰.提高農藥利用率的技術[J].植物醫生,2018,4:49-51.
[7]董燕婕,張樹秋,趙善倉,等.農產品生產環節存在的安全風險隱患探析[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4,2:63-66.
[8]王桂苓,馬友華,孫興旺,等.巢湖流域麥稻輪作農田徑流氮磷流失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10,24(2):6-10,29.
[9]婁云,朱國美,趙懷瑾,等.皖東地區麥稻輪作農田徑流氮磷流失特征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2):78-80.
[10]閆湘,金繼運,梁鳴早.我國主要糧食作物化肥增產效應與肥料利用效率[J].土壤,2017,49(6):1067–1077.
[11]趙璽,周彥芳,張亞萍,等.農用殘膜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8,46(11):14-15,21.
[12]李丹陽,孫少澤,馬若男,等.山西省畜禽糞污年產生量估算及環境效應[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19,36(4):480-486.
作者:婁云 朱國美 單位:滁州市農業農村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