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地區農業科技扶貧現狀及模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描述新疆南疆地區農業科技扶貧現狀、模式及取得成效的基礎上,分析南疆地區農業科技扶貧中還存在的問題,針對存在的問題,結合目前農業科技扶貧的實際,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意見建議。
[關鍵詞]現狀;模式;問題;建議
1新疆扶貧整體情況
1.1新疆減貧整體情況
自2014年始,新疆脫貧攻堅工作一直堅持把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地區作為主戰場,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技術,實現動態監管服務全覆蓋。通過援疆扶貧、定點扶貧、區內協作扶貧、社會扶貧,實施精準扶貧行動。2014-2018年五年間,新疆累計實現58.87萬戶,231.47萬貧困人口脫貧,2131個貧困村退出、13個貧困縣摘帽,貧困發生率由2014年初的22.84%下降至6.51%。僅2018年一年投入扶貧資金334.11億元,其中南疆四地州占92.3%。全年實現53.7萬貧困人口脫貧、513個貧困村退出、3個貧困縣擬摘帽。
1.2新疆科技扶貧情況
依靠科學技術挖掘貧困地區優勢資源,從做給村民看到帶著村民干,用實際成果激發村民學技術的意愿,真正培養一批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持。近年來,新疆南疆地區在“訪惠聚”、“民族團結一家親”、貧困村“第一書記”等活動的開展下,新疆農業科技扶貧已經形成了集農業、科技、教育、衛生等多部門通力合作的格局,加快了南疆脫貧致富的步伐。
2南疆地區農業科技扶貧的主要模式實踐
2.1科技巡回服務隊模式
農業科技巡回服務隊模式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訪惠聚”工作隊所在村推行的一種農業科技服務方式,也是農業科技助推扶貧工作的一種途徑和模式。農業科技巡回服務隊模式起始于2015年,旨在通過農業科技引進、示范推廣、培訓等方式讓農戶引種新品種,掌握適宜的種植管理技術,進而實現增收脫貧。2018年,僅新疆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巡回服務隊共計為南疆四地州24個縣(市)、227鄉(鎮)的1385個區直和中央駐疆單位選派第一書記的貧困村和駐村工作隊開展了2591場次的實用技術講座、培訓、田間現場觀摩會、主題宣講等多項技術服務和指導,累計培訓村民和各級干部、技術人員41.65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7.85萬余份。
2.2科技特派員模式
科技特派員制度是以農民和科技特派員為主體,以滿足農村科技需求為根本出發點,通過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市場主導與政府引導相結合的機制,是促進科技人才到農村基層開展科技服務和創業的制度,是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過程中促進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是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管理方式、組織方式的創新型變革。新疆于2002年啟動科技特派員制度試點工作,2007年正式開始在全疆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截至2019年10月,新疆8000余名科技特派員累計推廣新技術1824項,引進新品種1925個,有553人領辦、創辦農業企業或組建經濟合作組織以及專業協會,直接參與科技特派員項目的農戶近46萬戶,實現增收農民34萬戶,培訓農民271萬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30萬份,安置就業10.9萬人。
2.3“院縣共建”合作模式
“院縣共建”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模式,它是指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與地方縣市合作,建立長期而穩定的交流與合作制度,形成科研院所和地方“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合作運行機制,以期來促進農科院科技成果轉化,提高地方縣域農業經濟發展,實現縣域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和農科院科技創新能力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以新疆農業科學院為例,自2013年4月開始,新疆農科院已經與9個縣、2個市以及1個企業簽訂了“院縣共建”科技合作協議。主要做的科技服務有: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的試驗示范;區域新品種、新技術的選育及創新;科技咨詢服務;科技人員及農民的培訓;原種的繁育等。
2.4“1+N”庭院經濟發展模式
“1+N”庭院經濟發展模式是新疆農業科學院在“訪惠聚”工作中提出并發揮良好效果的一種模式。針對南疆地區農戶院落布局不合理,房前屋后空閑浪費多的問題,工作隊提出要村民將自家的庭院生活區、養殖區、種植區進行“三區分離”,統籌規劃庭院三區位置,目的是為了實現農戶健康、快樂的生活,盡早脫貧致富。在“三區分離”的基礎上,村民足不出戶,在自家院子發展“1+N”庭院經濟模式,“1”是每戶庭院種植100株無核白雞心葡萄,“N”是庭院內拱棚種植蔬菜、牛羊養殖和林下家禽養殖,以及木工、樂器制造等多種增收經營發展模式。經過4年的發展,南疆村民不僅生活環境得到了改善,大多數農戶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2.5科技小院模式
科技小院是農科教聯合構建充滿活力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推廣的新組織形式。是真正扎根基層,建立在農業主產區的集科研、人才培養、成果轉化、技術推廣于一體的農業科技組織單元。科技小院,就是讓科學、技術、生產緊密結合,通過直接服務農民,引導幫助農民進行生產生活,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開拓致富門路,用科技開創美好未來,共建美麗鄉村,共圓祖國夢想。通過科技小院的建設,引領農戶相信科技,學習科技,運用科技,通過使用農業科學技術來使農業增收,農業致富。
3南疆地區農業科技扶貧存在的問題
在實現脫貧攻堅的路上,農業科技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南疆農業經濟發展帶來了進步,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3.1基礎設施建設還不完善
新疆地處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絕大多數處于高原、高寒、荒漠地區,水資源匱乏,生態環境十分惡劣。特別是南疆地區,農民農業生產條件差,隨著近幾年扶貧工作的推進,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有一定的改善,但是相對于北疆及內地等地區還是相對比較落后,農業經濟發展的空間還比較狹窄。
3.2扶貧資金投入產出效率比較低
近年來,新疆南疆地區農業扶貧資金投入較大,雖然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是從總體上來說,資金投入產出的效率還比較低。例如,在調研農業生產時我們發現,有些基礎設施投入后存在有沒有被利用的現象,長此以往,不僅新的技術無法推廣,還會造成投入資金的浪費。
3.3可持續性機制不夠完善
由于農民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采用新技術、使用新方法的意識還不高,在“訪惠聚”、“民族團結一家親”、貧困村“第一書記”等活動開展的輔助下,短期來看,農戶達到了脫貧的目標。但由于缺乏可持續運行機制作為保障,農戶是否會保持現狀或者更好,還存在不確定性。
3.4農業生產與市場對接的能力還不足
由于南疆地區集體經濟基礎薄弱,農業組織化生產能力不足,龍頭企業少,專業合作社作用發揮不夠,市場化、組織化、專業化的水平也比較低,加之南疆地區地理位置偏遠,農產品市場占有率也比較低,與市場對接的能力也不足,最終導致南疆地區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益不高。
4提升南疆地區農業科技扶貧的建議
4.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一方面要考慮南疆農業生產的實際,另一方面要考慮南疆農戶知識技能水平的實際。不能只考慮技術本身的先進性,如果只是單方面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由于農民本身能力水平較低,可能會造成推廣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南疆地區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要結合實際進行規劃,另外還要對農戶進行必要的技能培訓。
4.2提高扶貧資金使用管理效率
在扶貧資金的使用方面加強績效管理,在國家扶貧項目資金管理辦法的基礎上,結合新疆南疆實際進行管理。在績效考核指標選擇上,一方面要借鑒脫貧減貧績效考核中的一些指標,另一方面還要考慮資金投入產生的效益指標的考評。在實施考核中,強化動態監控,定期考核,定期查找問題,及時處理問題,有效糾正和防止扶貧項目單位“重申報、輕實施、輕管理”現象。
4.3加強學歷教育和農技培訓
要真正意義上的拔掉窮根,要做的不僅僅是解決貧困者一時的溫飽問題,而是要提供更多的機會,不斷的增強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人的能力的提高,即“造血”功能的提高,將是貧困人群真正走上致富之路的重要法寶。因此,在農業科技扶貧的道路上,一方面要加強農村后生力量的學歷教育,另一方面在農業科技推廣中培訓農戶掌握更多的農業生產技術。
4.4提高農業組織化生產
農業的規模化、組織化生產不僅是農業的發展方向,同時也是南疆地區農戶提升農業生產效益,走向可持續化農業致富的重要途徑。規模化、組織化的農業生產一方面可以提升農戶農業生產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升農產品對市場的適應性,同時在以上兩方面的基礎上提升了農業生產規模化、組織化的可持續性,是避免農民返貧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張雨,高峰,劉謙.新疆科技特派員制度的運行模式與機制[J].現代農業科技,2008(23):344-345.
[2]阿班•毛力提汗.2018年新疆扶貧攻堅報告[J].西部報告,2009(2-3):20-28.
[3]陳磊,龐洪濤,黃振國.我國科技扶貧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J].科協論壇,2017(4):41-42.
[4]張亞林,李根源,袁有祿等.新疆喀什地區主要植棉縣棉花產業現狀及科技扶貧工作建議[J].中國棉花,2019(9):1-3+25.
[5]竇莉,劉小平.農業科研單位科技扶貧工作的實踐與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19(4):31-34.
[6]閆吉,李海燕.以農業科技推進扶貧攻堅戰略的政策建議與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9(12):170-172.
[7]緱建芳,欒奕,丁皓希,等.精準扶貧戰略下山西科技扶貧工作的實踐與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18(7):1219-1221+1230.
[8]陳興濤,陶素華,韓建龍,等.成都市科技扶貧的實踐研究J].四川農業科技,2019(6):64-66.
作者:齊瑩瑩 朱新鑫 劉宇杰 單位:新疆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