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產學研結合發展農業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政府政策是政府以引導社會發展方向,站在長遠與當前、整體與局部的關系的立場上制定出來的,具有宏觀規劃作用。因此它所設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不論是整體性的還是局部性的,其間的關系都是非常緊密的。“產學研”結合模式,是在當今這種日益凸顯出來的大科學的時代背景下提出來的,以爭取最大工作合力的新型的生產關系模式。實現這種生產關系模式,將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出現質的飛躍。只有在政府政策的宏觀引導下,“產學研”結合才能把各種社會機構的分力最大程度地合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才能避免社會出現各種發展能量相互抵消的負面效應。一是要有通盤考慮和長遠設計。各參與單位要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在認真領會政府政策的基礎上,正確分析自身的發展狀況和利益需求,設計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具體的“產學研”結合模式,最大可能提升生產力水平。二是高等學校在這方面要有戰略性考量,不斷增強自己的政策敏感性和實踐鑒別力,強化發展觀念,樹立戰略意識,為最終建立起學校與企業的“產學研”結合認真做好準備工作并積極投身到社會產業模式調整的洪流中去。
二、以項目合作為紐帶,重構“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模式
改革開放前,我們的產、學、研一度也是結合在一起的。但結合的力度和發展水平不高,通過革新制度、重整責權、凸現效率、提升速度,為之后的以項目為紐帶的“產學研”結合的有效模式提供了有效的經驗。自20世紀90年代以后,在量上出現了質的飛躍,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高等教育的量的要求,在質的方面,高等學校與外部社會的結合之路日益凸顯。以項目來結合,項目是價值體系、創造體系和利益體系。項目執行時,項目參與主體首先以合同方式規定各自的責權利。這樣一來,參與主體在市場規范的約束下各自發揮競爭優勢,大家各顯其長,各盡其能,責任互束,各取其利。
三、以轉化現實生產力為動力,激發“產學研”結合的創新能量
高等學校里的教師被固定在某個院系或者學科專業,在行政管束和學術層壓的雙層制約下,開展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這樣一來,教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受到了很大限制。在激發教師的潛、推動生產力發展方面,與當前的經濟一體化的大潮和大科學時代相比突顯弱性。要調整和改善這種關系,就要打破舊的格局,重塑新的格局。在保證學校穩定發展的前提下,只能采取漸變方式,探索在“產學研”結合模式下的高校教師的生產力轉化。一方面,“產學研”結合模式是由政府倡導的正在積極試行的一種模式。該模式處在發育期,尚未成熟,需要大力扶持和支持。另一方面,“產學研”結合模式又是大家都愿意實行的。因為這種模式是符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給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行業企業探索利益重分配機制留下了時間和空間。所以,高等學校要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期,積極探索,大膽償試,普寫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篇章。當然,高等學校在探索在“產學研”結合模式下的高校教師的利益關系時,千萬不要忘記自己的本質要求。高等學校不是企業,其價值取向不是掘取利潤。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其價值取向是以人為本。這樣一來,高等學校在與行業企業、科研機構合作時,一定要站牢自己的利益陣地,謹守教育忠誠,維護教育利益。在利益分配中把握一個總原則:人才培養第一,科學研究第二;凡是有利于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事,就做,否則,就不做。
四、以法律規范為準繩,保證“產學研”結合的良好秩序
任何社會主體都要在法律的約束下活動,任何社會事件都要在規范的指引下發展,“產學研”結合也不例外。“產學研”結合是個復雜體系,這里面存在著利益主體和紛繁的事件過程,值得約束和指引的元素很多,同時,它又是一個創造體系,更多地需要體制的柔性和規范的活性,否則,“產學研”結合就走向了“吃大鍋飯”的尷尬境地。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隨著“產學研”結合模式的日益成熟,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領域的法律規范的建設工作,盡早動手,讓法律規范建設與“產學研”結合共同成長。因此需要制訂適合“產學研”結合的法律規范。對于高等學校,在探索踐行“產學研”結合模式時,也要在法律規范的形成方面積累經驗。尤其是針對那些牽涉到學校本質發展要求的關鍵環節和主要方面,高等學校更是要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因為不做不知道,只有做了,才能知道其中的復雜性。比如這里頭的交叉學科的管理問題、產學研的對接方式問題、多元利益格局中的利益分配問題,都是十分難解的問題。都需要法律規范的指引,同時,又都需要給以足夠的柔性照顧。對于法律界要積極關注這些交叉領域,緊跟時代需要,在實踐基礎上,加強理論研究,編寫相關法律條文。政府部門要強化這個領域的管理工作,多調查研究,出臺相關制度規范。只有政府真正重視起來,并且組織相關力量認真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套剛柔相濟的法律規范才能出現。唯此時,我們的“產學研”結合模式才能在健康發展中生動活潑。
作者:史要防 單位:武漢輕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