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農業經濟轉型特點的發展趨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結合前人研究和個人心得,總結了當前我國農業經濟轉型的特點及發展趨勢,文章認為,要想高效推進農業經濟的轉型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就要結合農業經濟轉型的特點,明確農業經濟轉型的大方向,以滿足時展需求為目標,廣泛應用現代化的前沿科技,另外,黨和政府要切實加大技術資金的投入,嚴格落實管理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核心問題,在實踐中豐富經驗,推進農業經濟轉型和管理模式改革順利進行,有效維護“三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農業轉型;特點;發展趨勢
我國目前的農業經濟管理模式較為陳舊,急需改革轉型,實現轉型的主要目的是大力推進農業經濟管理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將農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很好地解決掉。在新的歷史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歷史使命是管理模式的改革,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化社會的改革,這一轉型過程,是社會文化、社會經濟變化的過程。從農業經濟轉型的本質來講,農業經濟的轉型內容包括相關機制的及時優化、管理模式革以及制度和社會的改革。農業經濟轉型的過程,是農業實現由傳統化到現代化的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也是由粗放型轉變成集約型,而這些改變,肯定會引發管理模式的改變。而農業經濟轉型有什么特點,其未來發展趨勢又是怎樣呢?筆者在如下進行分析。
1農業經濟轉型的特點
在新的歷史時期,工業與農業二者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是農業發展促進工業發展,現在是工業反哺農業。城鄉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國家為了讓產業結構更平衡,讓城鄉之間的差距能夠縮小,加大了農業經濟的調控力度,以此來推動農業經濟的科學、健康發展。在我國,盡管城市化建設的水平日漸提升,但是在社會福利、經濟發展狀況等方面,城鄉之間的差距還是蠻大的,為了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大力推進農業經濟的轉型,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努力實現城鄉一體化,均衡城鄉發展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的農業,正在實現傳統生產模式到現代化生產模式的轉變,就目前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而言,轉型的特點是:現代化農業的建設速度在不斷加快,在國民經濟中,農業的份額越來越小,農業的內部結構、生產模式等都得到了及時地優化,勞動力的就業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生產效率大大提升;就以后我國的農業發展大趨勢而言,在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變的基礎上,加速土地流轉,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經營,農業技術的產出比重會增加,農業服務體系會得到優化完善,休閑生態農業的發展,將是農業發展的新亮點,相關的農業生產組織,將更加專業化。
1.1農業的現代化建設速度在加快
我國對農業的重視,一直以來從未改變,尤其是近年來,幾乎所有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是和“三農”問題有關,特別是對于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問題,中央不斷地更新要求,不斷地進行科學調控和合理指導。建設現代化農業是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指標和關鍵內容。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是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它將直接關系到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和切身利益。當前,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正是改革的關鍵時期,然而,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總方向從未改變,所以,建設獨具中國特色地現代化農業,是農業經濟轉型的一大特點。
1.2在國民經濟中,農業的份額越來越小
國家經濟飛速發展,隨之而來的就是二三產業的大幅提升,在國民經濟中,農業的份額越來越小,但是,農業的重要基礎地位,卻從未被社會和人們忽視。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生產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現代高科技的應用,極大地推動了二三產業的發展。盡管在高科技應用方面,農業也在持續改進,但是農業對于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有限的,特別是近年來,信息技術在飛躍、國際貿易在增長,我國的汽車、家電、船舶、裝備、電子等制造業和國際貿易等行業,實現了飛速發展,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和推動作用是巨大的;再來看看農業,它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速度非常慢。現在,我國政府在不斷地調整相關政策,希望能夠實現一二三產業的有機融合和發展,以期達到合理化的區間,在未來,第一產業的比重會逐漸減小,這一比重的減小,意味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形勢越來越好,但是,農業的重要基礎性地位,是哪個時期都不能忽視的。
1.3勞動就業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農業的現代化建設在加速,精尖技術和先進農機的應用,體現出的精細化作用越來越明顯,農業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大大減少,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剩余,同時,我國打破了二元制的戶籍制度,方便人口的流動,從某種角度講,推動了農村人口外移。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了與醫療、子女教育、就業等相關的鼓勵政策,對城市中的農村人實施了政策傾斜,讓廣大農民有了進城生活的美好愿景。國家政策的吸引和農村內在力的推動,讓勞動就業結構有了根本變化,尤其是伴隨著我國城鎮化速度的加快,勞動就業結構將體現出新特點,對于農業經濟的轉型和管理模式的改革而言,作用是非常積極的。
2農業經濟轉型的未來趨勢
2.1加快土地流轉,實現規模化經營
我國的社會經濟在不斷發展,政府也在積極調整農業相關的政策,農業的現代化生產水平不斷提升,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土地的規模化運營,能夠幫助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升土地的生產效率,在保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不變的基礎上,允許合理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實現土地連片、集中生產和管理,是未來我國土地經營的主要模式。
2.2技術投入的產出比重將會提升
技術投入持續增加,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技術投入增加了,土地的產出比重也會隨之加大,例如在育種、農資、灌溉等方面,積極使用新技術,將會大大提升生產效率,在不久的將來,互聯網技術會在農業上實現廣泛應用,將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的轉型,這也是未來農業發展的大方向。
2.3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關于農業改革,國家的重視程度在不斷提升,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勢必會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需要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切實提升農業科技工作人員的薪資待遇,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其中,并大力推行農作物保險、糧食補貼等積極政策的落實,為農戶減少農業生產的風險,降低生產成本,提升社會化服務質量,服務方式的創新或將成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關鍵和重點,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健全也將會極大地推動農業經濟的轉型和管理模式的改革。
2.4生態休閑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新亮點
農民富,是國家強的前提,要想實現農民富,必須要進行農業發展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大量的實踐證明,生態休閑農業將成為農業發展的大趨勢。在傳統農業的基礎上,積極使用先進科技和現代化的管理措施,不斷提升現代化農業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有機融合一二三產業,讓現代化的技術成果和傳統的農業相融合,讓資源得到更優化的配置,讓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將先進科技成果和傳統農業的生產經驗相結合,建立能夠獲取更高社會、經濟、生態三方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發展糧食與多樣化的經濟作物相融合、大面積種植與林牧副漁相融合以及一二三產業相融合,利用傳統的優秀種植經驗和現代的高科技,通過設計生態工程,協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自然資源使用和保護之間的種種矛盾,爭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完美統一。
3總結
要想高效推進農業經濟的轉型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就要結合農業經濟轉型的特點,明確農業經濟轉型的大方向,以滿足時展需求為目標,廣泛應用現代化的前沿科技,另外,黨和政府要切實加大技術資金的投入,嚴格落實管理措施,有針對性地解決核心問題,在實踐中豐富經驗,推進農業經濟轉型和管理模式改革順利進行,有效維護“三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厲無畏.創意產業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J].社會科學研究,2017(6):1-5.
[2]解讀“十三五規劃”,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Z].2015.
[3]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年)[Z].2015.
[4]李曉紅.“十三五”是形成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窗口期[N].中國經濟時報,2016-01-12.
[5]厲無畏,王慧敏.創意農業的發展理念與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6(2):11-15.
[6]唐凱江,楊啟智,李玫玫.“互聯網+”休閑農業運營模式演化研究[J].農村經濟,2015(11):28-34.
[7]劉麗偉,高中理.“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研究——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J].世界農業,2015(12):18-23.
作者:趙長青 單位:山東省昌樂縣五圖街道財政經管統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