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協同創意農業發展路徑初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消費者需求水平不斷提升,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知識經濟等逐漸融合在一起發展出一種新型農業模式———創意農業。其基于創意產業的思維模式創新和發展農業,以此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進而增加農民收入,更好地建設新農村,優化升級產業結構,實現城鄉之間的互動交融。四川省發揮“天府糧倉+天府農耕文化”優勢,用新興生產方式因地制宜地發展創意農業,其在農業上的探索與進步,必將給今后各地振興鄉村產業帶來新的指引方向。
1鄉村振興戰略下創意農業協同發展的意義
1.1發展創意農業的意義與必要性
高校是創意農業發展的源頭。由于高校發展大部分依賴地方提供基本的經費、物資等需求,發展規模、速度和水平在較大程度上受制于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同樣高校也反作用于地方經濟建設,其辦學性質、定位與發展水平會對地方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產生制約或促進。因此,發展地方經濟需要與高校相結合實現多中心治理,把所有涉及到的人和組織融合起來,以克服“搭便車”、回避責任或機會主義誘惑等現象,并通過“合作—競爭—合作”的治理方式實現利益最大化,從而使高校和地方取得持久性的共同利益。地方經濟是農業產業發展基礎,同時其發展也依靠鄉村振興戰略的成功實施,創意農業一般是指通過在農業生產經營中融入創意與設計來實現農民收入增加、優化資源配置的目標,其作為創意產業的組成部分,必然能夠通過創意生產,以市場為導向,解決“三農”問題,振興農業產業,借助一種新型方式實現農業產業興旺,從而進一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給高校帶來更多支持,也在此基礎上幫助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但發展創意農業僅僅依靠地方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與高校、企業等多個子系統進行合作,產生協同作用和拉動效應,從而最大化提升校企合作系統的整體效果,進一步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創意農業跨越了“三農”的范疇,拓展領域,引入多元共治理論,激發社會力量,引導地方和高校、行業等主體秉持著共同價值目標、明晰的角色定位和奉獻精神,在特定領域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實現多元共治。這樣不僅有利于政府謀劃關于發展地方經濟的規劃與制度,使其充分發揮公共服務的職能,還能推動社會、市場、高校積極參與地方發展,探索農業創造性、創新性發展路徑,從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1.2不同視角下創意農業的內涵
在國外關于創意農業研究與實踐不斷成熟的背景下,創意在農業中的作用逐漸顯現,再加上國內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以及農業發展的多元化,我國學者敏銳地覺察到創意農業的前景,從2007年開始在借鑒國外經驗的基礎上,根據農業發展現狀,通過不同的視角對創意農業的定義、內涵等展開討論。1.2.1農業生產經營視角。秦向陽認為,創意農業通過在農業產業生產經營中融入創意設計來創造財富并增加農民就業。章繼剛認為,創意農業就是在創意生產的基礎上,在知識產權的保障下,通過在生產體系中運用多學科與創意元素來實現農民增收、優化資源配置。劉麗偉指出,創意農業就是將市場需求作為指引,利用文化、人文、科技、社會的創造力來充分對接傳統農業與創意產業,進而形成包括農產品、農事活動的創意農業。1.2.2產業融合視角。厲無畏指出,創意農業在構建多角度全覆蓋產業鏈,結合創意把農事活動、文化藝術、相關技術以及消費者需求有機結合,開辟出發展農業的新空間。詹兆雄認為,創意農業是通過發揮創意有機整合農村中“三生”資源,并設計出包含獨特創意農事活動的新型農業經營方式。1.2.3生產要素視角。胡豹、楊良山認為,創意農業是在農業研發、生產、銷售和消費全過程中融入創意要素,并在科技和創意規劃的支持作用下,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和農產品增值的新型農業模式。林炳坤、呂慶華認為,創意農業是以知識產權為保障,以“三生”為理念,運用創意在生產過程中融入藝術、技術和文化要素,以市場需求為指引,解決“三農”問題的新型農業經營模式。本文結合創意產業概念和創意農業的內涵及特征,認為創意農業是在創意的指導下,以知識產權為保障,整合“生產、生活、生態”,將文化、藝術、科技元素與農業生產過程有效結合,并以市場為導向,解決農業、農民、農村問題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
2四川省創意農業發展現狀及需求分析
2.1四川省創意農業發展模式
成都平原不僅農業資源優渥,農耕文化遺產豐富,而且農業休閑旅游發展較早,這些優勢為發展創意農業奠定了良好基礎,近年來已出現了一批創意農業典型案例。2.1.1“五朵金花”模式———藝術創新型。錦江區作為成都市的通風口,具有與大城市相鄰的地域優勢,其在有效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發展創意農業,實現繪畫、攝影和音樂創作等藝術與“五朵金花”的有機結合?!拔宥浣鸹ā钡哪J绞箘撘廪r業的生產不再被常規農產品的形式所限制,通過文化創意重塑當地特色形象,突破現有的創意農業旅游發展模式。2.1.2溫江模式———文化開發型。溫江區旅游局以生態和旅游休閑為指引,以“發展大旅游,做亮花博會”為方向,以濃郁的地方特色集聚獨特民俗、民風、民情,以賞花踏青、田園美食節等活動,促進“農家樂”,使其規?;a業化。溫江地區所特有的優美的生態環境、豐富的人文景觀和優良的硬件設施已經成為其發展休閑農業的基礎,創意農業將成為溫江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巨大引擎。2.1.3雙流模式———生態附加型。雙流縣以“三走廊”(錦繡東山生態觀光走廊、蜀風牧山文化旅游走廊、麓山國際社區走廊)和新農村示范村為重點,努力打造觀光旅游區。雙流縣金橋鎮昆山村是個既無區位優勢、交通優勢又無資源優勢的“三無村”,其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全村就業率達95%以上,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253元,昆山村由種水稻、小麥等傳統農業逐漸邁向靠新品種、深加工發展出口的創意農業。為了更好地跟上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的腳步,地方要著重調整農業結構并進一步推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挖掘農業的文化傳承、科技創意等多種功能,生產出具有高文化附加值、高生態附加值和高技術附加值的創意農產品,使當地農業發展的更廣更深[14]。
2.2四川省創意農業發展中的需求分析
創意農業已經在促進四川省調整農業生產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統籌規劃城鄉發展、實現農民增創增收等方面有效發揮作用,但在這個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本文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結46合實地調查,分析得到目前四川省創意農業發展中尚存在以下需求。2.2.1缺乏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創意農業作為創造性思維和知識的產物,其發展離不開儲備豐富創新知識并具有創意策劃能力的專業人才。發展創意農業以優質和持續的創意為核心力量,這就要求我國不斷培養兼具農業與創意學科知識的專業人才[15]。創意農業領域人才短缺是我國目前發展創意農業一個較大的局限。2.2.2創意農業企業力量薄弱。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給予產品自身文化內涵。由于顧客購買這類商品的意愿體現在其價值鏈上[15],因此通過在該價值鏈上的多個環節入手,可以提高創意農產品在市場上的優勢,使產品脫穎而出,強化其文化精神,打造出獨特的企業文化品牌。此外,創意農業不僅需要高科技和豐富原材料的投資,還需要文化戰略的投入,也不可缺少品牌運作方面的高層次專業人才。只有投入專業人才,打造獨具特色的企業文化,才能更好地發揮創意農業多樣性、文化性、市場滲透和整合等方面的作用。2.2.3創意農產品附加值低。目前嚴重缺乏發展創意農業所需的技術和科研投入,創意農產品加工生產方面也比較落后,不少產品未得到大眾的認可[16]。許多創意農產品都是在他人品牌的基礎上進行銷售,缺乏相應的品牌意識;具有特色的創意農產品產量低,營銷服務滯后,導致其認可度和知名度不高,資源和比較優勢受到限制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同時由于產品缺乏技術含量,其競爭能力和獲取效益的能力也普遍不高。
3高校協同地方發展創意農業路徑探索
農耕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本,作為傳統農業與創意產業有機融合的產物,創意農業具有綜合性強的特征。四川農業大學依托科研優勢,結合地方特色農耕文化,開展了大學生耕讀教育通識課程,取得良好效果。筆者親自參與此次教學,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一些思考。根據四川發展新形勢,結合新農業、新文科、新教改,通過高校培養創意人才,應對創意農業人才需求缺口,提升富有區域特色的創意農業質量,從而助力全面實現鄉村振興。
3.1建立農業創意人才培養機制
創意農業以創意人才為主要依托[17]。在創意農業人才培養方面,地方可以將政府相關部門直接培訓的方式轉變為提供相應資金幫助業務部門、農村經合組織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培訓來針對性提高創意農業人才的專業能力,并采取參觀和現場觀看等方式培育高校相關人才,增加國內實用人才的數量;要完善專業人才的培養政策,支持農企引進和培養具備創新技術、創意經營等方面知識的高精尖人才;促使高等院校和相關機構增加對人才關于發展創意農業、運營品牌等方面的培訓,提高企業創意水平和打造品牌的能力;政府通過設立“創意人才獎勵資金”項目鼓勵更多人才參與到創意農業發展中。
3.2調整高等農業院校專業設置
高等農業院校在專業設置與調整上應充分考慮人才需求和經濟發展的現狀與趨勢,以“整體推進、突出重點、打造品牌、整合優勢”為原則,以“農字”、“涉農”招牌專業為基礎,對專業結構進行調整,培養出具有應用型技術的人才。發展“訂單式”的模式培養人才,即學校采用“實驗班+專業班”的方式,以學生的工作地域和工作層次等實際情況為根據,在學生歸屬原本專業班級模式的同時,以集中為原則建立一個“實驗班”,促進學生學習相應的創意農業知識、并培訓其應用能力[18]。此外,以產業優化升級和鄉村振興為依據開發生態旅游、物流管理等一系列現代化服務行業和生產行業方面的新專業,同時突出現代化園林專業中觀賞園藝、生產綠色農產品等特色,并開設生產與檢測綠色食品、加工畜牧特色產品等專業,形成現代農業產業化生產、農產品加工相適應的特色專業群。
3.3改革高校教學模式
首先要改變觀念,不僅是涉農高校關注農業,農業需要各行各業的力量投入,所以,各地方高校應該發揮其特長,鼓勵一批專業教師投身創意農業,結合專業特色和專業力量,助力創意農業發展;各高校也應該鼓勵“愛農知農為農”的大學生,發揮其專業優勢,為農業增加各種力量,耕讀文化課程不僅要在涉農高校開始,范圍應該包含所有高校,讓大學生認識農業大國之農業,了解農業大國之現狀,才會在農業行業中進行職業選擇;在課程開發和實施方面,借鑒國外經驗,應以滿足創意農業、農村發展為基點,以崗位所需知識、能力、素質分析為重心,開發設計核心課程及相應基礎課,同時鼓勵學生踏入農田,走近農戶,了解農村;地方政府和高校協商溝通,建立健全創意農業發展及教育的保障機制,如實踐基地建設、地方政府支持、學校條件保障等。
作者:劉玉聰 朱雪柔 竇存芳 單位:四川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