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關鍵就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這是農業改革、鄉村振興和農村發展的必然要求。新時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存在農業產業結構不協調,農業產業化過程當中各個利益主體之間連接不密切,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不足等問題。從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增強農業科技創新驅動,推動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壯大等方面探究了新時代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新思路。從強化政府扶持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可持續發展、發揮市場引導作用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推進龍頭企業帶動,提升農業產業化效益、注重專業合作社培育,豐富農業產業化組織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五方面提出新時期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探索略盡綿力。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三產融合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內涵包括:一是農業生產社會化和分工協作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不斷延伸和專業化發展。二是借助專業化分工,優勢產業向優勢地區集中,使得各經營主體之間出現了良性的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局面。三是農業生產、農業加工、農產品市場服務進行融合。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也客觀要求要大力構建三大體系,包括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與經營體系。切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倡導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用“三大體系”帶動農業的發展,目的就是把中國從一個農業大國發展成為一個農業強國;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繼承了這個宗旨,將“三大體系”立為核心,解決的主要問題是:提高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產品的市場供給效率。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鄉村產業體系。從歷年的一號文件對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視可以看出,思考新時期現代農業產業的構建具有現實意義。
一、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現狀
(一)取得的成效
第一,農產品產量增長穩定。近些年來我國的農業政策出臺的比較頻繁,在這些政策的帶動下,我國農業綜合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連續多年我國的糧食產量都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肉蛋菜果等諸多產品的供應充足、種類比較豐富,已經基本能夠符合我國城鄉居民的生活需要。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穩定,農產品數量每年都在以穩定的比例進行增長,如肉類產量從2011年的6935.7萬噸增加到2020年的8419.8萬噸,增長了25.65%;果、蔬、禽、蛋和水產品產量分別增長了55.98%、36.94%、23.12%和44.67%。第二,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快速發展。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勞動力開始有所剩余,多余的勞動力不斷地向外轉移,客觀上促進了農業規模化經營,此類規模經營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農業產業組織體系的完善。2020年,我國農村有38.6萬個農業產業化組織,這些組織的活動覆蓋了種植業農作物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帶動畜禽飼養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二以上,帶動農戶1億多戶,增加人均收入3000多元。根據有關的資料統計顯示,從2011年到2020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翻了三倍多,其中有至少五年農村農民收入的GDP超過了城鎮居民收入的GDP。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讓城鄉居民收入之間的比例縮小,2011年農村農民收入與城市居民收入的比重是1:3.6,2020年是1:272。第三,農業三產融合進一步加深。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很快,特別是第二、三產業比以往的發展速度更快,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由1.7:1提高到2.2:1,特別是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建立友好型農業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特別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深入農民的內心。產業融合發展使得農村出現了產城融合,實現了農業內部的融合,讓科技滲透力增強,等等,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帶領農業生產者更加掌握市場的需求,他們能夠按照市場的需求來規劃自己的種植結構,確保精準化的生產,創造精品農業,提高農產品的供給水平,農產品加工實現集群化以后,根據互聯網的信息以及電子商務的服務功能不斷提升。農村農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農村金融、鄉村旅游等產業的發展。
(二)存在的問題
第一,農業產業結構不協調。長期以來,農業各產業之間發展不是很協調,農業的發展與市場需求沒有合理的匹配,農業資源配置不平衡,導致了農產品品種不全,品質結構不優,比如玉米會在某一個時期出現階段性的供大于求的現象,對于大豆,棉花,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因為市場需求逐年擴大,而我國的種植卻無法滿足市場的具體要求,因此我國每年需要持續地增加進口,農產品在高品質方面與消費者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水果、蔬菜、牛肉、羊肉、蛋奶制品。我國的農產品供給并沒有與市場需求緊密銜接,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且這個問題日益突出,主要原因是我國的農業結構協調性不足,基礎設施建設不健全,農業投入不足,導致我國農產品的針對性和指向性不夠,特別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高,優質農產品在市場缺乏競爭力。第二,農業產業化過程當中各個利益主體之間連接并不密切。很長時間以來,我國農業產業體系有一個非常薄弱的地方,就是我國農村將農業發展的主要精力放在了產中階段,這個階段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是對于產前、產后的關注卻很少。實際上,我國農產品生產基地的條件并不充足,特別是基礎設施條件比較落后,對于農產品的初加工不夠精細化,我國農產品在貯藏、保鮮、烘干等方面沒有先進的技術,因此,在這一個階段農產品的損耗非常高,浪費非常嚴重。在產品流通階段,由于國內的農產品在流通環節上算作是環節多、渠道比較長,因此產生了損耗多、成本難以控制的問題,此類因素均制約到農產品的品質。日本、美國及歐洲的部分國家,其在食品冷運輸方面能夠達到80%-90的成功運輸率,但是我國的冷鏈運輸率卻只有19%,差距非常大。我國每年在果蔬、肉類、水產品等領域的運輸環節造成的腐損率特別高,其中果蔬腐損率為20%-30,肉類的腐損率為12%,水產類的腐損率為15%。在加工環節,我們的加工方式是集約型,主要采用的是作坊式、分散型、粗加工等方式,農產品加工都是處于初級階段,在市場上價格低且沒有競爭力,加之我國的農業產業規模小,比較分散,沒有一個健全的產業鏈,這就從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產業化道路。第三,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不足。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依然有很多的問題出現,主要表現在:一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公益性不足,在我國的農業領域,條件差,人才缺,體制不健全等問題,導致了農業服務組織并不能夠滿足農業的生產要求。二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是屬于新興組織,他們在經營模式方面比較模糊,與當前快速發展的農業產業化速度來對比的話,服務體系的發展速度比較緩慢,產生了不協調的現象。加之農業的科技創新不足,農村沒有建立高效的金融服務,無法提供快速直接的農業信息。三是在運行機制方面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足,導致了它的服務功能有限,農產品市場的信息沒有一個統一的提供平臺,這一切都不能滿足現在農業發展的要求。
二、新時期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新思路
(一)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
我國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首先產業要做好一個長遠的規劃,農產品的結構需要符合市場的需求,建立優勢產業區和示范園區,在農村建立一批龍頭企業,讓他們將農產品的知名品牌進行有力的推廣,利用龍頭企業的高新技術來實現農產品的轉化升級。為了更好地帶動龍頭企業,以及區域產業集群,我們要建立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實現農產品的多樣化生產,保證農民長期穩定的收入,最終實現農業特色經營。
(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驅動
目前,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變化,從農業的角度來解決這個社會主要矛盾,就要推進農業農村的發展,解決農業的現代化問題。我國的農業有一個典型問題就是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我們都知道,科技是非常重要的生產力,農業的發展也需要科技創新。我們一直想實現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生產特色農產品,這一切都需要依賴于科技的創新。一加強農民的科研能力。因為農民的受教育水平一般都比較低,所以他們的科研能力有限,為了提高整個農村農民的科技創新能力,我們要鼓勵龍頭企業參與科技創新活動,利用農業科研所、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建立科研基地,在他們的指導和幫助下發展科技含量高的農業。二調整農業科技創新力量的布局,我們要把眼光放在長遠,加快技術研發的步伐,向產業鏈的高端進軍。三關鍵做好農業科技創新,克服農業發展當中的技術問題,在培育優良的種子,降低能源的損耗,節約水灌溉,加強農機裝備,預防農業疾病,農產品加工儲運等方面,實現重大創新。
(三)推動農業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壯大
我國鄉村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我們要重視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結合,要培育農業農村經濟增長的新高度。建立現代農業必須突破原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各自為營的方式,實現他們的有效銜接。一為了將新技術、新模式最快的引入到農業產業中,加快信息化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國的農村,互聯網的發展也沖擊到了農產品電商領域,農產品的配送領域,以及農產品交易的信息領域,有了互聯網的及時、快速的信息交流平臺,農民對于產品的增收有了更大的推動力。我國農業的規模要向多功能的方向發展,為此我們要開拓農產品的種類,增加農村的產業渠道,經營多種生態產品,滿足市場多個層次的需求。因為農產品的保質期有的特別短,需要及時地配送,特別是果蔬類的產品,所以要加強第三方物流派送平臺的發展,讓其為農產品的銷售提供可靠的保證。再加上技術和人才方面在政府的推動下也能得到可持續的發展,這些為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動力,為小農戶解決了后續的產銷營問題,現代農業發展與我國的農戶實現了有效的對接。
三、新時期推動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強化政府扶持,推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可持續發展
為有效地提高我國農業的市場競爭力,特別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我國政府實施了宏觀調控政策。一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最重要的就是要堅持可持續發展,政府通過宏觀調控能夠促進農業產業化的高效、高產,能夠讓資源生態得到可持續的使用,通過調控可以實現協調,顧全大局。二為了實現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政府倡導資源環境約束為主。政府支持區域農業優勢,優先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節約能源,降低消耗,提高質量,增加農業效益。三為了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實現技術普及,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科技的扶持,為農業的機械化增添裝備,建立農業農產品信息平臺,傾注一切的力量來為農業的發展保駕護航。
(二)體現市場引導作用,強化農業綜合競爭力
現代農業的發展與以往不一樣,更加注重產業、生產、經營三大體系的聯合。目前我們主要做的就是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以市場需求為主導,調整農業結構,增強農業綜合競爭力。一我國的農業產業發展是有重點產業區域分布的,我們要合理優化原來的布局。我們都知道市場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消費者的需求也在不斷地變化,供求之間永遠難以實現對應,農產品因為種類繁多就更加難測,再加上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有一個基本的標準,所以我們要發展特色農產品,發展市場緊缺的農產品,要抓住自己去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搞農業。增加特色、緊缺、加銷農產品的生產,建立產業發展鏈。二糧食產量是有一個限度的,我們要穩固提升不能盲目播種。國內市場離我們比較近,一方面滿足國內農產品市場的需求,特別是要保證急需的農產品準時供應,確保國家安全戰略的農產品要實現自給自足。
(三)推進龍頭企業帶動,提升農業產業化效益
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一個主體是龍頭企業,他們是現代生產要素的代表,龍頭企業結合資本、技術、人力、管理,可以實現農業規模化經營和生產。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龍頭企業的作用非常強大,我們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實現產業化經營。為了提高農產品的規模化經營,我們要建設加工園區;為了提高農產品的特色產業,我們要打造農產品品牌,并讓其形成區域特色;為了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我們要增強農產品的內在附加值,所以要加強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為了能讓農產品順利地到達市場,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我們要建立有效的配送中心,疏通電子商務渠道。
(四)注重專業合作社培育,豐富農業產業化組織
目前我國的農村依然有大批的、專門從事農業生產的個體農戶,為了讓他們聯合起來,所以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組織,這個組織重要就是給個體農戶提供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的服務。專業合作社可以把分散的農戶進行集中,為他們提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支持,充分調動小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建設農業專業合作社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一個有效手段,它可以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土地股份合作,資金互助,農產品營銷,勞務合作等,它可以結合小農戶的優勢,形成一股農業合力。專業合作社可以增加對農戶的覆蓋率,可以充分帶動個體農戶的生產積極性,憑借聯合發展,可以建立管理規范、服務優質的專業合作社,將政府、市場、企業、農戶之間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同時還可以提供指導服務,特別是在農產品信息化、品牌化建設方面,切實幫助農戶。
(五)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業產業提質增效
自古以來我國就是農業大國,我國農民人口多,經濟比較落后,因此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設關系著廣大農民的生存與發展。目前,我國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了推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發展方面也需要加快步伐。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當中,作為主體地位的農民,必須發揮群體的作用,這樣我們必須首先提高農民的素質。壯大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借助定期的培訓于教育來提高農民的基本素養,為他們補充必要的農業生產經營知識,培養他們科技致富的能力。為提高農業的生產經營水平,我們要致力于培養特色農業所需的人才。在農村我們要培養領軍者,構筑科技示范戶,借助于專業合作社組織來培養負責人制度,培養種植大戶,農技能手收等。我們要積極引導農民致力于農村農業建設,把農民培育成創新型的農民,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農民的積極性,政府要維護農民的經濟利益,做到政府扶持、市場引導、農民唱主角,真正實行惠民利民服務。
參考文獻
[1]萬俊毅.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中國農村經濟,2018(03):138-139.
[2]劉依杭.新時代構建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若干思考[J].中州學刊,2018(09):45-46.
[3]解安.三產融合:構建中國現代農業經濟體系的有效路徑[J].河北學刊,2018(03):124-126.
[4]李含琳.我國不同區域現代農業三大體系構建戰略探討[J].甘肅理論學刊,2018(05):6-7.
作者:莫秀超 單位:廣西農業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