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時代下西疇農業產業發展機遇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化是促進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西疇精神文化為西疇農村產業建設提供方向引導和精神鼓勵。挖掘開發“西疇精神”打造西疇主題文化品牌,將精神文化的力量轉化為經濟層面的價值利益,提高西疇農特產品知名度和競爭優勢,促進西疇農業經濟發展,從而為西疇振興發展提供有利支撐。
關鍵詞:“西疇精神”;文化資源;農業產業
農村文化建設是促進農村和諧的基礎和保障,優秀農村文化具有引導和鼓勵農村發展重要作用,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協調推進,才能整合農村發展合力,統籌各方面要求,實現可持續發展。農村發展不僅需要有物質基礎,還需要強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持和治理引導[1]。
1.1“西疇精神”歷史發展現狀
西疇縣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國土總面積1506km2,全縣轄2鎮7鄉,69個村民委員會,縣域居住著漢、壯、苗、瑤、彝、蒙古6個民族。20世紀90年代西疇,全縣1506km2國土面積,99.9%國土面積屬于山區,裸露、半裸露喀斯特山區占75.4%,是全國石漠化程度最嚴重地區,人均耕地僅有0.052hm2,曾被外國專家判定為“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面對惡劣自然生存環境和貧困,西疇人民以頑強的精神意志向石漠宣戰、向貧困宣戰,探索走出了“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四輪驅動”農村公路建設,扶貧車間等新舉措,走出了石漠化地區脫貧致富新道路。
1.2西疇農業產業發展現狀
根據《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西疇縣規劃(2011-2020年)》《左右江革命老區振興規劃———西疇縣發展規劃(2015-2025年)》,努力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在堅持“六子登科”石漠化治理模式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實際做好探索研究,把該片區打造成省級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國家級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點。農業特色不斷凸顯,農田水利、農產品冷鏈等農業設施得到夯實,一批農業龍頭企業落戶西疇發展烏骨雞、蔬菜等高原農特產業,獼猴桃、火龍果等特色產品逐步走向市場,集經驗學習基地、產業發展示范、石漠化特色、民族文化底蘊為一體的鄉村旅游逐漸得到有效開發,努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力爭農業總產值年均增長5.9%,達到快速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步伐和全面實現全縣群眾小康社會的目標。
2西疇農業產業發展機遇
黨的指出堅持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創新創造,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協調發展。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區域協調發展,加快貧困地區發展。西疇文化底蘊豐厚,民族文化活動多樣。發掘了五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西疇人”牙化石,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目錄的“女子太陽山祭祀”。“西疇精神”聞名遐邇,2019年西疇獲批國家石漠公園建設,2020年7月云南省委印發《中共云南省委關于學習弘揚新代“西疇精神”的決定》,號召全省人民向西疇人民學習。2020年9月,中共云南省委宣傳部授予新時代“西疇精神”群體“云嶺楷模”榮譽稱號。
3西疇農業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西疇豐富的文化資源優勢沒有有效轉化為農業產業優勢
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對當地文化資源的挖掘和融入不夠深入,圍繞產品以及品牌的核心價值進行文化創意開發較少,多停留在物質層面,缺乏文化內涵。如何挖掘本地特色文化內涵,進行文化創意,加快品牌農業開發,需加以思考。
3.2農業產品品牌開發利用和保護意識薄弱,文化產業和農業產業沒有深度融合
西疇農產品品牌創建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來看,西疇農業產品品牌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主要表現在“少、弱、散”。一是品牌數量少,缺乏在全省知名品牌。二是品牌營銷能力較弱。三是品牌培育機制較散,存在有產品無品牌情況,品牌建設亟需加強。
4西疇農業產業發展對策
4.1發揮文化資源優勢,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農業產業優勢
“西疇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內涵和強烈的實踐意義。西疇有人文旅游景觀、自然旅游景觀,少數民族文化和民俗豐富多彩。2014年以來成功舉辦了中國·西疇“女子太陽節”活動;2015年,湯谷村被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壯族童謠之鄉”。這些文化活動弘揚了西疇民族文化,同時也宣傳推介了西疇農副產品,比如在2019年西疇舉辦了中國·西疇女子太陽節暨西疇烏骨雞美食文化旅游節,既舉辦了文化旅游節又很好宣傳了西疇的烏骨雞。申請注冊“日出湯谷”“太陽鳥母”系列農副產品商標,打響“日出湯谷”“太陽鳥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樹立地區品牌形象,宣傳推介西疇農副產品,促進西疇農業產業綠色經濟高質量發展。
4.2發揮品牌優勢,融合發展西疇文化產業與農業產業的品牌優勢
《西疇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未來五年發展目標:打造“石漠化綜合治理研教示范區”“醫養康旅一體化發展示范區”“道地藥材繁育種植示范區”和全面建成“西疇精神”教學基地。同時按照“產業園區+旅游基地”,引進獼猴桃品種14個。除獼猴桃外,還種植了桃、李、桑葚、柑橘等多種水果。同時示范區建設配套的冷庫,包裝分揀線,從而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通過把果園建設成集生產、觀賞、科普于一體的示范園區,在此基礎上開發旅游觀賞項目。打造萬畝“石漠梯田”的人文景觀,展示“西疇精神”、體現石漠文化和觀光農業、民俗體驗的鄉村旅游地,最終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豐收”[2]。
4.3以農業產業項目為載體,助推西疇文化產業高效發展
西疇人民通過勤勞雙手改造惡劣自然環境,開山炸石、筑路壘田、修復生態、實現了耕地面積、糧食產量、生產收入增加,其實質就是西疇人民為獲得生產資料在勞動實踐中創造了“西疇精神”。不斷完善西疇的基礎設施建設,搶抓鄉村振興發展機遇。引進和培育各類龍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根據市場需求、區域氣候、農戶種植養殖習慣等特點發展“一鄉一品”特色產品,依托自然條件抓好烏骨雞、陽荷、獼猴桃、石斛、甘蔗、核桃、肉牛、生豬等特色農副產品開發和打造。圍繞優質水果、蔬菜、糧食、畜牧、漁業、糖料、烤煙等高原生態產業,抓好農產品生產基地(園區)建設。緊扣重點特色產業,做優、做強現代特色農業,構建以烏骨雞、中藥材、果蔬為重點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鏈體系,加快發展設施農業、休閑農業、綠色農業和品牌農業,推出一批綠色食品和地理標志產品,打造西疇現代農業品牌。
4.4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
新產業新業態健康發展的制約因素也是環境改善的阻礙,折射出重視經濟短期發展效益忽視長期發展視野。第一,企業樹立現代化農業企業管理理念,培育企業文化。建設標準化基地、綠色化生產經營、產品銷售服務對接有序銜接;研發培育新品種,提高產品品質,結合區域內特色農產品銷售和工業運輸需求研發包裝設計,重視產品商標保護。第二,政府要加強生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與保護,優化營商環境,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減少無效、低端和高耗能的產品,提高農業產業要素生產率,釋放農業產業發展活力;落實創新扶持政策,強化產業人才支撐,引進專業人才,招商引資、加大資金技術投入,持久打造各類農業產業鏈群;健全源頭管控機制、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支持企業農產品“三品一標”注冊。第三,利用“西疇精神”講習所,西疇文藝活動演出的平臺,弘揚“西疇精神”,樹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使其成為發展的生態資本,實現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3]。
參考文獻
[1]李燕凌.農村公共管理[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8.
[2]陳大明,王永平,周樹云,等.西疇縣三光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區休閑農業發展實踐[J].鄉村科技,2020,11(23):8-10,13.
[3]韓斌,凌經球.云南省西疇縣:加快綠色轉型美麗發展[N].學習時報,2020-11-25(04).
作者:辛煒 單位:云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